储能从业者细说行业深浅:火爆与残酷的生存真相

职场Bonus·2023年09月25日 10:38
转行跨专业,加入“储门”的世界

「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2023年的储能就业市场,既火爆,又暗藏残酷。

从宏观上看,储能行业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对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反映到个体层面,诸如“储能项目,年内从200人扩充至1000人,总监级别年薪150-200万现金”这样的招聘信息在猎头的朋友圈中屡见不鲜,持续刷屏。

但从微观上看,期待进入储能行业的年轻人,正开始面临残酷的筛选与竞争。

有应届生向职场Bonus反馈称,宁德时代、金风科技等头部储能企业的秋招已经在7月相继展开,尽管核心岗位数量不少,但硕士学历起步、双一流求学履历、全球T0P50名校背景等要求,几乎是简历过筛的必要条件,更别说优中选优和录用比例带来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需求巨大,一方面要求甚高,看似矛盾的人才困境正是储能行业快速升温后,市场中没有足够人才积累的外化表现:由于储能技术涉及动力学、机械学、电力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储能专业人才势必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与经验。

目前高校对口专业课程设置的匮乏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储能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果从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算起,第一批储能专业人才要到2024年夏天后才能进入行业当中,而2020年到2024年,既是储能企业打基础、卡身位的高速发展期,也是众多求职者入场的黄金时段。

面对行业火爆的趋势,自然有人迫不及待。但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赛道,对跨专业的入局者而言是一门需要疯狂补课的新学问。

当“储门”降临求职者的选择视野,有的人因懂行而信,有的人则因跟风而赌。 

 

天坑走出,也能踩中储能风口 ╱ 01

熬过三年,已是储能资深人士 ╱ 02

薪资砍半也要入局,两年跨入高管视角 ╱ 03

深水区反转:草率入局,或成炮灰 ╱ 04

 

天坑走出,也能踩中储能风口 

李娜,25岁,储能行业经验1年

“我还见过建筑专业转做储能战略投资的人,那种才是大佬。”提起自己成功从暴雷行业转行储能的经历,李娜显得很谦虚,觉得自己不算是特别牛的例子。

李娜从双非院校毕业。在3年工作经验中的前半段,她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地产行业动荡前,她每天工作接近12个小时,每个月至少两晚通宵,有时还得通宵后被派去给客户讲方案——但所选行业的不景气,本身就已限制了努力的结果

在疫情期间开始重新找工作的人,大多都习惯了被雇主们以沉默婉拒。但有一家储能公司,却主动在招聘软件上向李娜抛来了橄榄枝:“最开始,他们问我要不要去做销售。我浏览了下这家公司的职位信息,还有一个方案设计岗,我挺感兴趣的,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了。”

在李娜的经验里,现阶段的储能行业,只要努力,就会给人机会。她还记得当时由于封控,自己在家每天查阅资料,足足为面试准备了两个月。“太技术的东西我也看不懂,但最后面试时感觉对方问的问题都是我准备的东西。”

2022年6月,没有任何专业经验的李娜,竟真的成功入职了这家储能公司。

李娜最终的定岗是售前工程师。虽然月薪只有8000(和之前建筑行业持平),公司是只有50人的初创公司,但能告别无休止的内耗加班,李娜已经非常满足。

事实上,李娜顺利转行,自身努力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储能行业人才需求井喷的大背景。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截止2023年8月3日,我国业务涉及储能的企业已多达122630家。玩家相继入场之下,人才需求自然持续增长。《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曾预计称,2025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整体人才需求为120万人,人才缺口为103万人,供需缺口巨大。

在这一背景下,李娜转行储能行业,找到过去建筑行业和储能行业在技能上的衔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行业需要的画图软件、方案设计、客户沟通这些工作能力,我过去都会。”

储能行业的火爆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加入,以李娜所在公司为例,在其供职的一年多里,公司员工总量从50人扩展到100多人,足足翻了一倍。

据李娜观察,新入职的员工里,技术类以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专业的应届生居多;而在销售、业务岗上,其他行业人员转行进来的居多——尤其是技能相通,又自带储能客户资源的。

“说真的,我绝对不算最努力的,但这个时候进入储能行业,大多数人都有机会。” 

 

熬过三年,已是储能资深人士

张璐,27岁,储能行业经验3年

“储能很火,隔不了多久就能有新的成单。这种高频的成就感是我想要的。”

入行储能不过3年,张璐俨然已是这个行业里的资深销售顾问。在从互联网跳出来前,她给自己的未来工作定下了两个筛选条件:一是要有海外发展、感受外面世界的机会;二是收入要有弹性,工作氛围自由点。如今这份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收获,正如她所期待。

回想2021年刚入行时,张璐所在的单位是家规模不小的公司,但带她的领导只有3年经验。“他技术上非常扎实,整个产业链的业务基本上都明白。”在人员配置上,一边是经历了行业蛰伏期的“老兵”领导,一边是有着互联网行业营销经验的储能新人,张璐和她的领导配合默契,没过多久就展开市场拓展。

储能行业进入风口阶段后,先是张璐的“老兵”领导迎来了自己的职场机遇:一家逆变器 [1] 初创厂商邀请他去做中层管理。领导跳槽过去后,张璐也受前者之邀加入了这家新公司,并逐渐负责起该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

从大公司去到初创公司,张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再有固定“喂饭”的市场和客户了,一切都需要不断逼自己去开拓,去发掘。

不过,让张璐庆幸的是,储能行情的持续走强并没有让她太难做。由于一些客户比往常更着急落地项目,张璐得以在短期内完整参与了大项目,为自己的履历经验又添上一笔亮点。“我负责的那个发电侧 [2] 大项目投入过亿,但客户只给了半年时间落地。”但也多亏了这份行业趋势下的紧迫感,她才有机会和同事加班加点去完成——换成平时,这样的项目落地少说得要两三年,多则五六年,张璐觉得按照自己以前的性格肯定耐不住寂寞去跟完。

在这种形势下,张璐所负责的产品线,已经涵盖到从发电侧到用户侧的各类储能产品 ,几乎实现了业务环节全覆盖 。

这些变化,不仅让张璐对储能市场的火爆有了更贴近前线的感知,也增加了她在储能行业人才中的稀缺性。

由于张璐在公司主要负责的是海外市场,她在个人业绩上会比负责国内市场要面临更大的挑战。虽然公司国内销售团队与海外销售团队人数规模持平,但国内的销售额却是海外的2倍。部分原因在于,该公司在国内外主销产品类型不同:海外市场的产品多为户用,10度电量的户用储能产品,单价仅3000欧左右;而国内主销产品则是电池容量动辄几十吉瓦的源网侧储能产品。单从价格而言,两者就拉开了差距。

即便如此,张璐依然用自己的业绩,展示了储能行业里个人努力所拥有的弹性空间:“不能说总是销冠,但我也基本没跌出过前三甲,年销售额都是5000万起步。”这种业务表现早就打动了公司的管理层,“给个管理岗位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但比起做销售管理,张璐想继续当“销冠”。“做销冠比主管挣得多,我的底薪已经超过1万元,加上提成,年收入能达到30万。”

“现在做得好一点的储能公司,都会选择出海,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可以在西欧市场立足。”她也还惦念着能找机会出海,外派到西欧,趁年轻出去开拓眼界,“只要做好,钱不是问题。在我的生存哲学里,管好自己一个人,比管理一群人更有意义。"

[1] 逆变器: 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转换器,广泛应用于储能行业。

[2] 发电侧:储能在不同环节存在多种盈利模式,按照收益环节可将储能产品应用场景分为发电侧(电源侧)、电网侧、用电侧。发电侧配储主要指我们常见的光伏、风电、水电配储,以配合火电厂、电网调峰调频并获收益为主要运营模式。

 

薪资砍半也要入局,两年跨入高管视角

李翰,31岁,储能行业经验4年

在职场进取的路上,李翰有种马不停蹄的魄力。

换到储能行业前,李翰27岁,在知名地产公司总部向执行董事汇报,年薪已达30万。听到他面试家乡9千月薪的储能公司,老婆质问他“脑袋是不是秀逗了”。

但李翰转储能的态度很坚决:察觉地产行业情况不对后,他先是用排除法,将充分竞争的、景气度不高的、政策不支持的行业筛了个遍,接着又发现了“强制储配”的政策引导。

一年后,还留在地产行业的前同事们已错失转型到其他行业的黄金期。“他们都焦虑得不行。”

带领李翰成功转行储能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点:

第一,工科背景,学习能力比较强,理解储能各子系统的技术细节。

第二,投资背景,能协助公司快速建立资方视角下的完善的商业模型。

第三,面试前充分的行业知识突击。

要做到这三点,离不开李翰长期以来的行动力。读研时,工科专业的他对金融领域感兴趣。毕业前,他自学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并具备了独立搭建商业测算模型的能力,更因此获得了多家企业、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在这次转行的面试准备里,为了尽快搞懂储能,他每天投入十几个小时强化突击

刚转行的阶段,李翰最为辛苦。为了在新行业尽快立足并证明自我价值,他入职后连续三个月不停地写方案、搭模型、跑市场,每天晚上11点才回家。不过,他也凭着扎实的工作业绩,在三个月后的述职会上成了公司第一个提前转正的人。

努力归努力,李翰没忘记的一点是:要给自己付出的努力找到明确的新目标。

追求增加薪资回报,是其中最常规的可选目标。转行刚满一年,他就在网上挂出了新简历——因为一旦有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他就能从待遇水平里预估出自己目前值多少钱。

但最终,李翰没有去面试找过来的新机会。他选择了另一项与“眼界和管理权能”挂钩的目标,这也更符合他暂时拥有的行业资历和个人经验情况。

“我现在的新目标就是‘跳出舒适圈’,不应该再用具体的工资数目和目标期限来标定自己的前途了。”他的思路很简单,自己想要变强,就得去跟比自己更强的人学习。和老板一番开诚布公的沟通之后,老板让李翰做了自己的助理。

“眼界和思维比钱重要。”转行四年,马不停蹄的李翰,达成了职场里的一种金钱之外的别样成就:在一个朝阳行业里,做着一份能影响到老板的工作,并学习看问题的全面视角。

 

深水区反转:草率入局,或成炮灰

“充满可能性”的另一种说法,叫“充满变数”。

李翰、张璐和李娜都是在行业爆火之时入场,又肩负不同职级和工作职责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接近的共识:草率步入“储门”的世界,迎来的收场也可能是成为炮灰。

虽然公司急需补充人员,但李翰不敢招应届生。“应届生大概率会成为炮灰。”他向职场Bonus分析称:政策红利见顶,行业内卷加剧,在未来,或将有大量储能公司会死掉。

李翰悲观的判断来自三个方向:商业模式、安全性、数据验证。

“有项目资方投资4亿,每年盈利只有100万。”在商业模式上,投资收益比例仍太低,投资方利益无法保证,进而使得行业发展受阻。目前,储能市场依然主要受政策驱动。

在安全性上,一些无良集成商追求项目收益使用劣质电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2018年后,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已经出现了超过80起磷酸铁锂电池燃爆事故。“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盈利,还会采用不良率较高的电芯。”

在数据验证上,有的企业为了抢项目,到了“不顾项目基本事实”的地步。2022年中电联的研究报告指出,历史项目的综合效率能到83%是优秀级别,结果有些企业仍然敢在合同里签到89%、86%。

在这种技能与抗压的双重人才需求导向下,男性成为了从业人员的重要构成;但对于张璐来说,性别失衡这件事,却形成了结构性的困境。

比如有一次,张璐公司的一个大客户要在年底走流程。虽然已经提前和对方打过“过年期间服务响应可能不够快”的招呼,但客户还是在过年期间突然向张璐提前催备货,并因响应不及时指责公司“让张璐这样一个小姑娘全程负责是对他的不尊重”。“我凭能力开拓市场,努力地展示自己钻研业务的形象,可很多客户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这接近于性别歧视。”

张璐的遭遇,在女性储能从业者当中具有代表性。“储能的核心技术岗位,女性确实不多。很多人都觉得我是靠年轻,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生存。”而实际上,据张璐统计,她的客户中有70%以上都是45岁上的男性,代沟导致她与客户没有过多的共同话题,会面过程基本围绕储能业务进行。

成长为资深人士的张璐是幸运的,而对于初入行业的萌新来说,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则需要更多的机会与时间。

一个月前,李娜又换了一家储能公司。现在她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干不了就跑路”。

李娜想学业务,但上一家储能公司没给她这样的机会。“那家公司满脑子想的都是融资——我一个做售前的,倒是天天去对接资方,可没有产品和技术,怎么会有人投钱?

新工作没能托住李娜的期待:“我想学业务技术,就要去工厂所在地昆山。来回路程要六个小时。第一天回来,我脑袋里就三个字:‘草率了’。”

无奈之下,李娜准备尝试电力交易的方向。她判断输电网和配电网未来都会有储能业务,峰谷套利一旦形成商业闭环,未来还会有很大的机会

上周,李翰的工作时间又超过了60个小时,他和他的老板,拼命想跑赢那条储能生死线。

张璐前往了西欧,碰到了一家公司的女性老板,得知那里雇佣很多女性完成技术工作。对方送给张璐一句话:“一定要坚持下去,为自己争一口气”。

李娜则已经开始到处找虚拟电厂、电力交易的资料,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和她准备转行时一模一样。

“储门”的世界,就像那部交织了希望与残酷梦境的电影。在这个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新世界,只有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还不够——只有磨尖了市场洞察和危机应对能力,才能迎来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撰文 |潇维

编辑 |陈桐

排版 | 戴修齐

 

 

双碳·专题

 

行业 

电动汽车,压垮风电储能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池、电网、数字化,储能系统集成商的三条战线 

储能,新能源的又一个「扛把子」 

看懂双碳,我们能抓住哪些职业新机会? 

公司 

特斯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如何赚走了行业最多的钱? 

远景:碳中和大棋局 

福斯特:吞掉全球大半份额,隐藏的千亿光伏王者 

造车「失败」,美的、格力们跨界涌入10万亿新能源车产业链 

职业 

从业者揭秘ESG新职业:直通高潜就业的“宝宝巴士”? 

听说,你们ESG总监年薪8500000元? 

储能人才被疯抢:人均五六个offer,总监年薪百万 

揭底碳排放培训:踩中了风口还是坑? 

人物 

《碳中和时代》汪军:孤勇者绝处逢生的15年 

前天合光能副总裁离职创业干储能,红杉鼎晖都投了 

研报 

2023年中国热泵行业洞察报告 

2023年中国光伏设备行业洞察报告 

加入“职升机Bonus”小程序使用

欢迎评论区互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作者:潇维,36氪经授权发布。

+1
7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钉飞微该如何加速商业化进程?

2023-09-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