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在线社区的演进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本文回顾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它是如何将全球人口连接到一起的。文章强调了社区与网络的紧密关系,举例说明了许多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是建立在社区与网络原则之上的。文章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网络创新,包括内容创作、创作者社区、企业社区、合作网络、商业网络和AI角色等。结论是,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商业领域,网络连接人的能力仍然充满着创新的机会。文章来自编译。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是一个网络——一个由计算机相互通信并交换信息的全球系统。
互联网最初是由美国政府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构想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大学使用计算机的研究人员能够与其他大学使用计算机的研究人员互相沟通。当然,后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到了大学之外,现在已经将52 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 65%)联系在了一起。
2023 年有多少人使用互联网? [2023 年 5 月更新]
早在 2000 年代,有个人(Barrett Lyon)就想把互联网网络可视化了。他利用traceroute(反映数据如何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的地图),创建了一张显示 2003 年左右互联网活动的图像:
2003 年,Barrett Lyon对互联网进行可视化,他把这张图叫做Opte——这张图描绘了 1997 年至200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021 年,Lyon又更新了他的互联网可视化。这次,他不再用traceroute,而是用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路由表来获得更准确的视图。更新后的地图由网络区域集群组成,集群的例子包括美国国防部的Non-Classified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非机密互联网协议网络)、腾讯的计算机系统(Shenzhen Tencent Computer Systems),以及亚马逊的 AWS。
Lyon更新的互联网可视化效果图,这次是 2021 年版
整个效果令人惊叹的。每当我想到互联网时,我就会想到这张图——密集、复杂的信息流、交易与通信网络。
“社区”已经成为创业领域的流行词,在我看来,社区与网络是齐头并进的关系。很多最好的科技公司都是建立在社区与网络原则之上的:它们将人联系到一起,反过来又从促进这些联系中获得回报。
我们从早期互联网的成功就能看到这一点: Ebay 、Etsy 与 Craigslist 都是消费者对消费者 (C2C) 业务的例子。亚马逊既是 B2C 又是 C2C,它有着庞大的第三方卖家网络,为一个强劲的社区提供着动力(有1000 万卖家靠亚马逊创收)。 Facebook Marketplace 是社区驱动型业务的最新示例,按月活用户 (10亿+) 计算,它已经悄然成长为仅次于亚马逊的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
Ebay网站的早期版本,由提供互联网档案的Wayback Machine提供
所有这些业务都是网络,这里汇聚了大型社区,并建立起成员之间的联系。 TikTok、YouTube 以及 Instagram 等内容平台也是如此,每个平台的用户数以十亿计,他们共同创建、分享并重新混合上面的内容单元。以社区为导向的社交网络也是如此——在Discord 上,每周活跃的服务器超过了 1700 万,在Reddit 上,大概有 300 万个 Reddit 子版块,每一个子版块都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亚文化。或者以Nextdoor为例: 在Nextdoor这里,总能始终如一地提供荒谬搞笑的模因,因为它总能始终如一地维系邻里关系,以地理位置作为社区成员的关系纽带。
一篇典型的Nextdoor帖子
还有哪些其他应用有这样的效果呢?
社区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者现象:比方说,GitHub 与 Stack Overflow 就是开发者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和开发的大型网络。 2022 年的时候,GitHub 上的开源贡献达到了4.13 亿个,现在, 97% 的应用都在利用开源代码。
当我思考下一代的社区与网络初创企业时,我往往会想到这五个成熟的创新类别:
内容
创作者
公司
合作者
商业
本文将依次讨论每一个类别。首先,是内容类......
内容
内容(就某种形式而言)是支撑众多网络、社区以及交易市场的原子单元。在 Twitter 上,文本是内容;在 Instagram 上,照片(一开始是带有滤镜的照片)是内容;在 TikTok 上,短视频就是内容。
新的内容格式往往会带来新的网络。可以说,过去一年当中,Midjourney,这个通过 Discord 访问的文本生成图像人工智能平台,是最被低估的公司。我的很多文章都使用了使用了Midjourney生成的图像——比方说,去年的年终预测就采用了根据“2023 年的人类”这个提示生成的封面艺术。
很多注意力都聚焦在 ChatGPT 的快速增长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一直以来,Midjourney也是一项增长十分快速的业务。在六个月内, Midjourney 的用户数量就达到了 100 万,达成这一里程碑所用时间比 Facebook 或 Twitter 都要短。 ( 当然了,Midjourney受益于利用 Discord 上面的 1.5 亿多的用户,这条分销策略十分精明。)
不同应用用户数达到100万所需的时间
Midjourney目前在其 Discord 服务器上拥有超过 1400 万名会员,令其成为全球最大的 Discord 服务器。这家公司目前还没有开展任何的风投融资,但据报道公司已经实现盈利,自去年 12 月推出付费计划以来,估计Midjourney已经获得了 2.5 亿美元的收入。
每一秒钟,Midjourney都会为数百万用户完成 20 至 40 项任务
Midjourney运营着Community Showcase,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处浏览Midjourney 的创作。在我看来,Showcase是Midjourney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最有趣的机会之一——一个发现并(最终)购买他人创作的交易市场。
6 月份,ChatGPT 的发展首次出现下滑——访问者数量下降了 10%。Midjourney访客的数量也在下降,5 月份和 6 月份分别下降了 17% 和 19%。
对于一年前才刚刚推出的业务而言,这样的流量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考虑到Midjourney 的免费套餐发展已变得不那么强劲,并且该公司对付费计划已形成严重依赖。但为了推动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数百万现有用户的留存率和参与度, Midjourney应该更加注重社交和社区功能。Community Showcase的成功与机遇为内容网络的发展给出了可能的方向:如果人工智能创作是新的原子单元的话,那么很快会出现什么样的平台呢?
创作者
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的时代巡回演唱会(Eras Tour)会给每位观众发放一条 LED 腕带。斯威夫特表演的时候,观众手里的腕带会亮起来——紫色代表“Speak Now”,黄色代表“Fearless”,红色代表……好吧,就是红色。
有破纪录的7万粉丝涌入日产体育场观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出,大家手里亮闪闪的腕带让体育场仿佛璀璨星空
在演出中使用 LED 腕带的并不是只有斯威夫特一个人。但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时代巡回演唱会腕带的工作方式。
通常来说,腕带都是预先编程好,并按区域或按座位分发的。但是,有了由PixMob公司制造的斯威夫特腕带,你坐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进入体育场时分发腕带)都没有关系: PixMob安装的设备会发出红外信号,然后这些信号会被腕带上的接收器接收到。从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确度确定你坐在人群的什么位置。于是,斯威夫特就能利用观众手中的灯光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休斯敦 NRG 体育场,斯威夫特身后那些彩色的光点就是PixMob的腕带
斯威夫特是依靠粉丝群创建和培育社区的大师。 (毕竟,她在 Tumblr 上与粉丝进行了 27000 次互动。) PixMob腕带则是一项独特的支持技术,可以为现场音乐会体验带来集体感。
虽然斯威夫特是创作者与大型社区之间这种准社会关系的典范,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积累自己的在线粉丝,并在寻找利用这些粉丝的方法。在 TikTok 上,目前拥有至少 100 万粉丝的账目超过了 39000 个;在 YouTube 上,拥有超过 100 万订阅者的频道超过 35000 个。名气与影响力正开始变得碎片化,一对多的关系持续推动着我们消耗在网上的时间: 花在 Instagram 上的时间大约有 50% 是由创作者内容驱动的。
在过去,我们见到过像Linktree (链接聚合和分享平台,让用户可以将多个链接聚合到一个简化的档案页面上,方便分享)和 Community(群发短信平台)这样的工具,创作者可以利用来组织粉丝并与粉丝进行交流。本周,一款名为Braid的刚刚推出,这款产品结合了两家公司产品的功能,为粉丝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中心。
粉丝互动平台Braid 已融资 680 万美元,可帮助创作者培养与粉丝的直接联系
我过去写过一篇关于 Flagship 的文章,这个平台可让创作者成为精品店老板,为自己的社区策划其最喜欢的产品。对于创作者或任何拥有受众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变现,并与他们的网络互动的另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讲,Flagship 其实是品牌与创作者零售商之间的 B2B 交易市场。不过,从购物者的角度来看,Flagship提供了一种更加随性的、以发现为导向的商业体验,类似于去逛大街上的精品店。
Julia Dzafic 的 Lemon Stripes Market,这是一家基于Flagship开设的精品店
Flagship的独特之处在于,商店的顾客往往来自同一创作者社区。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手段利用这一点 – 比方说,如果发表评论的人跟你是同一个社区的人的话,你对这条评论可能会更加信任,或者你可能想在付费之前跟其他社区成员聊聊这个产品。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交购物迭代的早期阶段,但这中手段很巧妙,可以将商业与社区融合在一起。
对于创作者网络来说,另一个更有趣的领域是:为汇聚大型社区建立垂直平台。风投圈有一句话(我想这句话最早可能出自我的朋友 Chris Paik),说的是任何拥有超过 100 万会员的 Reddit 子版块都足以支撑起一家拿融资的企业。 r/ WallStreetBets是最大的 Reddit 子版块之一,拥有 1400 万会员。随着投资的年轻化,新一代投资者的重心正在向社会化金融为中心的社区转移。 Motley Fool 的一项研究显示,91% 的 Z 世代都在利用社交媒体获取投资信息。谈钱也变得不再那么污名化,90% 的 Z 世代都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或完全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
AfterHour的受众就是这群人,它的目标是为这些人打造好 10 倍的体验,该产品既提供 Z 世代在线社区的匿名性与怪异性,又结合了真金白银投资组合表现以及Plaid验证所带来的可信度和信任。
这是特定类型的创作者(“金融创作者”)的一个例子,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培育和发展社区,从而培养出强烈的参与感,并最终实现货币化。创作者的其他细分市场同样也已经成熟,可以提供定制产品来建立和管理社区。
公司
每当想到“社区”时,我们往往会想到消费者平台。但企业业务也可以有参与社区。今年 5 月时,我曾写了《Notion 如何利用社区将用户规模扩大到 2000 多万》,里面揭开了 Notion 的一些社区发展策略。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数百万用户,这些用户为公司提供了增长、参与和反馈的重要来源。
现在也有一些公司正在将社区产品化。比方说,Common Room 可以将用户处在的不同孤岛——包括Slack、Salesforce、Discord、HubSpot、Twitter、GitHub等——联系在一起。
对于这个问题,Common Room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Linda Lian 在 Amazon Web Services 工作曾有过亲身经历:她每天都要管理人头攒动的 AWS 开发者 Slack 频道,同时要用 Google Sheet 记录成员。这是一场噩梦。于是,Lian离开AWS,开始做Common Room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有趣趋势:社区网络的产品化。每一次交互动、每一次交易、每一个信息流都会创建出数据,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数据是无价的。我期望看到建立起更多的基础设施,让大家穿行于围绕着每一家企业搭建起的网络连接蜂巢。
协作者
我的文章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工作的解聚——长达数十年的传统职业被分解为更加自我导向、更灵活的工作形式。一个最好的数据点:到 2027 年时,美国将成为自由职业者占多数的劳动力市场。
此图来自 Upwork,这是一个公认的带偏见的来源,所以对于上面的数据请持保留态度
一个有趣的分支是互联网如何让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员工之间展开更多的协作。开源软件可能是最好的例子,因为那是开发者公开地共同地开发出来的。 Figma、Notion 以及Airtable等协作软件也是例子,这些可以让团队分散在各处但仍能保持同步的结缔组织。这些公司也拥有强大的社区,而且他们正在加大力度去培育这些社区。比方说,Figma 现在提供了由自己的社区开发的模板和插件库。
一个值得关注的有趣领域:高薪知识工作正转向自由职业。随着年轻人把灵活性和自主性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自由职业会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这种趋势会从低薪零工工作渗透到项目型知识工作。比方说,初创公司 A.Team可以让公司利用自己的员工网络(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来开展项目。 A.Team称之为“分散人才”( fractional talent)。
可能会有更多人才会流向此类平台,以避开公司工作,并依靠协作者社区来寻找工作,赚取收入。
商业
很多最大型的商业平台对社区都有严重依赖。就像前面介绍过那样, Etsy 与Ebay是早期 C2C 商业模式的例子。 Airbnb 与 Fiverr 是服务领域的例子,它们分别为自己的网络提供民宿出租与自由职业。
社区商务最有趣的部分是点对点的二手交易。这跟大趋势是一致的:在 Z 世代购物行为与商业可持续发展这种广泛需求的推动下,到 2027 年,二手市场将会翻番,达到 3500 亿美元;去年,该市场就已经增长了+28%。
资料来源: ThredUp 2023 年二手市场情况报告
有很多有趣的企业都不仅在借助这股东风,而且还在加速这种转变。二手货购物助手Beni就是其中之一。 Beni 的做法很独特,它提供了一个浏览器扩展程序,让你在购物的时候可以打标记,然后向你展示所购物品牌的最佳转手商品清单。
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价值主张很明确:1)省钱,2)帮助地球。长期困扰二手市场的挑战,也就是结帐时的摩擦,被该产品抽象化了。当你可以利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来购买二手商品时,为什么还要购买新商品呢?
额外类别:角色
社区和网络形成的一个新领域——“角色”。角色就是我所说的人工智能驱动的角色。今年早些时候,我们曾讨论过CarynAI :23 岁的 Caryn Marjorie 是一位拥有 180 万订阅者的 Snapchat 网红,CarynAI 就是她创建的,为的是她的粉丝可以跟她的 AI 替身聊天。显然,很多粉丝对此感到兴奋 — 在一周之内, CarynAI就从约 1000 名 Beta 测试者那里收获了 71610 美元的收入,这意味着普通用户要以每分钟 1 美元的价格跟CarynAI聊天超过一个小时。
“角色”的运用在一个网站被发挥到极致,网站的名字确实名副其实: Character.ai。自今年 5 月推出 iOS 和 Android app以来,Character 的下载量已超过 500 万次。
以下是Character的产品自述:
来跟那些感觉鲜活的人工智能见见面吧。你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聊天。体验超级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力量,它们会倾听你、理解你并记住你。
用户可以与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或乔·拜登聊天。他们可以去问埃隆·马斯克关于 Twitter X 的计划,或者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提问量子理论问题。
自然地,我会选择跟泰勒·斯威夫特聊天作为示例。我问她时代巡回演唱会进行的怎么样了,还有她最喜欢表演的歌曲是什么。她回答道:“好极了”,这个回答看起来挺靠谱的👌
如果说第一代社交网络(Facebook)是与朋友聊天的话,则第二代就是消化陌生人的内容(TikTok),那么第三代社交网络会是与人工智能角色互动吗?
在线互动的演进:互动对象从家人朋友到创作者与在线人物角色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角色
与广泛的角色网络——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名人的再现、朋友和家人的人工智能版本,还是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物角色——建立联系,有可能成为娱乐和教育的新来源。
最后思考
出色到能够给公司带来 10 亿美元以上收入的商业模式并不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商业模式很多都是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社交网络、交易市场、内容平台、协作软件等。这类企业通过网络效应建立起防御性,并借助病毒式增长循环,让公司发展到获得逃逸速度。
在网络和社区世界里,已经有明确的类别可以去开展创新:
围绕新形式的用户生成内容以及用户生成的生成内容构建的内容网络
让创作者能够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并从中获利的创作者网络
将用户连接到统一的,数据驱动的社区的企业网络
让员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团队合作的协作网络
支持点对点商务的商务网络
引入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建立新型连接的角色网络
这些各自都有自己的机会——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为了连接人。这是要建立丰富、充满活力的网络。 1993 年的时候是这样,2023 年也是如此。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