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发射「一箭三星」后,四象科技和时间赛跑|星际赛

蚩梦·2023年08月04日 14:50
中国商业航天的初代挑战者,野心、情怀与坚持。
四象爱数
Pre-A+轮北京市2017-06
遥感卫星数据分析服务商
我要联系

“5——4——3——2——1——发射!”

7月23日10时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四象科技首发A组多源遥感卫星发射升空,3颗自研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预示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卫星发射包含AS-01星矿大南湖号、AS-02星虹口复兴号、AS-03星中电农创号。

发射现场

发射后的第5天,7月28日,四象01星"矿大南湖号"SAR载荷首次开机,为地球传来首张图像。 

四象01星"矿大南湖号"首图

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卫星企业,靠什么“燃料”走到今天?何以一口气实现“一箭三星”?发射任务执行前,36氪对话四象科技联合创始人刘雨婷、姚勇航,试图找到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长续发展的密钥。 

初代挑战者,与时间和成本赛跑

四象科技成立于2017年,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均来自军政体系相关技术单位,在卫星系统规划、卫星测运控、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处理方面具备业内领先的专业优势,业务版图包含金融投资、银行保险、三维地理、智慧政务等,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先进的卫星应用创新型企业。

在正式成立之前,四象科技组建团队的时间点——2016年,距离2015商业航天“元年”仅过去一年不到。

在商业航天这个新生赛道里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非易事。一位业内的后起之秀曾对36氪解释自己没有择早入局的原因:“前路未卜,太早入局有几个好下场?绝大多数都是炮灰的命,何必冒这个险呢?”

然而,四象科技创始人兼CEO郗晓菲就是在这样的不确定中,拉着俞雷、姚勇航、刘雨婷三人,组成了“四象”,一路披荆斩棘。

“主要是内心的冲动,还有那么一点儿想要推动行业发展的热血。”刘雨婷这样说道。郗晓菲也在A组多源遥感卫星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成立四象科技,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想“换种方式报效祖国”。

近两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商业航天正在成为投资人们纷纷出手的蓝海领域。

“(这两年)涌现公司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很明显的一点变化是,大家越来越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方向。”谈及行业转变,刘雨婷觉得,一切正在向好。她告诉36氪,商业航天的初代创业者,由于大部分是体制内出身,在商业运作方面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

姚勇航对此感同身受。他曾在军方某领先遥感机构长期工作20余年,承担了我国多个星载遥感型号地面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建设任务,并担任过多个遥感卫星型号地面系统副总师。

“对于从体制内转换到商业航天赛道的创业者来说,最难的其实是意识上的转变。当你从一个单纯的技术骨干成为带领团队前进的领导,就需要从‘专精’转换到‘综合化’思维。”姚勇航笑着说道,过去,他通常只需要埋头钻研技术;加入四象科技以后,评估商业模式是否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考虑团队内每个成员的成长也成了重要的日常。

在体制内,对于技术研发通常不需要考虑成本,尤其是国家重视的领域,往往是不计成本地寻求技术突破;商业层面则截然相反,企业要去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钱够不够,时间成本,怎么排期,有没有人愿意做......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区别,在于时间。无论是产品还是项目,(商业航天企业)都需要和时间赛跑。如果速度晚了,在垂直方向被别的公司占据了先发优势,你就会处于后发的境地,很被动。”刘雨婷补充道。

诚然,成本和时间是“镣铐”,另一方面,商业航天也给姚勇航这样的转变者带来了更多新鲜的体验。“接触的东西更多了,你会发现同样的技术可以适用的面更广。”

曾几何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从来不是航天人才的第一选择。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最直观的就是,愿意直接参与这个行业的(航天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刘雨婷表示。

如今,他们都清晰地感觉到,整个行业慢慢往成熟的方向迈进。“行业共识也在产生。对于新涌现的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有前辈们的模式可以参考,已经少走了一些弯路。”

“一箭三星”是顺水推舟,非一蹴而就

本次成功发射的四象A组多源遥感卫星,是我国首个同轨道的“SAR+光学+红外”卫星系统。

刘雨婷坦言,一开始并没有一口气发射一箭三星的“野心”。

“坦率地讲,第一点,卫星(尤其是遥感卫星)最核心的部件是载荷,而好的光学载荷,特别是红外载荷,有的时候是需要‘碰运气’的,并不是下单就能按时出厂,有这项技术实力且能够生产的大厂很有限;第二点,能够承担(符合预期的)载荷,包括卫星平台研制的卫星总师,能够选择的团队其实也并不多。”加之近两年为我国卫星发射的“大年”,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选择最优秀的团队合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幸运的是,在签约01星发射方案的同一年,02星在年终时也谋划出了优于预期的载荷方案。“当时计算了一下时间,是可以赶得上的,初步确定了一箭两星(的发射计划)。”

很快,团队又找到了更好的红外载荷方案,估算时间后发现03星的发射进度竟然能够追上已经确定的01星和02星,顺水推舟,“一箭三星”由此诞生。

由于遥感卫星的数据量巨大,除非达到千颗以上的卫星量级,才能构成接近实时的状态。姚勇航透露,四象科技此次发射的3颗卫星,相较于已有的其他遥感卫星,主要起到互补的作用,弥补客户数据需求的空白。

郗晓菲也曾对媒体表示,每颗卫星的类型与参数,都经过大量的业务验证,在业务的数据需求之上倒推出卫星所需的型号设计,与一线业务息息相关。

据了解,本次发射的“三星”中,01号是轻量化1米分辨率X频段SAR卫星,具备聚束、条带、扫描和大斜视成像能力;02号是2米分辨率宽幅光学星,单景幅宽可达100公里,具有六谱合一及立体成像能力;03号是10米分辨率敏捷中波热红外星,则具备0.2K热灵敏度能力。卫星星座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配备全链路测运控、处理和共享应用服务平台,提升星座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将数据的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到“小时级”。

这是什么概念?以02星为例,这意味着卫星传送回来的单张照片能够覆盖地表1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整个北京市(除了边远山区以外)能够全部覆盖;如果是面积小一点的省,甚至半个省都能覆盖到位。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本次发射的3颗卫星,在地质类灾害、洪涝场景以及日常的农林业应用中,都能起到强大的监测作用。

“我国农业遥感虽然发展起步早,但主要发挥的战场还是以北方地区居多,这是因为光学(卫星)受气象条件限制,在多云的南方地区应用非常困难,光学卫星很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刘雨婷告诉36氪,基于这样的应用痛点,四象科技团队选择将01星和02星“打配合”,用雷达解决光学卫星数据不足的问题。三颗卫星在设计和论证时,皆已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场景和需求。

团队向36氪透露,本次卫星的单颗造价成本在千万级。此前郗晓菲曾在2020年对36氪表示,公司预计通过1年半到2年时间的卫星衍生信息产品业务来收回卫星制造成本。 

掌握自主数据来源后:服务+组网

卫星企业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眼下卫星的商业市场并没有达到成熟状态,导致卫星应用的相关业务价格偏高,不少企业客户存在“太贵”“性价比不高”的质疑声。

不过近两年,卫星业务价格相较之前已经有了大幅下降。刘雨婷也表示,市场化运作才能推进降本的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会选择放开、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商业航天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大家有动力、有思路寻求更好盈利的方式,才能够推动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

在后续的发展计划中,四象科技将重点放在天地数据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以天地互联,多源数据融合形成空天信息智能平台化服务,12颗卫星发射组网计划正在进行中。

对于遥感卫星而言,数据量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更多,没有最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体量,所以我们(组建自己的星座)更多是为了重要的VIP客户或者更关键的任务要求,让数据导向性更好。”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卫星市场日趋成熟,To G的项目制业务减少,To B的产品型业务增多,组建自己的星座更利于特定数据的获取,从而节约成本。

“产品型业务意味着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已经知道今年要做什么,可以很好地规划卫星任务,包括和卫星数据商敲定下一步的合作,心里是有底的;自己的卫星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便没有人使用它,公司任务同样可以让它发挥效能。”通俗地说,产品型业务能够大大提升卫星发射的性价比,使其“物尽其用”,而不是发射后变成一个在天空中无目的漂游的机器。

本次“一箭三星”后,四象科技在掌握自主数据来源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12颗卫星发射计划中,按照我们的设想,其实是9颗卫星进行主要的服役,后面3颗可能需要等第一批(卫星)接近退役时候进行发射,相当于起到更替的作用。”刘雨婷告诉36氪,在团队的规划中,并不一定要维持12颗星同时在轨的状态,“可能有头有尾”。

如今,随着上游卫星制造商组网的速度加快,卫星商业化的流程愈发顺畅、卫星数据源的丰富程度大有提升。刘雨婷坦言,近两年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团队成立之初的预期,因此,团队选择采取“边走边看”的策略。

谈及国内外商业航天的发展差距,刘雨婷和姚勇航均表示,差距带来的动力远胜于压力。“中国航天从起步开始,就是被北约体系严格封锁的,老一代航天人就是靠着一股劲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认为,商业航天这个行业,无论是做上游的火箭卫星制造还是下游应用(的企业),这股精神气儿始终在不断地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我国第5个卫星发射场——浙江宁波象山发射场也已处于规划建设状态,而四象科技宁波卫星地面站也位于此。“以后就不需要跑这么远发射,可以就近到宁波的海边观看发射了!”郗晓菲说道。

+1
3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新锐作者

关注AI、智能制造、出海,交流:Hermione616

报道的项目

四象爱数
我要联系
遥感卫星数据分析服务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