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自述:体验糟糕,演出乱象伤害了谁?

中国音乐财经·2023年07月17日 10:05
音乐节风评越来越低,有谁在乎乐迷的感受?

7月15日,一条微博感叹道:“最近怎么到处都在取消/延期音乐节?”

2023年开启全面复苏以来,音乐节遍地开花,在大爆发的同时开启了长达半年的大混战。看似一片繁荣的景象下,越来越多音乐节卖不动票,要么选择坦白票房困境,要么以“不可抗力”为由头,总之,越来越多音乐节开始取消或者延期。(回顾:赌爆款激众怒,“拉垮”赌客们的音乐节淘金之旅)

音乐是治愈人心最好的良药。演出市场发展到今天,票房规模越来越大,但带给消费者的伤害也不少。一票难求的背后,丑闻频出,来自消费者端的抱怨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冲上热搜。

时间进入到7月,学生党即将奔赴心仪的演出,暑期档成为2023年又一个热门演出时间段。其中,livehouse巡演、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多样化的演出场次将贯满7-8月整个暑期档。值此之际,音乐财经在小红书和微博上联系到一些消费者朋友,一起聊了聊他们的观演故事、体验感受和建议。

以下内容根据五位观众的自述整理:

01 EURUS:说唱演出票价越来越高,服务意识却越来越差

我是在2017年《中国有嘻哈》火爆全网后,才萌生了去现场看演出的想法。平时我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上课之外,还有很多空闲时间。在这期间,我就会和朋友去livehouse或者音乐节上听听音乐,玩一玩。

大概因为我所在的城市是杭州的缘故,我自己感觉这里的Hip-hop氛围特别浓厚。身边的人几乎都听说唱音乐,不过老实讲,起初说唱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说唱歌手大部分都很帅、很酷。

其实说唱音乐在国外已经火了很多年了。有时候我也会听听国外的说唱音乐,看看和国内的说唱音乐有什么不同。虽然说唱音乐在国内火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处。比如,我前段时间去看某位说唱歌手的livehouse,猛的发现我找不到之前的那种感觉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票价过高的原因。现在livehouse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以前看得爽了。之前无论是演出的举办方或是乐迷,大家都比较纯粹,还能经常认识许多新朋友,现在大家基本上很少交流。

而且,现在演出主办方基本上都是以赚钱为主了。以前livehouse的票价最多就200-300元,现在(rapper)的livehouse价格都要快赶上演唱会了。

无论票价因为何种目的涨价,总之这对于我们这一类学生人群不太友好。更何况有好几次我和朋友去到现场排队看演出,遇到的工作人员态度都不太好,票越来越贵,服务意识却越来越差。

其实有好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去看喜欢的歌手演出,只是单纯地图个开心。主办方给我留下的“差印象”会让我下次在选择演出场次上斟酌和思考,究竟值不值得去看这场演出?

其实我能理解疫情之后主办方想要赚钱的心情,但主办方不能只为自己考虑。用车导的话来说,那就是请你们real一点,别再让不合理的票价成为学生群体看演出的阻碍。

02 SandyH:不想忍受音乐节的渣音响和高物价

我叫SandyH,是一名90后,来自广州,职业是老师。现在的音乐我基本上什么都听,属于比较博爱的那一派。硬要说最喜欢的歌手的话,那应该是袁娅维和梁博吧。

面对如今的乐坛,有时我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因为我本身可能年纪稍大一点,所以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年轻人所喜欢的音乐文化,而且现在是流媒体音乐的时代,市场更大了,能听到的好歌特别多,但烂歌也不少。

特别让我感觉闹心的是上次去参加海潮音乐节。本来,海潮也算是一个老牌的音乐节了,但它现场的音响那是“喳喳喳”的炸耳朵,听得我耳朵疼。更离谱的是现场志愿者很多,干活的没几个,问点啥都是“不知道”和“不行”,所谓攻略玩法一大堆,一看啥都没有用,而且很多组歌手都开场迟到了。

更别提音乐节的物价让人难以接受,拜托,我是花钱来看演出的,不是花钱来渡劫的。说真的,现在很多音乐节的服务在我看来都是一个笑话。不知道当时现场的乐迷是不是都和我有一样的感觉,但我相信他们脸上失望的表情,绝对是音乐节上最大的“败笔”。

03 豌豆:我去现场,无非找“乐子”

我是豌豆,来自南京,我觉得我算是那种普通群体吧,因为我几乎什么风格的音乐都听一点,没有特定喜好某一种音乐的习惯。马思唯、落日飞车、88rising的音乐人我听得最多。听多了,我也慢慢感觉到了当下小众的音乐圈层正在逐渐壮大。

比起过去,现在的音乐现场让我感觉到最大的变化可能是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之前我身边好多不会去看演出的人,现在也拉着我陪她去看演唱会了。这时候我意识到看演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又一项(常规配置)的娱乐活动。而且,现在的音乐节一场接着一场,根本看不过来,选择面更多了,阵容也变得更强大。

比起用流媒体听音乐,到音乐现场感受音乐,无非是为了找“乐子”。这和看脱口秀,看电影差不多,本质上还是为了满足我的精神需求。

虽然在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也遇到大大小小的烦心事。但最让我生气的还是黄牛猖獗。本来今年我计划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可是因为票全在黄牛手里,导致一票难求。即便有很多乐迷联合起来抵制黄牛但还是无济于事。他们依旧活跃在各个二级市场,高价卖票。

其实,黄牛们没有想过这种漫天要价对乐迷看演出的热情打击最大,说不定以后看演出的人真的变少了,黄牛票也卖不出去了。

现在的状态是主办方不管,市场也管不过来。不过,唯一让我感觉好一些的是现在实名制购票正在被大力推广,或许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市场混乱的局面,帮助我们完成花少钱看大型演出的心愿。

04 阿瞒:音乐人演疲了,好像被乐迷惯坏了

我是听着电视片尾曲长大的那一批人,像是《好汉歌》、《当》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我觉得音乐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给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阴暗,也不喜欢和人沟通,只有听歌会让我舒缓一点。会觉得曲子像温柔的人,在安慰你,给你力量。特别是当你去到演出现场后,这种治愈的感觉更加强烈,而且也非常解压。

因为我本身算是一个比较常去livehouse的人,这几年因为疫情而被迫取消的演出太多了,特别是去年万妮达的巡演取消,这绝对是我的人生遗憾。

依稀记得在高考毕业后,我去过2018年的成都仙人掌音乐节,那一届通票500元,阵容非常豪华,有崔健、张楚、黑豹乐队,而且乐迷的氛围很好,现场玩到尽兴了,还会一起开火车。

反观现在,现场的氛围普遍都很差。我感觉现在涌入的很多人都是一些对音乐不感兴趣的人。可能因为某个歌手火了就跑来livehouse听,这是我整个2022年看下来得出的结论。

现在的演出现场真的让我找不到感觉,说实话,我现在在livehouse里面都不敢摇头,因为大家都在原地傻愣着,没有一点氛围。如果我要是站在台上的歌手,我可能连唱歌的心情都没有了。

然而,今年看完紫琅音乐节后,我才意识到体验感不佳并不是唯一的变化,事到如今主办方连演出质量都无法保证。很多音乐人来到了音乐节简单的唱完歌就退场,态度敷衍,没有热情,仿佛是为了完成KPI而已。

有的音乐人演出时长根本就没达标,人却已经下去了。更有其他音乐人连歌都不想唱完,只顾着把麦克风递向台下的乐迷,让乐迷帮唱。虽然很不客观,但我觉得现在的音乐人很多都被乐迷惯坏了。

更别提从今年开始,演出市场爆炸,巡演的乐队、音乐人越来越多,音乐节遍地开花了。我想说我们观众的钱包是有限的,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音乐节,我只能择“优”而看。

05 Yuan子:主办方应该看看差评,反思自己

我是Yuan子,21岁,来自北京。我是说唱死忠粉,成都新一代的说唱歌手我都很喜欢,比如说:罗言和Asen。

其实有一点我挺纳闷的,罗言和capper唱的那首《雪》,其实挺好的,不知道为什么网上有这么多人玩梗,诋毁这首歌。虽然capper的造型确实很搞笑,但是这首歌曲是无罪的。

因为现在听音乐都用流媒体,我觉得这拉近了音乐人和听众的距离,大家交流起来也更方便了。之前去看演出也是在音乐平台上看到了放票的信息,是真的很便捷,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科技改变生活”。

今年我去看了两场演出,一场是李佳隆的巡演,另外一个是创造宇宙音乐节,看完这两场演出,让我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

首先要表扬一下李佳隆的livehouse现场,无论是歌手还是主办方,都还让我挺满意的,而且你能感受到主办方是真的在照顾我们这些观众。

但创造宇宙音乐节却没有达到我心中的预期。一是当天下了大雨,主办方私自修改了演出的时间;而且演出结束后,上万人滞留在现场,主办方也没有协调交通工具帮助乐迷出行,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骂音乐节的帖子。相比乐迷之间相互吐槽,主办方们真的应该去看看这些差评,好好反思自己。

我觉得如果你想好好看演出的话,还是尽量选择去livehouse,不要去户外音乐节,因为音乐节很多地方都会不尽如人意,让人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小鹿角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