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专利优先审查政策公布,帮助企业创新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通过四个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高效获取知识产权保护、快速获取许可专利信息、推动基层维权援助工作及信息服务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从2011年9月,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专精特新’后,我国持续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此后,工信部陆续评选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22家。”今年9月,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最终评选出炉,新增4357家,四批累计9000多家。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将延续之前的支持力度,从四大方面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围绕四大方面 突出政策融合支撑
《若干措施》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殊需要出发,围绕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若干项针对性举措,进一步突出了政策间的融合支撑。
一是强创造。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政策,帮助企业高效获权。同时推动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创新全过程,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课程培训、成果共享、智能化应用工具等实务服务。
二是促运用。深入推进开放许可工作,加快建立专利常态化供需机制,助力企业精准获取、高效实施专利技术。如通过地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开放许可专利信息,促进校企对接等,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并通过一系列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有效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三是严保护。加大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办案力度,针对企业需求,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共享信息,并推动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向基层延伸。
四是优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便利化、公益性信息服务。持续扩大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共享范围,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并推广全国专利商标代理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人才保障与资金支持力度。
成都: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投入
知识产权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衡量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自工信部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程后,成都加大培育力度,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年,成都启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企业认定工作,围绕“5+5+1”现代开放型产业体系,筛选一批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制定精准培育措施,实施规下企业上规攻坚计划,鼓励企业上规入统、发展壮大,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此外,成都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形成《成都制造“1+7”政策体系》,其中多处有支持成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方面,今年6月27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和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联合印发《知识产权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优化流程、维权援助、高效运用、政策引导、宣传培训5个方面出台19条知识产权“硬核”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10月20日,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四川省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告通知,共有138家四川省企业通过工信部审核。其中成都95家企业入围,占全省的68.8%。加上此前三批,总数已达202家。成都市经信局数据显示,成都已培育“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30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91家,占全省三分之一。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成都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位列全国城市第九、中西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