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副省级以上城市创新创业对比,重庆多项排名靠后
近日,首科蓉智研究院发布《副省级以上城市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专题报告(2022)》(下文简称《报告》),截止2021年底,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成渝相较沿海发达地区科创实力总体偏弱,但成都发力凶猛,多项指标反超重庆,重庆创新创业存在创新主体数量少,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等问题,多项指标排名靠后,甚至垫底。
实有市场主体总量,成都反超重庆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之一。《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重庆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达320.4万户,同比增长7.4%。反观成都,近几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总量达到331.9万户,反超上海、重庆,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2,仅次于深圳。
副省级以上城市 2021 年度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对比
从新增市场主体来看,在疫情的影响下,多数副省市级以上城市增速放缓。2021年,重庆新增市场主体57.88万户,较2019年、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25.3%、14.5%。
在疫情压力下,成都已连续2年维持60万户以上的高位增长,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62万户,成渝差距逐渐缩小直至反超。
副省级以上城市 2021 年度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对比
科技含量低,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垫底
在市场主体总量被成都赶超的背后,重庆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高新企业数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等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报告》显示,2021年重庆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133家,排名靠后。深圳、南京、成都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是重庆的7倍、5倍和2倍。
副省级以上城市 2021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对比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21年,重庆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90家,总数达5113家。成都新增1891家,总数达7911家。在各城市加速迈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破万”的道路上,成都已接近终点,重庆才刚刚过半。
副省级以上城市 2021 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比
科创板企业体现了区域资本活跃程度。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到17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无人机三大领域。成都整体创新创业活跃度相对较好,但相较沿海发达地区,科创板上市企业整体募资规模偏小,高市值上市企业略有不足。
副省级以上城市科创板上市总数对比
副省级以上城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融资额对比
重庆正在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从0到1的突破。上交所官网显示,重庆山外山首发申请提交注册,即将成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重庆企业。除山外山,重庆还有两家企业正在排队中。
重庆科创板排队上市企业情况
成渝在创新创业上的差距还体现在数字经济领域。鲸准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成都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数量是重庆近3倍,新成立公司是重庆近4倍,成都数字经济项目对资本吸附能力远超重庆。
2019-2021年成渝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事件对比
2019-2021年成渝数字经济领域新成立公司对比
研发投入强度倒数第二,科技成果转化薄弱
身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近年来,支持成渝创新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但重庆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低,科技成果转化薄弱。
R&D经费投入强度是落实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2020年,重庆全社会R&D经费投入526.8亿,比上年增加57.22亿元,增长12.2%。投入强度仅为2.11%,在19个省市中排倒数第二。
成都近几年持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2020年成都共投入R&D经费551.40亿元,比上年增加98.86亿元,增长21.8%。已反超重庆,投入额位列第6。
副省级以上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对比
专利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石,2021年重庆专利授权量7.62万件,同比增长37.61%,排名第10;成都专利授权量8.84万件,同比增长34.8%,排名第8。
副省级以上城市专利授权对比(注:未获取到济南市、青岛市专利授权量数据)
成渝专利授权数量上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态势,但专利质量仍待提升,相较北上广深差距巨大。2021年,成都共摘取第22届中国专利奖14项,重庆10项。北京、深圳、广州、上海获奖项数分别为146、92、77、46项。
副省级以上城市专利获奖情况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2021年重庆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310.8亿元,增速101.6%。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则为1228.0亿元,是重庆的近4倍。
副省级以上城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增速对比
整体而言,重庆相较成都多项指标还存在明显差距,重庆创新创业存在创新主体数量较少,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等问题。相较沿海发达地区,成渝地区的科创实力总体偏弱,需要进一步整合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智能制造优势,深化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激发科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