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博斯特刘晓辉:线控底盘是迈向自动驾驶的第一步
当我们提到自动驾驶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通俗来讲,以人来做简单类比,自动驾驶相当于人类大脑,它的眼睛、耳朵、鼻子相当于我们人类的五官。今天,在《创业内幕》做客的比博斯特创始人刘晓辉就在专注于智能汽车的“手脚”、包括“神经”、“脊髓、脊柱”。
目前,比博eBooster、ESC、BIBC等产品目前已获国内多家车企,十余款车型定点,同时比博斯特已成为国内初创公司中首家实现One-Box产品产线建设和头部企业合作定点的厂商。
智能汽车底盘它是一个标准品还是一个定制化产品?不同车型它会不一样吗?
比博斯特第一个大客户是谁,如何谈下来的?
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市场里的像线控制动转向悬挂渗透率不高?
本期的《创业内幕》,我们即将和中国最领先的汽车智能底盘解决方案供应商比博斯特创始人刘晓辉以及冲盈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翌淼,一起聊聊关于汽车智能底盘的创业史和未来。
刘晓辉:
大家好,我是刘晓辉,清华大学博士,也是比博斯特的创始人。我们比博斯特主要专注在智能汽车智能底盘领域,通俗来讲,以人来做简单类比,自动驾驶相当于人类大脑,它的眼睛、耳朵、鼻子相当于我们人类的五官,而我们所专注的,就是智能汽车执行层面的东西,类比就是人的手脚、包括神经和脊髓脊柱等等。
Lily:
非常有意思,那么现在整个市场有多大?有哪些大公司在用比博斯特产品吗?
刘晓辉:
市场其实非常大。其实我们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差不多在3,500万辆左右,那么单车我们这一块的产值,其附加值差不多在7000元左右,市场规模还是千亿级别以上的。
目前我们有包括国内的一线民营企业、主机厂,还有像比较大型的国有资产主机厂,包括一些其他二三线的民营企业,还有一些自动驾驶企业、做京东物流等线控底盘、滑板底盘的企业,都在跟我们合作。
Lily:
晓辉你曾在德国亚琛学习,你对德国非常发达的汽车工业有什么感受?
刘晓辉:
我是2014到2015年10月份在德国,其实当时我的感触就是,这帮人很有意思,尤其是汽车领域,在研究很多新的东西,包括自动驾驶。无论是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还是说我们的自动驾驶算法,包括ADAS的很多ABS等等这种辅助刹车的一些功能都在做。
其实当时在国外,我并没有觉得他有多领先,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很多人在做。但是当我2015年回到国内之后,看到国内情况,我发现这些产品在国内相对还是比较领先的一些技术,国内在做这一块的创业公司也有很多,包括自动驾驶。其实智能汽车赛道从2015年2016年开始逐步火起来,但是当时德国整体是很萧条的,我个人感觉完全没有中国有活力。
Lily:
团队现在有多少人?创始团队有几个人?你们创始团队是你的同学吗,当时怎么分工的?
刘晓辉:
现在团队差不多100人左右,目前创始团队在5个人,其中有一些是我同学。从我们整个创始团队来讲,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我们清华的联合培养硕士。他之前在上汽包括其他一些企业待过,有过5年多的底盘电控产品开发和交付的履历。
另外一位在行业里很多知名企业累计待过20多年,主要负责底盘电控产品的开发管理,包括整个产业链的疏通等等。
另外两位就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于良耀老师和宋健老师 ,这两位清华大学教授主要是为我提供整个产品的技术支持,包括我们产品上下游的关系。无论是我们客户端还是供应商端,包括我们产品在量产过程中的很多经验指导、分享以及品控、产线各个方面。因为于老师和宋老师在过去15年时间里面,培养了大概十几家非常成功的师兄弟企业,他们也都在做底盘电控产品。
Lily:
你还记不记得,你当时做这个产品出来的时候,第一个大客户是谁,怎么谈下来的?
刘晓辉:
我们产品其实分很多阶段:早期技术积累阶段,我们跟国内很多主机厂(比如说像上汽的前瞻技术部,当然这个也是依托清华大学)有相应一些合作,包括一汽的技术中心,还有江淮、比亚迪等等,都有相应一些前瞻性的技术研究。
那么从公司层面,我们产品实现工程化落地之后,我们更大的一些客户是国内准一线的民营企业。这个也是基于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接触一些项目合作,他们对团队很信任,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做事的认真踏实和努力的干劲上,都非常认可。虽然比博是去年5月份才成立的,但是我们在今年2月份就已经形成了大的主流车型的产品定点。
Lily:
翌淼,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发现比博斯特这家公司的?
王翌淼:
因为我们在看新能源整个线控底盘的行业,这个是一个大的未来发展趋势,国产替代也是一个大趋势,然后我们就mapping到,清华的于良耀老师这块的团队是行业里最正宗的团队,所以就通过一些他之前的朋友还有股东,联系到了晓辉总这边。我们和晓辉总这边团队聊下来,觉得他们很有自己的情怀,然后团队特别有干劲,很能打动我们。一方面是根正苗红的技术出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梦想在,现在就是“订单在手,爆发在即”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很看好这个方向的团队。
Lily:
晓辉,你要不要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领域里的关键性门槛在哪里?
刘晓辉:
对于汽车来讲,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它的底盘,无论我们大脑怎么去操控车辆,它最终反馈都是在轮胎上,包括转向制动驱动这样一些操控。首先它的安全等级要求非常高,也就是不允许产品出事故,所以在产品品控技术积累各方面都会有比较高的要求。其次从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来分享更明确的一点,拿我们的手举例,要把手制造得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量,化身到我们这个产品上,就是我的机械部分(阀体、电磁阀、阀芯,包括传动件等等)设计,它有非常多的能耗;另外一方面在于它的控制器,控制器就是电子产品,电控的产品就相当于我们的骨骼脊髓、神经网络,这些东西的建立和传输是很精细化的,它还需要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再者它体现在不同的放量规模上,比如说我们汽车搭载10辆车、100辆车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当我们放量到几十万、几百万套时,你的产品的一致性各个方面才会有一个全面认知提升,所以这一块也源于我们整个团队在行业里20多年的技术积累,包括也帮助国内非常多成功企业,实现了相应底盘电控的一些产品,比如说比较多的,差不多在200万套/年的出货量,所以我们在这一块积累很多。
第三个方面就是软件方面,还是拿我们人来类比,比如说人的小脑负责我们人类的平衡稳定性,反映到车上就好比是防侧滑、防甩尾等这种负责车身稳定性的控制系统。
当然现在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还有一个版块在于跟大脑交互以及新功能的承接上面,比如说我们有很多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功能,也会集成到我们底盘的一体化控制里面。综合来讲,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机电液一体化,再加上智能驾驶的一些算法的产品,所以它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Lily:
供应链这一块,是不是也都是咱们自己在中国生产研发的?
刘晓辉:
对的,在供应链这里,比博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我们早期从2003年就开始做相应一些比如说阀体、阀芯包括传动件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之后也是帮助国内很多企业实现了相应产品的批量交付量产包括规模化的生产。另外从供应链体系上来讲,我们可以快速把产品开发出来。
Lily:
我问个外行问题,智能汽车底盘是一个标准品,还是一个定制化产品?不同车型它会不一样吗?
刘晓辉:
这个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各家在整车,比如说智能驾驶的辅助驾驶,以及它的自动驾驶功能上面还是有区别的,包括它底盘的整个架构设计上面,都是有一些区别的。但是从我们来讲,我们产品的适配性还是比较高的,我针对不同主机厂和客户,根据他的需求,做一定的匹配测试标定,那么就能够适配它的产品。
Lily:
作为一个普通的汽车驾驶员,我想知道,像您产品中的ESC或者eBooster(智能助力器)这样的产品,它在普通人驾驶汽车的过程中,有什么关键性作用吗?它可以避免什么样的事故发生或者怎么样吗?
刘晓辉:
这个还是有比较强的一些功能的,比如说ESC就是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拿人来做类比,可能像我们的小脑,时刻在帮我们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其实在我们广大的消费者驾驶员里面,真正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还是占比比较小的,所以在很多极限工况(包括转弯工况以及下雨下雪)下, 相应一些翻车事件都可能会发生,这时我们的ESC产品就会提供一个提前意干干预,进行一个干预来纠正,来尽可能去避免这一类事故的发生。
Lily:
您觉得我们中国离真正的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还有多远?
刘晓辉:
我觉得无人化落地的过程,肯定是先由高阶的自动驾驶,逐步演变到最后的终极无人,但是这个时间和周期有多远,我觉得至少应该还要在10年左右。当然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高阶的辅助驾驶(或者叫自动驾驶)的功能已经在开始逐步商业化落地。
Lily:
我想问问您,现在国家其实有大量的绿色经济、双碳目标等一些政策推动,它会利好比博斯特的未来吗?未来我们的商业化还有哪些领域和延展可能?
刘晓辉:
绿色经济包括双碳目标这一块,国家在大力推行电动车、新能源车,那么我们的产品,智能制动相比传统的制动系统,能够帮助新能源车提高一定的续航里程。因为我们可以配合电动车的电驱动系统做能量回收,来实现相应的节能减排,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所以在这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比博的未来来讲,我们可扩展的领域很多。我们先拿车来做类比,车最终会向着“多元化的智能出行工具”去发展,而多元化的智能出行工具的发展,从短期看,主要还是一个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往长期看,还得再加上垂向控制。这个垂向控制,我们从底盘的概念看,它是一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比如说飞行汽车,它可能就是在空间的一个拓展。这些产品的功能、这些工具落实和落地,都需要我们的产品。
Lily:
我想问问您,为什么相比欧美的发达国家,咱们中国目前市场里像线控制动、转向悬挂的渗透率不高?
刘晓辉:
我个人的理解是:首先我们的线控驱动还有电控油门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目前底盘上的制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我们的线控悬架的渗透率相对还比较低。从转向这里来讲,现在已经有了电子助力转向,制动是电子助力产品,正在快速渗透,我觉得2023年2024年是一个大的爆发区。
悬挂这两年也在逐步开始渗透,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这个产品技术的积累和发展,这些年已经到了相应要爆发的时间窗口;第二点就是市场包括资本各个方面的一个全面时间窗口期,从市场来讲,智能化的推进确实加速了这些产品的应用需求。因为它最终要落实到市场的需求端,需求提升了这个产品的技术迭代,包括研发人员就会增加,资本的关注度又会上来,这样整个赛道的发展就会变快。
Lily:
目前比博斯特的产品研发到什么程度?可以直接量产还是仍在实验室阶段?
刘晓辉:
我们目前的产品已经到了量产阶段,包括我们的线,无论是我们制动产品的 two box方案,还是我们的one box产品方案。相对讲得更专业一点,one box是更集成的方案,two box方案是指eBooster和ESC,我们的这些产品都达到了量产状态,包括我们的产线,在今年8月份和9月份都会到一个达产的状态。
Lily:
我想问问您,线控底盘的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您是怎么处理和主机厂的这种合作关系的?
刘晓辉:
对于主机厂来讲,它需要的是整个线控底盘的整合能力,包括快速迭代、配合度以及一定的产品白恶化交付的需求。实质上未来几年,主机厂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定义智能化的能力,而定义智能化的能力就跟它向上能够触及多深、向下能够延展多深非常相关。在这里,我们比博也主要是在打造一个生态。我们跟客户的合作,不仅限于当下的产品合作,我们同步会包括清华大学、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前沿技术、整个智能底盘以及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些方向,我们会跟客户一块探讨和交流,帮助客户在早期阶段,能够把未来的新技术落地储备好。
Lily:
你自己将来会不会也做一个汽车智能汽车品牌?
刘晓辉:
这个是我们比博第三阶段的发展规划。我们会做智能出行工具,或者我们叫智能出行工具类的智能硬件载体。因为人类的进步是在于我们智能硬件载体的变更,比如说最早是从电脑PC端,包括台式电脑到了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手机从最早的固定电话到现在的移动手机,包括现在的智能手机。那么下一个承接各种智能化科技应用的载体就是智能汽车,其实在这里面有很多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收银工具,哪怕是扫地机或者之类的,都是一个智能化产品,我们后续在这一块是有明确规划的。
Lily:
作为一个技术型创业者,你觉得在公司治理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难题,哪个对你来讲挑战更大?
刘晓辉:
其实对于当下阶段来讲,我目前认为这两个都没有让我遇到特别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对于管理来讲,无非就是说到做到,以身作则,带人各个方面一碗水端平。我们对待客户,也要梳理清楚各个方面的一些内部问题,责任到人。我觉得只要我们是踏踏实实做事的,相对会好一些。
对于技术上来讲,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实现对博世的超越或者更高要求,那么在这一块,我们还需要更为出色的一些技术人员加入到比博来,一块把公司以及我们的产品做好。
Lily:
关于比博斯特,我其实还有一个小问题,公司为什么叫比博斯特?它英文是什么?
刘晓辉:
它的英文就是Be best,我们当时考虑这个名字时也想了很多,最后大家投票选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当然后来我们把企业理念又改为be intelligent be open,是我们觉得 Be best相对还是更接地气了一些,如果直接拿来作为企业理念会差点意思。
Lily:
你们现在在招什么样的人吗?
刘晓辉:
现在各个岗位都有,无论是结构设计、匹配标定,还是软件开发、硬件开发,包括底层的嵌入式开发还有销售,我们都在全面扩充。因为我们团队从去年刚成立时差不多只有7个人,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百人规模.
Lily:
最后是我们节目的惯常问题,请二位都推荐一下对你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剧,要不然翌淼先来。
王翌淼:
因为今天大家讨论的还是一个新能源车的主题,我是个文科生,就想推荐一本书,它是一个日本的汽车评论家和作家写的,叫《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它就是用那种图形比较生动有趣的对话去讲,对于文科生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去学习整个汽车的一些核心要素,还有它制动的一些原作用力、反作用力。推荐给大家看一看,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没有那么多基础的人,也可以是一块学习的敲门砖。
刘晓辉:
我真正看过的非常印象深刻的有两本,一个是跟情怀比较相关的,是汪国真的书籍,是一系列的。另外一本就是《苦难与辉煌》,金老师写的这本,它在讲我们从建国建党各个方面包括抗战的很多事情,确实把信仰阐释得非常到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ID:GGVCapital),作者:创业内幕,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