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Fish:在海外教老外学外语——投资笔记第236期
PalFish是一家以创新驱动的教育科技公司,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全球儿童重构学习方式,量身定制学习产品。目前,PalFish除国内业务外,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印尼、新加坡等地也已设有办公室和团队,深度参与中国企业全球化浪潮。凭借在全球化领域的突出表现,PalFish荣膺 “2025 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TOP30领军品牌”,成为本年度榜单中唯一入选的教育企业,彰显了在线教育科技品牌的卓越影响力与标杆地位。
李晓,曾供职于雅虎、字节跳动、陌陌,也曾在印度进行过出海创业,目前负责PalFish的海外业务。
近期,我们与李晓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让我们对于企业出海、教育赛道创业等相关议题有了不少全新的理解与思考,在此分享给大家。
从在印度做考公培训说起
如果让人们来猜“李晓当年在印度的教育市场创业,具体是做哪个领域?”这道题目,恐怕多数人在三次之内都猜不对。
答案是:培训印度年轻人进行公务员考试。
据李晓介绍,当时印度每年有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然而其中真正能找到稳定工作的只有100万人左右。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如果能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一个铁饭碗,无疑会让年轻人获得极大的人生安全感。
在务实的层面之外,从事公职这件事本身在印度人眼中也是带有光环的。甚至如同中举之于范进一样,令许多人感到欢欣鼓舞,光宗耀祖。有位白领,已经在互联网公司拿到了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的月薪——在印度已经算高薪,却因为考上了老家月薪2000元人民币的银行公职,受到周围所有人的祝贺,并且毫不纠结地赴任了。
这样听起来,或许有人会以为在印度考公是一条很容易走通的人生退路。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这条路有太多人想走,也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最容易考取的岗位也只有1%的录取率,有些岗位的录取率甚至低至万分之一。为了适配如此万里挑一的选拔,印度公务员考试的考题也异常刁钻。比如让人在10秒钟内进行4位数乘以4位数的心算,或者让人答出“芬兰1978年时的副总统是谁?” “挪威的第三大河是什么?”这种偏门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正式谈及李晓的PalFish生涯之前,先花篇幅介绍了他在印度的创业经历见闻,是因为看到了这两者间的共性:都仿佛在平行宇宙中,在看似陌生,却又有些熟悉感的地方,做着看似熟悉,却又变得有些陌生的事情。
出海,尤其是对于东南亚、南亚这些近邻的出海创业,总是在文化冲击与文化交融的此起彼伏中进行。
李晓的印度创业之举,最终在疫情爆发以及地缘政治收紧的合力中折戟。然而,他的这段履历,显然对于日后在PalFish要做的事意义非凡。
企业出海,
总要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国内许多教培机构都是在2021年的双减政策颁布后,被迫选择了出海。但PalFish的出海则发生在2020年——是一次主动的选择。他们相信,学英语这件事既然在中国有需求,那么在其它非英语国家也完全具有等待被开发的市场。
李晓和他在PalFish的伙伴们把目光投向东南亚。曾经在印度的创业经历,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东南亚各国的教育市场与国内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极为不同的表现。
越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也经历了一次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革新开放”,发展至今,催生出了一批“新中产”。这些人就像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国内的多数人那样,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据李晓的团队观察,在越南的街面上,培训班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在教育方面也是比较卷的。
PalFish在越南的销售人员曾经遇到过一个以卖水果为生的家庭,在试图对其兜售英语培训课程时,对方一开始表示:我们一直都是靠卖水果自足,我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接手家里的水果生意,不需要会说英语。销售人员则说服道:将来随着越南进一步国际化,会有很多外国人到来,你们的孩子可以用英语把水果卖给外国人。而这个卖水果家庭的家长,也真的就被这个理由打动,购买了课程。
而在泰国,或许与1997年的金融危机有关,整个社会的年轻人多数是比较躺平的,在教育方面也会相对佛系一些。李晓介绍,在泰国,对于课外补习班的参培率是比较低的。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课外培训样本中,如声乐舞蹈这类兴趣导向的培训课,与传统文化课培训的市场占有对比,也达到了1:1——这与国内的情况显然大相径庭。
正是泰国整个社会对于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倚赖,会说英语的人,就是比不会说英语的人能够拿到更多薪水。在一些行业,如果谁能使用英语,月薪可以直接翻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于泰国的英语教育市场形成了有力支撑。
而在印尼,情况则变成了会说中文的人可以拿到翻倍工资。因为目前印尼的中资企业相当多,如果会说中文,自然更能够在工作往来之中打通沟通屏障。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很多印尼人对于中文的需求是更短期、更讲时效性的,主要围绕满足当下的职场需求。在更长远的尺度上,与中国的很多家庭一样,仍然有不少印尼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掌握英语,从而为将来的开眼看世界打下基础。
面对如此多样复杂的市场环境,李晓与PalFish伙伴们决定以不变应万变,专注于打造好自己的产品。
早前,团队对于解析和消化海外市场的种种信息也曾有过纠结。目标市场所在国度的GDP、国民平均收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以及民族构成、当地文化特色等等,这些都曾是给PalFish团队在出海时带来困扰的因素。但渐渐地,李晓和他的伙伴们意识到,对这些问题的一味求索意义并不大,有时候甚至会白白消耗时间与资源。他们开始信奉一条更本真的原理:只要是优质的产品,在任何一个群落里都有相应的受众,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会追求真正好的东西。
正如苹果手机,作为行业内足够好的产品,售价也相对更高。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如何,总会有那么一批人想要拥有更好的手机,于是成为苹果的受众。PalFish也决定不再纠结于对目标市场的多维度分析,而把注意力收回到对自身品质与口碑的把控上——以更优质的师资力量与更出色的产品设计,吸引每一个市场中对英语教育有更高追求的受众,并支撑起每年1000美元的收费标准。
而专注于做好自己产品的同时,出海企业也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以更加灵活的身段应对来自不同市场的具体需求。这一点在PalFish的硬件业务中展现得尤其显著。
比如,在打入北美及澳洲的教育硬件市场时,PalFish把原本只针对儿童的指读笔进行了成人化改造,令其成为了一款适用于职场的硬件翻译工具。而在把国内因为具有护眼功效而大火的“大路灯”推向北美时,PalFish意识到,北美用户由于平时的户外活动足够多,眼睛健康状况普遍是不错的,用护眼功效作为一款台灯的卖点可能说服力不够。于是,PalFish将这款护眼灯改造成了有心灵疗愈功效的照明产品——当地的消费者更容易被这样的卖点打动。
与很多出海企业一样,要把在国内见过、做过,甚至已经做得很熟的生意,拿到海外再做一遍,PalFish也经历了三个过程: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放眼看市场,是在见天地。
在复杂多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做好自己的产品,是在见自己。
最终通过因地制宜的调整,占有市场,打动受众,是在见众生。
聊AI,聊出了教育的本质
在谈及PalFish所搭载的AI功能,以及未来产品在AI方面的设想时,李晓道出了一些带有哲思的观点。
他认为,在教育领域,AI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产出内容,而在于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其实即便没有AI,在YouTube之类的平台上,生动的教学动画,多维度的细分课程,这些内容其实早已经足够饱和。但对于学习者而言,有丰富的内容,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人的惰性,是跨越时代的,也是跨越国界的。而当下的一些学习内容,包括一些搭载了AI的教学系统,其实还在放大人的惰性。
说到底,学习是个苦差事。而教育,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度,需要把知识信息进行传达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有责任帮助学习者克服不想学、不爱学的初始bug。这也正是从古至今出现的,以及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遇到的,每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一定会去做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多邻国这款享誉全球的语言教学产品呈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它的连续打卡玩法确实起到了激励劝学的作用,也通过很多精妙的互动设计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但另一方面,它也在刻意把学习这件事松弛化,兜售着“每天拿出几分钟,就能学会一门外语”这样的理念。而事实上,很多长期使用多邻国的用户都表示,自己确实在坚持打卡,对所学的语言也确实掌握了一些基本皮毛,能说上几句日常用语,但感觉距离真正将其掌握又是遥遥无期的。
因此,李晓认为,未来的教学AI不应只是罗列内容,也不只是陪用户“学着玩”,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洞悉,找到能够激励学习者肯于吃苦的方法。而这,也是全世界教育赛道的企业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头图及封面图来源于“iv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纪源资本”,作者:投资笔记,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