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为什么涌向长沙?

36氪湖南·2022年08月31日 09:40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长沙一江两岸(陈树 摄)

文 | 徐文迪、彭冬冬

“终于不用来回跑了,马上我就回长沙了。”周女士在售楼部签完最后一份文件,急匆匆去赶高铁了:“在外面飘荡了五六年,还是决定回家,如今房子买好了,最重要的是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来到长沙,回到长沙,安家乐业。

8月30日,长沙市委人才工作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

这份表彰不仅是对团队的肯定,更是对长沙人才工作的肯定。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计划,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引才、聚才、留才、育才,长沙正在打造人才沃土创新高地。

一、打造一个“场”,招才引智

“扎根长沙,把创业的使命和城市的发展融合起来。”

胡璧梁是湖南思为康医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2007年,胡璧梁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生物技术科研工作,博士毕业后进入CART之父卡尔朱恩教授的实验室,与导师共同研发出白介素18驱动的第四代CART技术平台,为CART疗法在实体瘤的突破带来新的希望,而回国的念头一次次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再不回去就晚了,我不想当家乡发展的看客!”胡璧梁说,而此时,正是长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阶段。

2018年,胡璧梁创办思为康。初期,公司仅有5个人,为收缩成本,办公室与实验室分居河东河西,路上通勤超1小时。直到2021年,在长沙两大人才工程考察阶段,长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易敏华对胡璧梁的考察材料颇感兴趣,带队上门考察,并对他们的创业方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此后,胡璧梁升级为长沙市C类高层次人才。

“长沙市人才政策实实在在地帮助我解决了回国安家乐业的现实难题,小孩子入学和住房的问题都解决了。”胡璧梁说。

事实上,胡璧梁是众多落地长沙的中高端人才的代表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长沙中高端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到了95%。

不仅仅是中高端人才,近几年,长沙在人才引进方面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强有力的人才政策攻势下,长沙吸引的人才越来越多。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人才总量从2017年的110万增长至2021年的280万。过去5年,长沙新增人口240万;至2021年,长沙常住人口总量达到了1023万,人口流入量排名全国千万级人口城市第五位。

 

近年长沙人才净流入占比

在智联招聘、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中,长沙排名全国前十。数据显示,长沙人才流入率从2017开始就占比稳定,2019年至2021年人才流入占比更是从1.6%增至1.8%。

与此同时,长沙也正在成为青年人就业创业的梦想之城。

今年6月份,《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发布,长沙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最宜居城市”。

年初,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推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长沙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首选城市”。

人才的流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活力,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对于长沙来说,与人才最好的关系就是共同成长。长沙凭借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实力等结合房地洼地、幸福宜居等优势,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2021年,长沙GDP达1.33万亿,居中部第二、省会城市第六。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长沙各级政府对于人才的扶持力度。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长沙市人才工作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含区县园区),其中发放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10.05亿元、购房补贴4.63亿元。

此外,长沙市应对人才落户长沙等问题,在全市共开设19个人才服务窗口,并且通过“前台受理、后台分派”方式,实现线下业务“跑一趟三分钟办结”。

可以说,当前“招才引智”是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引领发展的关键一招和重要一环,也是长沙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当前取得的成绩,长沙在升级人才政策与搭建人才平台方面,功不可没。

二、政策的破局与突围

在长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不仅是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符号,也是新时代长沙引才、用才、育才最好的说明。

人才是城市创新最核心的要素,引进高质量人才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直以来,中部内陆城市以及新一线城市普遍都面临着人才流失之困,但自2017年以来,武汉率先“抢人”后,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发激烈,各城市纷纷根据发展规划调整落户政策,向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其中,长沙可以说是“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

实际上,长沙的人才政策体系一直在升级。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表示:“长沙的人才政策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

长沙市委人才工作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时间追溯到2017年6月,“长沙人才政策22条”重磅推出,被评价为政策力度、广度史无前例。面世后不到4个月时间,配套的5个细则和32个实施办法也相继出台,构建了引育留用全链条“1+5+N”政策体系。这份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包含了近百个政策点,既覆盖增量人才也惠及存量人才,既包括在长沙的企业人才,也延及长沙的高校人才,计划5年内统筹投入百亿元资金、吸引储备百万人才。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长沙人才政策22条”落地后,共吸引30余万青年人才落户长沙,其中海归人才4000余人。

“当时为了给公司选址,我们去到过国内多个城市,回北京之后,第一个回访我们的就是长沙,被这份诚意打动,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说。2016年,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落户长沙。据了解,截至目前,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14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25颗小卫星,卫星发射数量居中国民营航天业首位。在天仪的百人研发团队中,有9人获评了长沙高层次人才。

在“人才政策22条”后,长沙先后启动了五大人才工程、32个实施办法、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行动计划;2021年,长沙出台“乡村振兴8条”及13个配套实施办法、“自贸区45条”及24个配套实施办法。进一步实现人才政策迭代升级、与时俱进。

“自贸区(长沙片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年多来帮助我们引进100多位国内国外的高端人才,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说。在山河智能,一支以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为骨干的技术研发队伍,不仅获得了1000余项专利技术,还创下了多个“首台套”纪录。

“自贸区人才政策45条”的出台,被称为“史上最强人才新政”,实现了发布当日即可“足不出户”在长沙人才智慧导航和长沙人才APP线上申办。据了解,政策落地后,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不到一年时间就吸纳了3.6万青年人才落户,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554人。

但这远远不是“最终版”,长沙聚贤引才都是“来真的!”

今年4月,围绕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长沙重磅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从全球招揽顶尖英才、创新树培产业帅才、广泛集聚青年俊才、培育壮大技能匠才、加强创新创业支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45条具体措施。

“升级版45条”的提出,是对长沙已有政策的攀高、扩面、提标和突破,为“强省会”战略实施配备了一个强力的“政策礼包”。

时隔近2个月,长沙召开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配套实施办法发布会,发布了26个配套实施办法。

“长沙需要成才,人才也需要成长。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我们长沙是来真的、干实的。”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说。

长沙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配套实施办法发布会

33岁的香港青年胡斯博是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2018年1月引进的高端人才,他说,是长沙的人才政策和发展生态吸引他来到了长沙。

胡斯博在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的攻关,在长沙工作生活的4年间,政府和企业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享受到了政策给予的最好的待遇,在河西洋湖湿地公园附近买了一套很满意的房子,而且我现在也准备定居长沙了。”胡斯博说。

从政策方面来看,长沙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展现出了信心、决心、诚心和耐心。

三、搭建人才就业创业“竞赛场”

“热忱欢迎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毕业生来长沙创业就业、施展才华、实现抱负。”2021年5月,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率领党政代表团奔赴北京,这是“十四五”开局以来首次外出,最先踏入的是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

在北京“48小时”里,长沙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同时举行多场专场招聘会、推介会,37家长沙企业“签约”了147名北京高校学子。

但吸引人才,“走出去”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朋友”将长沙的人才政策向全国宣传。

今年6月至7月,在长沙市委人才办统筹下,长沙市科技局、团市委相继实施清北博士团长沙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高校学子体验交流活动。全国12所高校的175名学子来到了长沙。食宿全包、机票全免,高校学子们喝到了“网红奶茶”,打卡文和友、橘子洲、岳麓山等,感受长沙的烟火与红色气息。同时走进了园区企业,与企业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全方面的感受长沙的“魅力”。

北京大学“校园推荐官”芦荻说:“我一定会向同学们、向北大乃至首府其他高校宣传和推荐长沙,鼓励更多同学来做‘长沙人’,倡议更多同学参与‘长沙事’,邀请更多同学一起感受‘长沙情’。”

长沙青年人才驿站沙龙活动

搭建平台,打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能让更多的人才在这里相聚。

近年来,长沙相继在长沙、深圳、北京、上海举行杰出校友与长沙园区企业创新创业对接座谈,先后引来10余家校友落户长沙,总投资超过70亿元。

作为中部内陆城市,长沙深知有一些硬件短板一时难以补齐,缺少一些沿海城市引才留才的天然优势,能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全力打好“服务牌”。因此,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人才也是关键。

2021年,长沙市党政团队走访调研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随后中南大学、湖大、湖师大等5所高校与长沙5个国家级园区签订大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协议。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都愿意留在长沙就业。据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开展的《长沙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显示,有63.7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留湘工作。

在长沙企业铁建重工的生产车间里,上海交大博士刘郡正在忙碌着。刘郡是一名90后,刚入职不久就有机会担纲国内首台(套)装置的研制,这得益于长沙坚持推行的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

为扶持培育科技人才、鼓励创新,助力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沙立项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资金高达8000万元。同时围绕全市重点打造的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长沙引进高精尖领跑工程人才104名、紧缺急需人才609名。根据人才实绩和贡献,共认定高层次人才2587名。

但近两年,受市场影响,不少人才及其企业面临资金难题。因此长沙迅速推出由政府主导,与长沙银行合作的面向高层次人才的无抵押、零担保“优才贷”,截至2022年3月,已发放贷款147笔,金额6.16亿元。

“深渊而鱼聚之,林茂而鸟兽归焉”,在广纳天下英才的集结号中,在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帮助下,长沙正在成为优秀人才就业创业的热土。

+1
10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