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工业无人机初现集群效应,企业如何携手飞跃蓝海 | 金融会客厅
成都已成为国内工业无人机高地,整机制造方面开始出现龙头企业,下游应用也已探索至智慧城市建设、疫情防控等全新领域,产业链趋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探索“成都造”工业无人机在未来的发展,8月16日,由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36氪四川承办,盈创动力、盈创星空、四川省股权与创业投资协会协办,以“飞跃蓝海的无人机”为主题的金融会客厅活动圆满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浩孚科技、金罡石科技、航维智芯、空御科技、睿铂科技、时代星光、腾盾科技、携恩科技、中科灵动的企业代表,以及来自博源资本、初尧资本、华西金智、四川弘威、盈创动力、中金公司的金融机构代表(以上均按首字母排列)齐聚一堂,围绕“成都造”工业无人机产业,从投资视角、市场拓展、品牌建立、政策开放和产业链完善等多方面展开热烈探讨,为行业发展打开了全新思路。
资本视角下,产业机会在哪里?
据IT桔子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无人机投资迎来了高峰热潮,共发生100余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43亿元;直至2021年,融资数量明显减少,投融资事件仅为40余起,但融资金额高达740亿元,居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背后埋藏的趋势是,行业已经度过野蛮生长时期,投资机构对于无人机产业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在到场的投资人看来,工业无人机产业依然具有极大潜力,但他们的视角则更聚焦在细分领域和关注海外市场的企业上。
博源资本合伙人邝启宇认为,中长期看工业无人机应用广泛、前景可观,但中短期看市场在应用场景、地域分布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分割,当企业在一个领域有成熟的应用后,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往往面临重新进行用户引导教育、既有渠道竞争、适应新的管制等壁垒。从投资角度来看,他更关注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应用场景的落地。
邝启宇也提出建议:整机企业可以更多关注有成熟通航基础的外贸市场,同时供应链企业也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应用边界,不局限于仅为无人机配套,同源性的技术可以瞄准有人机、导弹等相关领域的需求。
邝启宇还提出,空域政策的开放程度会影响投资决策。他介绍道,“当初投资腾盾等项目时,对于民用市场,团队就空域问题如何解决、适航标准如何认定、航线如何审批等问题进行了反复商讨和访谈”。事实上,空域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人机的发展,对于工业无人机企业而言,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就需要大量的检验机会。在整个产业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等待政策的放宽。
华西金智投资总监傅强长时间关注成都的工业无人机产业,并正在跟进一些复合材料企业。他提到,对标海外,中国在复合材料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同时,他也提出,成都的工业无人机产品位于世界第一梯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考虑扬帆出海。
初尧资本合伙人张依玲则表示,无人机产业还会出现很多细分领域的冠军,这些细分领域会衍生出相应的投资机会,她个人则更关注动力系统、航电系统、任务载荷系统等赛道。
盈创动力融资服务部部长邹涛提出,成都工业无人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他一直看好成都的工业无人机行业发展,盈创动力愿意为相关企业赋能。
产品应用上,如何找到更适配的场景?
目前,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应用场景分类也逐渐细化,但各场景带来的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决定了各工业无人机企业的发展情况。挖掘未来工业无人机的优质场景和市场,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功课。
在交流会上,时代星光和中科灵动都提出自己在寻找应用场景时踩过一个坑,那就是尝试在多个领域进行产品应用,不仅效果不好还浪费企业精力,于是企业开始从做加法到做减法进行转变。
时代星光总经理彭彦平介绍道,如今的时代星光是将核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标签,从而去进行产品应用。例如,在应急救援时,需要快速、清晰地回传现场图片,对图像传输能力有较高要求,正好时代星光的优势是将图传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因此,时代星光团队以应急救援为产品应用切口,与无人机进行产品结合,构建了从飞控到图传数据链再到吊舱与云管理大数据指挥平台的全栈自研技术,打造了将无线通信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空地一体化AI指控系统。利用其多链路智能融合,在到达现场后,可建立现场临时指挥中心,利用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进行现场画面回传,与指挥中心汇报现场情况,共同商议应急措施。
据中科灵动市场总监魏志远介绍,中科灵动一直致力于油电混动无人机的研发,油电混动无人机航时长、抗风强、保障性高,能够恶劣的环境下也更持续地执行任务,所以如今主要运用在电力巡检、应急消防、物流快递等领域。
携恩科技副总经理时翔谈到,携恩科技曾经入局无人机代理销售,但在和客户沟通时发现,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无人机,而是一整套的运营服务。因此,携恩空服契合自己的技术研发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知识进行无人机跨领域应用。
睿铂科技总经理杨润则认为,做企业要选好方向和赛道,也要学会避免诱惑。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看起来宽广的大路上,竞争对手有很多,而符合自己的小路虽然曲折,但是安全性会更高。
活动图片
品牌上,“成都造”怎么走出成都?
相比于其他城市,成都的工业无人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并且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但是明显存在着宣传少、外界认知度不够高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腾盾科技投资总监王琦提出,成都工业无人机创业团队以技术人员为主,在品牌建设方面比较陌生,也缺乏经验。同时,成都以工业无人机企业为主,与消费类无人机为主的深圳存在差异,要根据自身面对的市场特点进行品牌建设。
多家企业都对此观点十分认同,并在交流会上达成共识:成都工业无人机具有极大的产品优势,但是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浩孚科技董事兼副总经理孙静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018年她参加外地的无人机展会时,外界都认为成都无人机的表现超乎自己意料。她表示,要想做好品牌宣传,成都企业应该抱团取暖,共同展示肌肉,加深外界对“成都造”的工业无人机企业的印象。
初尧资本合伙人张依玲提出,“要出圈,得有好功夫、会借势。”她解释道,本质上,工业无人机的企业也应该追求商业成功,其次,应该多亮相各类国内及国际的展会。
金罡石科技总经理徐克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成都企业应该把握各种可以宣传的机会;另一方面,成都需要向外界展示更多的“硬实力”,例如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的数量。
供应链上,成都如何应对挑战?
一架工业无人机的生产涉及上千个零部件,产业链极长,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这对产业供应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那么,成都又应该如何面对供应链的挑战?
航维智芯科技总经理杨涛表示:“浩孚的光电吊舱、睿铂的倾斜摄影产品和航维智芯的自研激光雷达都具有技术独特性。”
但是杨涛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航维智芯所需的核心芯片和一些特殊材料主要还是从深圳和国外进货,这类产品在成都不多,就算能找到性价比也不高。
不过在产业集群效应下,成都也拥有进一步发展产业供应链的能力。在孙静看来,供应链问题是存在,但也是可以攻克的,只要企业有技术积累、有决心、保持开放心态,就能与有实力的资方、产业链的相关方共建共赢。
腾盾科技投资总监王琦则提出了供应链有待补全的方向,他表示,未来,工业无人机有两个产品趋势,一是追求稳定性和载荷、往更大的重量级别发展,二则是追求速度和轻便,往更小的趋势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有技术难点要突破。例如,在动力系统方面,我国目前的国产动力系统依然难以同时满足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等要求。
作为新经济的陪跑者,36氪四川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会搭建成都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不仅通过交流发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更是要为区域的无人机生态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助力企业自身发展,提升企业的资本对接经验,推动产业发展。
“金融会氪厅”持续关注新经济、新赛道,邀请各方嘉宾共同探讨行业痛点与机遇。相关赛道的企业,都可以报名,筛选通过后,将有机会成为前排发言嘉宾,与来自高成长性企业代表、投资人深度交流。此外,还有机会加入36氪四川社群,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资讯、商业洞察、人才赋能等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