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开区:提亩均增效益的“先进”样本
长沙经开区
文|Wendy
长沙一路往东,机场高速以北,凉塘路以南,就是长沙经开区的地界。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正值30周年的长沙经开区产业兴旺,人才聚集。
今年年初,长沙经开区启动了一场自我革命,走在全市前列,成为了长沙谋求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园区典型,获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这就是“亩均效益改革”。
近日,36氪走进长沙经开区,看看长沙经开区作为拥有四大工程机械头部企业的制造业基地,如何进行亩均效益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一、改革的开端:完善评价机制
土地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在长沙,大多数园区均出现了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要素趋紧等难点。如何向土地存量要效益?如何从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重新激活发展动能,是摆在大家面前共同的问题。
今年3月,长沙经开区发布《关于推进“两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使低效企业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提高30%以上;亩均税收5万元(含)以下的低效企业全部清零,亩均税收5万元以上至10万元(含)以下的低效企业提升转型率达60%以上。
3月9日,长沙经开区召开亩均效益提升动员大会,提出了“改革再出发·亩均论英雄”口号。聚焦园区土地存量运营和企业转型升级,开启了一轮新的探索。
经过梳理发现,制定并发布以“亩均效益”为重点的单一政策文件,在长沙是属于先例,而这也恰恰证明了长沙经开区对于亩均效益改革的渴望和决心。
6月29日,长沙经开区召开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1次会议,会上通报了亩均效益改革提升工作总体情况、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园区空闲(低效)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低效用地二次招商工作、小微园区建设等情况,审议并通过了《长沙经开区亩均效益帮扶类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联点方案》。
此前,长沙也有部分园区开展了提升亩均效益的工作,但这场改革对于长沙经开区来说,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长沙经开区(章帝 摄)
“亩均效益”改革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的考核新机制,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应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提升。
就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企业,让一块地实现从“低产”到“高产”提升。至于什么样的“笼”得腾、该换什么样的“鸟”,就得看“亩均效益”的数字指标。
而前期,长沙经开区与《三年行动方案》配套的配套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制定工作依旧比较“谨慎”。
“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敏感度高,企业关切、社会关注,是一项极为重要且严肃的工作,事关企业分类支持和产业扶持导向,评价工作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客观公正。”长沙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学习,长沙经开区首先出台了《长沙经开区深化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评价办法》),随后又通过广泛征集吸纳意见、管委会分管领导组织各部门进行专题会商等方式,对《评价办法》进行了充分研究,分三轮共征求修改意见32条,均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采纳吸收。
5月30日,长沙市组织召开了亩均效益改革工作动员暨培训会,长沙经开区结合会议精神和园区实际,再次对《评价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
目前,《评价办法》共设定4项综合评价基准指标,包括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社保就业人数;设定科技创新、升高上市、人才专利等13项加分制指标;设定固投增量、亩均税收等7 项调档指标;设定产业导向等6项直接认定指标等。
“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主要考虑是,不仅基于企业现状进行评价,还看重企业在科技创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长沙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评价办法》将订立出A、B、C、D档企业名单,园区将定期发布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并依据其评价结果对企业进行分类评级、分类施策。对于低效用地的改造提升,园区将分别采取提升改造、二次招商、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协议置换、收储回购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亩均效益。
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够精准考量企业的发展潜能。
二、创业基地有亮点 小微园区开新局
在长沙经开区《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创业基地(含经认定的小微园区)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产业平台。
实际上,长沙经开区创业基地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经验。
据统计,长沙经开区范围内已经投入运营的15个创业基地,实际利用土地1838亩,共计2100家企业入驻,2021年实现税收8.9亿元,亩均税收接近50万元/亩,表现出了集约用地、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创业基地怎样才能提升亩均效益?长沙经开区的答案是引进、培育、服务好优质企业。
未来·智汇城紧紧围绕长沙经开区主导产业,精准招商,2021年引进了丹娜(湖南)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埃斯顿自动化(长沙)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埃斯顿在2020年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排名第八,是2020年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工业机器人唯一上榜企业。
目前,未来·智汇城已累计入驻优质企业42家。
德普·企业公元(图源:产经周刊)
位于德普·企业公元的湖南航天宏图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是科创板上市企业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定位为无人机研发基地,致力于遥感探测。根据航天宏图扩张场地的诉求,德普企业服务站对其进行精准服务,不到半个月,就帮助他们租赁好了场地。两个月后,航天宏图也如愿享受到了政府支持政策。
“对于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我们不但要挖掘引进,还要努力为企业提供增值孵化服务,建立完善以补链强链、产业集群为关键点的产业生态,促进企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提升创业基地亩均效益,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长沙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了让园区低效利用土地实现“凤凰涅槃”,长沙经开区一方面加快推进小微园区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高质量推进“腾笼换鸟”,积极盘活“两区”低效产业用地,鼓励引导企业“二次招商”。
3月,长沙经开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微园区建设提高亩均效益的实施办法》,推出“六大红利”,通过加强政策供给、优化审批服务,打造小微园区建设新模式,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亩均效益提升。
湖南湘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联科技”)位于长沙经开区盼盼路12号,主营建筑遮阳节能环保产品。依靠园区“小微园区”政策支持,湘联科技拟新增投资约1.5亿元,对原有土地待开发部分15亩进行升级利用,建设“湘联建筑遮阳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小微园区。预计投产3年内达产,达产年产值3.7亿元,达产年税收2300万元,亩均税收提升至50万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长沙经开区在星沙商务中心区范围内已腾出原可口可乐、中富容器等商业用地约108亩,并与多个企业进行了洽谈,有望加快储备一批高质量总部型经济项目。
为加快小微园区建设,助推小微园区高质量发展,长沙经开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推行“三大服务”覆盖小微园区建设运营全过程。包括推行工程建设“四即”审批服务,项目审批整体提速30%;创新招商引资服务,带领小微园区建设运营单位赴北上广深组团招商,系统引导项目对口进驻专业园区;打造全方位金融帮扶服务,提供小微园区“政策贷”一揽子服务方案,减少企业投融资成本。
招商方面,以东莞银行、浦发银行为媒介,吸引东莞、上海等地企业来园区投资创业。同时,积极与区内17个工业地产联合招商、紧密合作。
数据显示,1-6月,园区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其中,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注册“三类500强”企业1家,储备重点在谈项目达20家。
三、强化资源整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可以看出,“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是应时而生,它不再以规模为王、唯“量”论英雄,而是以单位产出为王、靠“质”论成败,要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挑选出“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长沙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场改革中,对于长沙经开区来说,提高亩均效益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主题不会变化,对“企业、地块、项目”等资源的整合也势在必行。
为了加速推进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园区通过前期走访摸底和《评价办法》,确定了50余家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企业,30余家亩均效益D类企业(不含规下工业企业),构成亩均效益帮扶类企业名单。
俯瞰长沙经开区(舒展 摄)
同时,按照省市部署,长沙经开区采取督促开工建设、转让(兼并重组)、协商收回等方式,对多个项目开展盘活工作。预计今年完成处置土地12宗。
目前,园区可供招商引资工业用地达到11宗(不含星沙产业基地),园区企业所有的未开发工业用地共26宗,截至6月共有19家企业提出小微园区建设意向,中电光谷、明和光电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同样是亩均效益改革的重头戏。在今年,长沙经开区推出了小微园区项目全流程审批和帮代办服务,为首个小微园区建设试点项目“中电数智园”节约了3个月施工时间;
牵头成立了3个转型升级服务工作组,通过送政策、听心声、解难题,走访了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的60余家企业,初步摸清并分类整理了自主转型方案;
此外,还推行“金融集市2.0”融资服务新模式,为小微园区投资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在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按照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沙经开区亩均效益帮扶类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联点方案》,长沙经开区的工作人员将对园区用地5亩以上、亩均税收1万元(含)以下的帮扶类企业(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动态调整)进行联点服务。
联点工作人员将深入细致对接企业,对初步提出自主转型、合作转型、建设小微园区或拟返还土地等意向的企业,主动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企业吃透弄懂政策、用好用活政策,积极牵线搭桥,助推企业转型意向转化为落地举措等,寻求突破、改变现状。
改革永远在路上。长沙经开区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长沙经开区将围绕改革目标,聚焦“两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一年新突破,两年再提升,三年创示范”总要求,抓好任务落地,尽快打开局面,取得更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