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领投10亿元,获复星、腾讯、高瓴、红杉看好,这家公司能否撑起百亿美元市值?
7月3日,有报道称微医获得一笔金额超过10亿元的融资,该笔融资领投方为来自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报道同时提到,还有多地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正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此类方式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
这是微医自2012年以来收获的第六笔融资。作为一家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该公司在此前已经赢得了复星、腾讯、高瓴、红杉中国、高盛、启明创投、晨兴创投等诸多知名企业、投资机构的加注,投资阵容堪称豪华。
微医融资历史,晨哨并购制图
不过这样一家得到众多资本关注的公司,近年来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坎坷。在2021年冲击港股IPO寻求百亿市值失败后,微医正在酝酿一笔SPAC交易,以此实现上市。
这家公司究竟为何能引得多方资本出手,又如何能赢得山东国资的青睐?它的百亿市值梦,又能否成真?
微医:数字医疗服务专家
2010年,原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廖杰远创立“挂号网”,为医院提供线上挂号服务。
彼时,卫生部的《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刚刚出台,要求所有公立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实名预约挂号服务。挂号网的诞生恰逢其时,乘着政策的东风成功链接众多医院,一举成为了当时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领先企业。
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两轮融资之后,腾讯成为挂号网最大外部股东。挂号网随之改名“微医”,并在当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以这家互联网医院为起始,微医在医院渠道领域持续加码。至今,微医已经创建了34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9家打通医保支付,成为该公司发展医疗服务的最大底气。
除了自主参与建设的医院之外,微医还连接了全国超1万家医院,其中重点医院达3200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互联网医院数量和数字医疗问诊量计算,微医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市占率达到15.5%,超过2-5名总和,稳居行业第一。
依靠着早年挂号服务拓宽的医院渠道,微医也逐渐成为国内医院IT系统的重要提供商,帮助各地医院的系统实现对接,并以此发展出一个颇具规模的云平台。
在医院领域打好了坚实基础之后,微医当前正致力于推广“数字健共体”业务模式。该模式融合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能力,结合互联网医院与当地医疗体系,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医保和商保支付提效率,从而实现区域健康指数的提升。
三年来,该模式在山东、天津、福建、上海等地实现了迅速发展,有消息称,多个地市的数字健共体业务及营收达到了三甲医院规模。
本次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愿意对微医慷慨解囊,便与这些数字健共体的发展成效息息相关。在山东,微医的数字健共体落地了50余家慢病服务中心,以此为核心的业务已覆盖山东全省16地市,累计服务参保人1800万次,在线问诊人数超800万,服务慢病人群近200万人次,堪称成果斐然。
数字健共体业务的快速增长,给了国资加大投入的底气。而在更多国资的支持下,此业务模式还有希望在国内进一步铺开。
相比起以“网上卖药”为生的一众互联网医疗同行,微医的医疗产业基础十分雄厚,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似乎更为广阔。
然而这样一家公司,却在寻求上市的路上屡屡受挫,被卖药的同行们狠狠抛在身后。
漫漫上市路
微医的上市故事,至今已经绵延了四年之久。
2018年,在进行了一轮5.5亿美元的Pre-IPO融资之后,微医就传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打包赴港上市。
然而在当年,平安好医生捷足先登,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微医的上市却止于传闻,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
2020年,微医再度传出香港上市消息,并在2021年2月完成了又一轮Pre-IPO融资,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该轮估值高达70亿美元。
2021年4月,微医正式在港提交招股书。当时据路透社测算,微医挂牌时市值有望超过130亿美元,甚至达到150亿美元。然而苦等6个月后,微医在港的招股书失效,最终没能通过聆讯。
今年3月间,又有传言称微医即将寻求通过SPAC收购的方式进行上市,随后又再无消息。微医的上市之路,可谓坎坷异常。
与上市不顺利相对应的,是其近年来并不理想的营收情况。根据该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微医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2.55亿、5.06亿和18.32亿,分别亏损40.52亿、19.37亿和19.14亿,三年累计亏损近80亿。
相比之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巨头2021年营收分别为306.82亿元、205.78亿元和78.34亿元,微医与之相比差距巨大。
作为与医疗终端联系紧密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微医具有相当的专业性,所在行业的渠道门槛不容小视,该公司也有极高的未来上限。但是相应的,由于没有电商基因,该公司难以在医药电商方面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有“靠山”的对手相竞争,在这块大蛋糕上无法施力,也是其营收水平短期内难以达到第一梯队的原因之一。
而参照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当前2064亿港元、774亿港元和264亿港元的市值来看,微医想要达到70亿美元的市值,恐怕会有一定困难。
不过在当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仍有很多机会值得发掘。在某些需要专业渠道的方向上,微医和其他一众主要依靠自主发展起势的互联网医疗公司,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互联网医疗的细分领域机会
如今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上市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足鼎立。然而该市场还远未到完全竞争的状态,领域内存在着大量机遇等待挖掘。
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要可以分为医药服务、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三大赛道。
其中,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依托成熟的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医药电商生态链,在医药服务领域捉对厮杀。但两强竞争的格局下,以药物快送为特色的叮当快药和可提供SaaS解决方案和供应链服务泉源堂等企业也靠着对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差异化打出了名声。
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则是医疗服务领域的代表企业。两家公司都能链接医院,帮助患者减少寻医问药的时间成本,加快医院系统的互联互通。不过由于医疗信息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特定专科的互联网需求正不断提升,该赛道内仍有商机留存。
健康服务则是细分最多的领域,无论是专注慢病管理的春雨医生、打造医生社区的丁香园、提供肿瘤诊疗知识的良医汇,都可以笼统地放在这个分类。在这个领域内,同样有众多具有差异性的标的值得观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共有14笔融资交易,行业仍有较高热度。
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医疗融资事件,晨哨并购制图
在这些获得融资的公司中,有开拓“互联网+疫苗”的橄榄枝健康、利用脑科学AI进行互联网诊疗的同心智医、关注儿童慢病管理的逸群海豚等。他们都在原有互联网医疗产业思路的基础上寻找到了更为细分的领域,并就此展开具有独特价值的新业务。
随着一个个细分领域创业公司的涌现,互联网医疗的触手还将在整个医疗行业内不断延伸。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医院、药店和互联网医疗公司之外,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保险公司甚至康养地产、旅游行业等多种业态都有望融入整个互联网医疗的体系。
互联网医疗,可以成为将医疗产业内各个业态链接起来的巨网。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们,便是编织这道大网的一根根丝线。
在未来,互联网医疗还有巨大的可能性。这一赛道,还有诞生巨头的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晨哨并购”(ID:MW-Group),作者:Kevin,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