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海科技郭争永:AIoT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产生更大的用户价值|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李芊@36氪广东·2022年06月28日 16:30
AIoT的感知层面从前几年的视觉、语音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声、光、电、触、气多维度的环境感知,未来还将往万物可感知的方向继续发展。
芯海科技
定向增发广东省2003-09
高性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制造商
我要联系

编辑丨李芊 江倩君 

6月17日,“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在广州举行。作为2022年首场线下WISE系列活动,承载着探风口、引动向、看趋势的重要意义,今年“WISE新风向大会” 将目光锁定在“专精特新”。“专精特新”概念自2011年首次提出,2022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扶持力度不断加码。 

作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量最多、发展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起飞的理想之地。

在“专精特新”风口渐起之际,本次论坛邀请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大经济力量,聚焦大湾区“专精特新”发展趋势、新机遇&新市场&新消费、智造与效率三大风口议题,深度剖析专精特新机遇,助力大湾区加速发展。

芯海科技副总裁、健康测量AIoT总经理郭争永“洞见中国‘芯’消费”为主题,分享了芯海科技是如何在AIoT中探索一站式解决方案的。郭争永认为,自有的芯片产品如果和自有算法向平台服务叠加的话,可以产生更大的用户价值。

以下为郭争永演讲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大家下午好!感谢主办方36氪,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来分享。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洞见中国“芯”消费。

郭争永“WISE2022新风向大会”演讲 (图源:现场拍摄) 

这个话题从AIoT开始。众所周知,AIoT就是AI+IoT,这是2018年兴起的一个概念。现在产业里可以看到近几年AI技术的发展,从语音、图像视频逐渐向生理参数、人机交互、环境参数拓展。国内的AIoT也从连接向万物互联升级,包括童总刚才讲到的全屋智能。

科技界大家的共识是AIoT产业奇点来临,国内进入黄金发展期。这个奇点来临有几个层面,除了黄总刚才提到的基础连接之外,我们的技术计算也在快速地发展。像目前很多的小型家电产品或者消费类的电子产品从8位的MCU逐步向32位过渡,MCU也在叠加AI的功能,包括向一些边缘计算、芯片能力的提升。感知层面从视觉、语音为主的技术现在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声、光、电、触、气多纬度的环境感知,然后到未来的万物可感知的过程。

在这个背景下其实AIoT包含了感知、传输、平台、应用、服务等等很多的层面。这个产业链的跨度非常大,产业链也很长。芯海科技是怎么在AIoT一站式解决方案进行探索的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芯海科技的芯片有模拟的、数字的,还有比较多的SoC产品,我今天分享的是我们在健康测量领域做的一些AIoT相关探索,有一个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模式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这个解决方案的产品定位,就是从精准的感知到精准的控制和运算,然后到AI算法,再到互联互通,再到大数据,全链路的解决方案,再到细分行业的落地,这也是符合专精特新定义的范畴。

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芯海科技的芯片技术的基础原理:我们是从信号链MCU切入,打造AIoT平台的公司。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真实世界就是模拟的,表现出来就是声音、分贝或者是光照度,包括电、磁力、温度,包括体重、体温这些都是模拟数据。这些模拟数据如何和现在的数字平台做连接呢?靠的就是模数转换器(ADC)。

其实我们芯海科技起家的核心技术就是ADC产品。通过ADC把真实世界的模拟信息转化成数字世界的数字信号之后,我们会通过一些ASIC/MCI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之后一方面通过无线上传到云端,当然也有一些是用于屏幕显示交互;另外一方面这些信号可能会被数模转化器(DAC)处理再反馈给设备,比如说用来驱动一个马达或者驱动一个电机,又比如通过一个物理按键让空调改变温度的改革,这就是整个信号链的流转过程。

芯海科技是定义全信号链的公司,因为芯海科技在ADC和MCU方面都有比较深的技术沉淀,包括在无线方面。

这个是云平台的一个图,跟刚才童总的图很像,但我们的底层逻辑可能有点差别。我们以芯片和算法作为底层,然后再到OS,再到PaaS,再到应用这一层。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些探索,我等一下展开讲讲我们在OKOK APP和鸿蒙生态上面的一些进展。

简单看一下芯海科技的情况,芯海科技其实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我们已申请近700项专利,每年有20%左右的营收投入研发,研发人员占比近70%,在成都、西安、合肥、上海都有子公司,总部在深圳,是一家全信号链集成电路企业,率先打破了高精度ADC的国际垄断。早期最好的技术是在TI,现在我们的ADC比较领先。芯海科技是一家模拟信号链和高性能MCU双平台驱动的公司。

芯海科技分成三条产品线,第一条是模拟信号链产品线,以ADC模拟为主的,延伸出来的像压感触控技术在国内也是属于领先地位。我们的BMS芯片,在全球是相对领先的,现在主要在动力电池以及消费类的芯片上在应用。

第二条是MCU产品线,我们的MCU通用8位、32位整体在行业里面也是做到了前十的水平,现在在做计算机周边应用和车规级的芯片。半导体产业近年来迎来了春天——国产替代的机遇。以前很多国产厂商对我们的窗口是关闭的,现在有一个全新的情况。

最后一个产品线是健康测量与AIoT,这个产品线是我本人在负责,包括一些家庭健康测量的芯片产品以及解决方案,还有鸿蒙生态,我今天重点分享一下这个部分我们的一些探索。

首先是精准测量,这是我们的基础原理。我们在消费类产品中接触到的精准测量技术,其实主要是三大技术:第一个就是PPG,就是智能手表后面发光的那个芯片。它的原理是光电容积描记法。它会检测到人体什么数据呢?比如心率,如果算法好一点还可以检测到血压、血氧水平。新冠期间血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苹果的产品也有提供,也有用户用这个检测自己的血压。

还有一个是BIA,它是生物电阻抗测量法,我们经常用的体脂秤和人体成分分析仪就是用的这个原理。另外一个就是ECG的技术,就是心电图。现在像苹果和华为最新的手表已经用到了心电图技术我们公司就是在研发这些芯片,然后应用到这些手环、手表、耳机上,包括体脂秤、人体成分分析仪上面,对血氧、血压、体重、心电这些数据做测量,最终通过平台上的集中数据做一些慢性病的分析和预测和跟踪。这就是我们健康产品线主体的芯片业务。

谈到芯片,我们跟其他的芯片公司有什么差别呢?在这个产业内,除了提供芯片,我们在终端客户产业发现他们的产品要升级到可以智能化连接的产品,需要面对的产业链周期很长,但他们是没有能力完成。所以我们当时基于体脂秤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就包括我们的芯片产品、体脂秤算法、APP的开发、公版的APP产品、云服务。

其实全世界大部分的体重体脂秤的生产在中国,全球每年有2亿多台产品的从中国出去,这2亿台里面使用我们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占比约60%—70%。在工业市场要达到这样一个占有率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通过“芯片+算法+AIoT”一站式解决方案,让我们在垂直品类里面做到了60%以上的占有率,所以这个行业市场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其实非常小。我们从这个商业模式里面得出来的感触是:自有的芯片产品如果和自有算法向平台服务叠加的话,可以产生更大的用户价值。

在我们的健康服务云平台上还可以展开一些亚健康的分析、AI的预测和针对智能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后面就是跟HarmonyOS的合作。去年华为在HDC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中,我们是其中之一。其实我们跟他们合作的逻辑跟我们刚才讲到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会研发专业的芯片、感知类的芯片,计算类的芯片以及连接类的芯片。

体脂秤的平台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后续那么多品类我们要平行复制,对于我们一家芯片公司来说,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和鸿蒙的平台做整合,整合之后达成了不错的效果。芯海科技现在整体在鸿蒙智联接入的设备量应该能排到前三名。导入方式我们是通过应用我们芯片的技术以及鸿蒙智联的能力给到产业赋能,比如说体脂秤产业。

我们会看到家电类和个护类的这一类型产业都有集中的一些特点:例如在浙江、广东和福建的产业,我们找到这些产业带,然后把我们的解决方案整体提供给他们,让他们产品快速实现智能化的升级。从我们目前合作的情况来看这个势头还是非常好,包括像浙江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和我们建立了合作对接体系。

作为运动健康优秀方案合作伙伴,每一次HDC芯海科技都有参加,在2021年HDC上面芯海科技和华为签约了战略协议,是解决方案商中唯一芯片企业。这个解决方案商就意味着在HarmonyOS是可以完全得到华为的赋能,后续芯海科技也加入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鸿蒙系统现在已经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这是工信部下面的一支基金会。

按照现在工信部最新的定义,鸿蒙系统会作为数字中国的底座逐步去覆盖到我们物联网产品或者更多的设备上的操作系统。后续我们会看到类似像大屏、手机、智能设备上的系统会基于开源的鸿蒙系统,逐步按照计划完成替代。

最后介绍一下芯海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个是智能家居,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基于感知、计算和连接的芯片,结合我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平台的建设能力,以及HarmonyOS的能力,去对这些设备进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芯片、算法和云端开发。

第二个是工业测量和控制。我们都知道现在讲“缺芯”,真正在半导体领域最大的挑战还是在工业和汽车领域。消费类的芯片现在做得还可以,除了个别像手机的,可能很快就能迎来国产的替代。我们和欧美的半导体公司的差距是在工业和汽车上面,因为这个对芯片的要求更高,所以在中国,每一个有追求的半导体公司都在把产品往工业和汽车方面布局,当然我们会基于我们的优势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下把MCU、 ADC产品的工业应用逐步打开。

最后一个是汽车,芯海科技现在在成都专门建了一个研发基地,专门做汽车MCU。

我的演讲就这些,谢谢!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广东  抖音:湾区会氪

+1
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芯海科技
我要联系
高性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制造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