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Listing成高危动作:90后亚马逊运营被刑拘,公司损失600万
近日,西安警方破获一宗亚马逊店铺账号被盗、导致卖家损失金额达600余万的案件。
事情原因是,今年二月份,卖家吴女士发现自己以及周围数十家,做亚马逊的卖家店铺登录不上去了。
同时,吴女士发现,自己店铺内的产品链接被篡改、产品描述清除,店铺内价值99美元的产品,被改为9.9美元,以赔本价被迅速销售出去。
图片来源:澎湃网
因为产品链接被亚马逊下架或删除,导致卖家的数百万亚马逊已入仓产品全部积压,无法销售,损失惨重。
到三月份止,在西安市又有多家企业的亚马逊账户被盗,整体损失达数百万元。
图片来源:澎湃网
西安警方接到报案,第一时间控制了两名嫌疑犯,均为90后。
此前曾任某电商联盟销售运营主管,掌握着多家跨境企业的账户密码,但因违规操作被公司开除,便怀恨在心,利用过往在公司积累的原始数据,对亚马逊店铺进行报复性盗窃。
警察在这两名嫌疑人电脑中,发现了大量涉案数据。他们甚至还修改了亚马逊店铺的密码以及收款信息。产品被低价卖出的资金也“顺利”的进入二人的腰包。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刑法》第285条第2款明确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等待两位运营人员的,必然是法律的严惩。这个案件成功破获,也为困扰亚马逊卖家多年的账户被恶意修改、投诉的恶搞行为带来一定的参考。
“删Listing”已成为跨境电商行业高危动作,可能构成3类犯罪
在跨境电商行业里,前员工与公司的关系似乎比较微妙。
因为管理疏忽,很多员工离职后,还把持了后台的密码、供应商乃至“测评”资源等。一些员工与公司产生矛盾之时,难免会动心思,想用手头的“资源”,惩罚一下前公司,以“出一口恶气”。
我们在跨境电商论坛和微博上,经常看到一些运营人员在讨论这一问题。
一位山西太原的亚马逊运营人员,曾在发帖咨询“删除公司亚马逊listing是否构成违法”。
该运营人员表示“这些货源都是自己找的,listing也是自己创建的,但领导没事就找茬,想辞职,但不想在离职后还看到这些产品还在销售,因此想删除所有listing。”
实际上,“恶气”可能出了,但是可能会触犯法律。
虽然“货源自己找的,产品也自己上的”,一切根基都自己打下的,但是依照法律和劳动合同,我们在公司上班,领取了报酬,那么就应履行工作的义务。除非另外约定,一般来说,工作成果都归属于公司,如果我们恶意破坏这些工作成果,可能会遭到法律的惩罚。
在深圳确实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
深圳宝安一家经营头戴式耳机跨境电商业务的公司,就遭到了前员工的报复。该公司前员工谭某辞职之后,独立经营自己的亚马逊店铺。
谭某在工作期间与原公司发生冲突,尝试着用原公司邮箱和密码登录公司店铺后台,发现依然可以登录。
于是,谭某修改了价格,还删除部分商品,并修改登录密码,将收款账户更改为另一账户。
这一操作,导致公司损失200万。
公司报案后,谭某因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逮捕。
运营人员与公司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店铺和listing都属于公司资产,删除店铺listing,属于故意毁坏公司财物,破坏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计算机系统。
如果这样行为导致一定损失的,可能构成三类犯罪:
1.故意毁坏财物罪,如果损失达5000元。(参考《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2.破坏生产经营罪,如果损失达5000元。(参考《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3.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如果有对计算机信息和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参考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已经称为了职场中常见的犯罪,一不小心可能会踩雷。
据媒体报道,一位华为员工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刑。
该员工将非法获取的价格数据以发短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一家供应商公司,帮助其在华为公司的招标项目中提高中标率。
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该员工共收受该供应商公司购物卡7000元、篮球鞋5双等(价值共计人民币16437.6元)。
截至案发,该员工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综上发现,公司员工在职或者离职后泄露数据的居多。数据信息一旦被篡改或者泄露,企业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丢失核心商业机密,后续发展大受影响。
对于员工来说,一时的蝇头小利,换来职业生涯结束,甚至身陷囹圄,也是得不偿失。同时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对自身账号安全一定要加倍重视,在人事制度、技术端口都要优化漏洞,加强监督防范,避免公司关键信息遭到他人控制篡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海亿观网”(ID:egainnews),作者:亿观资讯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