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眼中的百变魔都
王安忆笔下“性感的上海弄堂”,在这一代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感受得到了。就此来看,我是足够幸运的。
作为一个标准90后,我出生并成长在杨浦区的一个弄堂里,与南浦大桥同岁,和家门口的杨浦大桥一起长大。黄浦江离我家仅2公里,每周全家都会去码头坐轮渡——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家庭休闲方式。
5岁那年,地铁一号线通车,此后的上海像进入了一个加速光圈,从“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到 “日日更新”,从“全国的上海” 到 “世界的上海”。
时间如白驹过隙,回望过去,我对这座迷人都市的认知与感情在日渐深厚的同时,亦变得更加细致饱满。
在所有对于上海的情感之中,我对魔都最感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业。
因此,很久以来,一直想提笔写下我对上海商业的热爱,千言万语,千头万绪。
或许,以我如今的人生阅历和浅薄积淀,这一篇文章注定会有底蕴尚浅、行文稚嫩等先天不足,但是,这却是我对我的故乡,最真挚的表达、最深刻的情谊。
千年积淀,百年开埠,近代历史机遇造就的上海滩
千年积淀、百年开埠,一江一河的天然优势,上海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与众不同。
早期的上海,只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小渔村。到了明清两代,以纺织业为特色生产力迸发出蓬勃生机,彼时的上海已初现繁华。而促使上海进入第一次腾飞的,除了本地江南文化的积淀外,更重要的是多国文化的涌入。
1843年上海开埠,赋予了上海国际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斯时的城市经济,亦随着通商口岸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
如今上海最热闹的两条商业街,淮海路和南京路,在当年分别由法租界与英租界的管辖。不同的文化给它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即使在今天来看,它们呈现的面貌也极为迥异。
淮海路的梧桐树与街边商业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浪漫的消费环境;而南京路则秉承着英国特色,沿路并无绿树植被,商业建筑视野开阔,与前者比起更多了一丝纸醉金迷的繁华。
今天的淮海路,梧桐树已是法租界的标志
在外来文化的作用下,上海也是全国第一个有 “品牌” 意识的城市: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在良性竞争下都纷纷推出自己的品牌,不少都是当时的“爆款”。
1930年代,上海已经跻身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一位日本作家来到上海,目睹了这里拥有东京无法比肩的繁荣,写下了《魔都上海》。
旧时上海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分别是今天的上海时装公司、永安百货、第一食品商店、市百一店。
大光明影院建立民国初,由邬达克设计,当时影院已经实现和美国同步放映好莱坞电影
近代历史里的上海,国际人才与文化持续涌入,在这里多样交织融合,让海派文化背景下的新兴消费理念,百年前就初具雏形。
解放后,上海从原来的向外发展转为向内发展,并转型为生产型城市。
尽管在这个时期上海被西方国家称为是“被改造得最成功的城市”,但依然出现了不少本土产品:比如,在上个月重新被年轻人簇拥的“大白兔奶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大白兔奶糖前身叫“ABC米老鼠”奶糖,1956年被收归国有,并更名为“大白兔奶糖”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兴起,上海正式进入当代城市建设的快车道。
截至2018年,上海下辖16个区、105个街道,总人口2423.78万人,总面积6340.50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了32679.87亿元的GDP,同比增长6.6%(百度百科数据)。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在成就上海的今天。
围绕“创新、人文、生态”三个发展关键词的2035规划提出后,上海将进一步在全球舞台上出演国际超级城市的重要角色,尤其在全球商业大都会城市中,成为“代言”中国新消费和新零售的“不二之城”。
合理规划,结构分流,上海成为当代城市发展样本
城市的合理发展规划,决定了商业的持续繁荣与生命力的有效延续,而上海在这一点上,始终以“样本城市”的姿态领跑全国:从近代起至今,上海共经历过6次城市规划,每阶段规划,城市面积都有所变化,随之扩大的,还有中心城区的面积。
上海最早的市中心在老城厢地区,后逐渐出现十里洋场南京路。今天,中心城区全新亮相,且拥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叫“中央活动区”(CAZ是CBD的衍生,全称为Central Activity Zone,根据百度百科的释义,是指包含金融、商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商旅文活动聚集区)。
除了传统概念上的的浦西中心城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区)等连绵地区,一起组成了城市最核心的区域。
这块7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占上海整体面积的1%,却汇聚了34.1%的办公楼和园区、11.7%的商场及购物中心,这里包含上海对未来的所有想象,也承载着推动上海进入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使命。
90年代陆家嘴的开发开放预示着上海当代建设的全面提速,让世界重新看到上海。她代表着上海的高度,也是上海城市的天际线。
新天地对上海人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内首个开放式街区、上海的时尚文化和旅游地标;它是沪上名副其实的时尚聚集地,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用商业品牌命名的区域;它是首个将历史人文与商业结合的品牌,让历史建筑“整旧如旧”,将上海石库门形象推向全世界。
前滩,被看作是“陆家嘴2.0”,建成后将是商务、居住、商业、娱乐、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这种形态在上海现有的板块规划里是没有的,对标的区域只在全球城市中出现,比如伦敦的“金丝雀”码头。这片新区域代表着上海对未来迈向全球城市的探索与实验。
与此同时,与伦敦、东京、纽约等超级城市一样,当代上海的城市规划中心,不仅是在于中心城区的衍生发展,亦在于以中央活动区辐射的周边副中心地区,也正在释放着前所未有的能量。
有一则来自我身边的实例。有几位朋友因为工作原因而从市中心搬到了杨浦,结果纷纷向我发来生活质量提高的汇报 :
“公交或者自行车就能搞定上下班,通勤时间比在市区工作节约了很多;五角场配套商业很棒,除了看展和必要聚会,真的不用去市中心。”
这个说法是当下副中心发展态势的完美总结。
五角场所在的杨浦区很早就提出“知识杨浦”的方针,利用大学资源与历史优势,融入创新创业基地,并大力开发五角场为中心的区域型商业,与市中心形成错位发展。五角场如此,大宁、世博、天山亦然。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设计。
从1995年4月一号线贯通到2015年,20年间上海已开通16条轨道交通线路和一条市郊铁路(磁悬浮),总里程约647公里,站点超过366座;预计在明年将拥有20条线路共计800公里。
区域型商业与交通通达性的齐头并进,无疑是促进城市规划的最佳强心剂,好处是:
夯实1小时经济圈理念,从各地至中央商务区的时间都缩短至1小时之内;
鼓励公共出行,缓解城市拥堵,提高效率;
大力推行城市TOD社区,构建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公共交通是副中心发展,也是帮助城市疏通的重要一环。而城市网格化,CBD碎片化的设计无疑可以让都市人最大限度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每个片区都能和谐自洽,这一切的背后,是整座城市的效率飞速提升。
你我的魔都,世界的上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上海范儿
我没有“饭统戴老板”前辈那样的博古通今,自然也无法用一篇寥寥数千字的文写出自己对上海的全部深爱。
好在,关于“上海究竟是什么”这个命题,相信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她可以是高楼林立和金融汇聚的陆家嘴,是历史人文与国际时尚并存的新天地;也可以是喧嚣繁华了百年的南京路,是梧桐浪漫与街区商业同行的法租界;还有创立百年依然活跃的老字号餐馆,也有埋藏在曲径通幽的弄堂法餐。
兼容并蓄的卓越城市建设,东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海派文化,铸就了这么一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岸城市。
摄于上海城市规划馆,底部是3楼的城市规划厅
2018年,上海被冠以“新零售之都”,各种零售新物种在此摩拳擦掌,超过800家品牌首店选择于此,上海商业当属全国之最。
难能可贵的是,引领创新之外,她也在努力保留着城市历史的印记:这里有百余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有包括愚园路、新华路等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我们都深爱的新天地,是上海城市更新的起点,但不会是终点。
同时,更多元的生态网络正在布局中,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将在2035年增加到7.6平方米,垃圾分类又让上海成为全国推行环保的抬头兵,这也预示着上海即将与国际城市生态体系接轨……
创新、人文、生态,始终会是这座城市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18岁之前,我是个弄堂女孩,在我眼里,五角场就是上海;20岁,我参加世博会志愿者,站在后滩的欧洲馆,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国际性的上海;
如今,半只脚跨入而立之年的我,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商业观察者,每天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观察记录着她的点滴变化,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对话,感受着更完整、更有厚度的上海。
摩登、时尚、包容、平等、公平、有序,这既是中国的商业之都,也是世界的中国之窗。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深感有幸。
愿我们终有一日,在魔都的午后斜阳里相遇。
Reference:
[1] 上海2035: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编著
[2] 上海,为什么是上海;饭统戴老板
[3] 上海没有市中心;真叫卢俊
[4] “上海没有CBD”,这可能是个正确的说法;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