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移植器官”不再因转运而废弃,「莱普晟」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36氪获悉,成立于2016年的器官移植技术研发商莱普晟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德同资本领投,重山资本、领复资本和杭州金投智信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生产车间及生产线建设、产品线拓展、产品申报以及团队扩张等方面。
据估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但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莱普晟创始人李建辉却反映,仍有20%的移植器官(约2000个)因转运中的质量下降而废弃,因为传统器官移植大多是用“浸泡法”,该方法由于液体的不稳定性、对器官浸泡不完全等因素,器官转运时无法得到最好地保存。
他表示,“相比传统方法,机械灌注能更好地保存离体器官,减少器官浪费。”Nature就曾发文表示,体温机械灌注技术将器官废弃率降低50%。
资料显示,通过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 MP),器官获取将自身血管连接至器官机械灌注系统,系统在器官保存、转运阶段将灌流液持续至灌注离体器官,同时供给离体器官氧气、营养物质等。 与传统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相比,MP 能够更好的保存离体器官、甚至挽救标准外器官。
据悉,李建辉是“控制性灌流核心技术”的国内首创者,该技术通过对压力、流速、温度、灌流溶液进行精准控制,能大大提升器官保存的效果和效率,而莱普晟选择“肝脏”作为该技术的落地应用器官。
项目进展方面,莱普晟的器官转运设备LPS-1000已于今年1月正式上市并已小规模生产;其器官保存、修复及养护设备LPS-2000也已完成第5版程机试制;多脏器保存液也已完成GMP试制及临床前动物试验;器官获取专用管路也已完成样品试制;此外,莱普晟还联合多伦多大学团队共同研发了心脏自动灌注及检测一体系统(预研阶段)。
据悉,公司现已和全国20家单位签约推进其产品的临床应用,包括树兰医院、浙一医等医院,以及上海大学等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莱普晟还在2017年与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器官转运及质量数据采集及分析平台(OTQC),对器官转运全流程进行系统管控,并为国家提供官方报告,莱普晟会作为中国器官转运质控数据平台运维单位。据悉,OTQC已开始省级平台的试点,预计2019年开始试点国家平台。
对此,李建辉表示,在器官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参数有近30个,基于系统运维能形成庞大的数据集,而这仅于医疗界疾病谱、器官功能分析,甚至是疾病诊疗、新技术研发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从市场前景来看,器官移植全产业链包括器官获取、离体器官的转运、修复和保存、器官移植和移植后的维护,能容纳超百亿的设备、耗材和衍生业态。目前,从上游的供体识别到下游器官移植后的监控、随访,莱普晟均有所涉猎。另外,除了肝脏转运,其核心灌流技术还能应用于疫苗等药物的转运、开胸手术等方面。
团队方面,创始人李博士毕业于瑞士伯尔尼大学,是国家863项目首席青年科学家;另一名创始人兼CEO杨子江也是瑞士心血管中心生物医学博士,曾因提出并研发全球第一代“干细胞制剂” 获得瑞士国家最高医学奖——辉瑞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