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十年:我们的票子和房子还好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胡子说房」(ID:dahuzishuofang),作者:鲨哥,36氪经授权转载。
互联网从不缺10W+。
这一次,最新的“爆文”却有点让人意外:既非感人肺腑的心灵鸡汤,又非耸人听闻阴谋诡计,而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7月29日发布的《这些年,我们放过的三次水》。
一篇专业人士撰写的既不幽默又不有趣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章,为何能在短短一日内成为刷屏成功?
按照姜超的观点,过去的十年是“放水的十年”。现在,连在广场蹦舞的大妈都知道,能被水漫的不仅有金山,还有经济。
经过十年的经济启蒙教育,普罗大众都已形成了敏锐的条件反射:放水——钱不值钱——物价飙升——更买不起房了——经济不好——恶性循环,哪怕这样朴素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
在姜超的文章里,他就提到了“放水”对股市、房价和汇率的影响。而这正是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
两位总理的“放水”之路
姜超认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存在着一个规律,就是每隔三年左右放一次水。第一轮放水正好始于2008-2009年”。那时,我们的总理还姓温。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但在烟火与欢歌之下,暗涌密布。奥运结束后没多久,9月15日,屹立华尔街一个多世纪的雷曼兄弟黯然倒闭,始于美国的次贷违约迅速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图 |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颓势也冲击到了中国。因此,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两个月,温总理宣布推出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措施——我们熟知的“四万亿”财政计划。客观地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四万亿”的确有助于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但同时,“四万亿”货币扩张的本质也导致了产能过剩,债务高筑,结构扭曲等问题。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放水”上瘾。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尤其关注总理在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表态。
总理表示,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按照总理的说法,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
姜超对此的解读是“有放水但没漫灌,但放水是确定的,而水的流向是不确定的”。
与当年的“四万亿”一样,此次“放水”目的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在十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放慢脚步:7月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GDP增长放缓至6.7% ,略低于前值的6.8%,预计全年增长将低于2017年的6.9%。
这让人担心,虽然现时没有“漫灌”,但如果经济下行风险累积,持续“放水”似乎也并非不可期。而普通老百姓们只想问一句:我们的房子和票子还会好吗?
房地产:房价十年翻一番
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高深的经济理论,但他们对2008-2018这十年有着最直观的体会——房价飞涨。
姜超的文章就提到,“从房价来看,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新房销售均价在08年只有3900元/平米,到目前已经升至8700元/平米,10年涨幅超过1倍以上。”
“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已经无比深入人心的话在增速媲美GDP的房价增速面前颇为缺乏说服力。事实上,从住房分配货币化起,不“炒”房子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中国的经济发展,每十年可为一个里程碑。
在2008年第一轮“放水”前十年的1998年,国务院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住房市场化时代。这也被认为是第一轮房改。
在市场化的时代,房子成为商品,受供需关系与市场环境的影响,价格升跌理应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但是,房子偏偏不是普通的商品。
国家“放水”,本意是通过释放流动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但大量资金通过房贷等形式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并取代供需关系成为主导,房地产正常的发展进程也就被扰乱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地方政府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发现了一条快捷的致富之路——卖地。在起伏的举牌叫价声中,地价屡创新高,为房价的上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近年来政府密集出台限购、限贷、限卖等调控政策的原因。据报道,今年7月已经有超过40个城市发布了各类房地产调控升级政策,累计超过40次。而年内,楼市调控已经累计超过220次。
最新的“大招”很可能就是房地产税。此前多位决策者与专家的表态已经说明房地产税的开征并不遥远。通过税收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被认为将是第二轮房改开启的标志。
姜超说,“水的流向不确定”,就是对“水”再次流入房地产的可能的担忧。新一轮调控能否抑制“水”往房地产流,将是此轮“放水”应关注的焦点。
股市:3000点的现实
“水”的流向还可能是股市。
在进入2008年第一轮“放水”前的一年,A股首次突破6000点。可是,谁能想到十年后,“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5000点不是梦”等各种豪言壮语言犹在耳,A股却“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5年壮观的“千股跌停”历历在目;2016年,A股两次触发熔断跌停,导致熔断机制四天就成为历史的情景恍如昨日。再早些年那些大大小小的“股灾”更是不堪回忆。这十年,没有谁比中国股民更坚韧不屈,但也更伤心绝望。
进入2018年,在A股跌穿3000点后,有关部门再也坐不住了,抛出股票是用来投资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法,希望稳定市场。另一方面,许多人也将此视为A股底部,正伺机而动。
现在“放水”无疑会让部分流动性流向股市,提振大盘。但是,“放水”虽然能带来短期刺激,但也会诱发资产泡沫的产生。“水”如果过多流向股市,分散了本应流向实体经济的份额,长久来说并不利于上市企业与股市的健康发展。
“经过十年放水之后,上证综指的累积涨幅仅为38%,年化涨幅仅为3.3%,也就是和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相似”。这是个令人失望的表现,尤其是在对比同期十年美股的表现后。
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
另一个受“放水”直接影响的就是人民币汇率。
2008-2018年,这正是欧美主要经济体从陷入金融危机到经济复苏的十年。
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计划,通过降息,甚至零利率的方式刺激经济发展。
在这个阶段,人民币抓住时机,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并于2016年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一篮子货币。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汇率得到有力支撑,逐渐升值。
这期间,人民币还经历了所谓的 “8.11” 汇改。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人民币汇率一度大幅下跌,随后逐渐企稳。
但是,近期人民币再次出现较大波动。截止上周,人民币连续第七周下跌,是自2015年股市动荡以来最长的一次贬值。自4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下跌约8%。
而上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为4.1%,创四年来新高,为美联储再次加息奠定基础。自2015年12月以来,美联储已六次加息,并预计年内还将加息两次。除了加息,美国还在“缩表”和减税。一套组合拳下来,强劲的美国经济引领美元步步走强。
欧盟也在行动。虽然经历了欧债危机、英国“退欧”等一系列问题,但欧洲经济也逐渐摆脱泥淖。就在上周,欧洲央行透露将在今年12月退出量化宽松。
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还在“放水”的基本就只有中国了。
姜超称,“放水”会导致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暂时看来,有关部门并没有深度介入人民币贬值的意图。这引发了此轮人民币贬值是为了缓冲与美国贸易冲突带来的冲击的猜测。这个时候政府“放水”,似乎有支持人民币贬值的嫌疑。
就在昨日, 在岸人民币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双双创下13个月以来的新低。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报6.8256,较上一交易日跌10点,盘中一度失守6.84关口。同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贬189个基点,报6.8131。
与“房住不炒”一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人无贬基”——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已经感到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带来的影响,不少人纷纷通过配置美元资产等方式来保护自己手中的钱。只是,人们发现,换汇限制越来越严。而我们知道外汇储备是人民币汇率重要的调节工具。
“放水就是饮鸩止渴,短期有效长期有毒。”这是姜超的结论。这样的说法虽然略微夸张,但也说明了控制“水”的规模和流向的重要性。我们希望,能如总理所言,放的“水”都能流向最应流向的地方——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