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毫无进展的时候,你应该重新寻找杠杆点
什么是杠杆点?
老话叫:你可以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
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发力点。这个发力点,我认为就是杠杆点。
既然能撬动地球,那就证明你可以以小博大。
所以杠杆点说明:往往成功应该是轻松的。
解决问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当我们深陷于问题之中,会容易缺少对「杠杆点」的觉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有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奔跑了很久才发现:原来我走错了。
我最近要做一个公司内训的分享,准备过程令人不安。
我大概选定了一个主题,但是我始终在漂移徘徊。
后来,某个早上一觉醒来,突然想:不然我再做另一个选题算了!
直到现在,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我却发现,其实我已经有4个选题了。
1. 新品牌如何进行品牌升级
2. 某一个品牌如何升级的案例分析
3. 讲述如何将营销宝典与一本商业传记进行跨界融合的心得
4. 分享学习记录《营销管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方法
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你会觉得浑身通畅,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如果你有了类似于夏季中暑的那种感受:郁闷气结,那恐怕问题就出在了杠杆点上。
我着急完成任务,感到大敌临近,但是始终没办法施展拳脚,这让我非常焦灼。
我竟然有4个角度和4个选题……那,我到底该讲哪个呢?
问题的难度逐渐递减,想在最短时间内出成果,我应该选择选题4。
没有时间这个约束,我们可以自由研究。但在有限时间内想完成好一个分享,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做这件事」,而是想清楚「如何能做得漂亮」。
我最初设想:希望通过近期看过的一个系列专题文章,切入品牌升级这个问题,但研究过程发现:虽然看上去像一个比较窄的选题,但其实,它需要海量的信息做支撑——尤其是,如果你想通过不同行业、不同品牌的营销实践总结出规律,那么,现有的信息还比较难得出确定的清晰结论。这个难度,既来自于这个选题的创新性,又来自于对信息+ 数据的极高要求;
选题2将问题难度降低了。干脆不研究规律,直接去讲「一个点」的事儿吧! 这件事虽然难度可控,不过,已经不再是我的初衷了——我喜欢,或者我很想在专业分享中去讲一个案例吗?我认为很多研究机构都在做这件事,我可以超越这些专业资料讲得更高维吗?或者它是否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所以,这件事可做,但并不性感;
选题3是我几个月前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法,我觉得它很有创造力、很有趣,但是因为还没有做过深入研究,所以,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选题4,是我早上坐在办公桌前什么都不想,摊开书着手去做。上一次开始,是几周前。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顺手做了一些结构图。现在,我顺着这个工作流往前开进,没想到有了实质性进展。
我问了几个同事他们是怎么准备的,大家都说:思考选题是最难的,要耗费很长时间……显然,我低估了这个工作流。
站在观众的角度,我已经听了几场分享, 想要让人「耳目一新」是很难的。好的专业分享,应该是很酷、很有趣、很生动。我用这个标准打量手上的素材,混乱地感到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事实证明问题出在杠杆点上。
那么,杠杆点有什么特征,它能被识别出来吗?
什么标志着一个人找到了杠杆点?
1. 轻松舒适:意味着你拥有心流,体感层面可以顺畅地进入工作流
2. 你了解事情的边界,你掌控事态发展的走向,你能控制大部分结论并预测出结果
3. 它运用了你的核心技能与优势
就好像咏春拳,你出拳必须有一个确定、准确的攻击点……如果你始终找不到用力的点,你就必须换个角度、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口。出拳越精准,越有可能挖掘出深度,结论才越精彩!
问题在于,我思考了选题,却没想过:我的优势在哪里。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深陷细节,专注于问题本身,而没办法跳出来,从事情转移到自身身上。
前三个需要非常强大的跨域数据、信息搜集的能力;最后一个,更倾向于演绎+ 总结归纳。而恰恰,数据搜集是我的短板;演绎推导才是我的主场。
精彩的分享要首先能打动自己。打动是成就感的来源,也是能够做好的前提。「打动」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杠杆点」。
寻找杠杆点是一个周折、甚至充满返工的过程。没有人会一下子就找到答案。
也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要经常停下来,看一看:这是否是我要走的路?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向对吗?
人想成事,并能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非常依赖掌控结局和走向的能力。如果这件事,80-90%你都看不清,那么你就会心慌,并很有可能中途打退堂鼓。
那么,要如何才能掌控走向?它要依赖你的舒适区,你的核心能力,你的经验,以此来磨合寻找。
所以,调整、重新寻找杠杆点,该怎么做呢?
从常量走向变量,人为降低难度,控制并减少变量。这会让事情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最近,我在跟一个机构开发前沿课程。进展艰辛。
后来,老板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按照常规方式去推进,而要以他们为主;这样,保证有一个变量是恒定的,我们再来修改,就好往下推进。
你看。变量决定了事情的难度,而想要把事情做成、把问题解决,向着完美主义、最高难度的山峰冲击,勇气可嘉,但却不是最优的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这世界上最有感染力魅力的演讲,并不是宏大的诗篇,而是那些细处落墨、充满智慧的观点;好的专业分享,一样是首先你擅长、感兴趣,其次,它运用的也是常量,而非盲目去挑战变量。
所以,在我的4个选题中,我在最后一个题目上可以迅速上手,并把我的「演绎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当我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几乎可以预见它的全貌……
杠杆点,就是让我们转变目光和视线,从事情出发转变为「面向自我」。时刻警醒并觉察你的状态,当你能感受到那个“轻松舒适”,就证明你已经行进在了正确的轨道上;而后,从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区域出发,找到那个内心+ 执行中的最佳匹配点,然后从常量平滑地进入变量区,有力控制变量来增强你对结果的控制力。
所以,寻找或调整杠杆点,需要一个前提:你对自己有什么、会什么、懂什么、可以驾驭什么,有清晰、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然后你从「手头有的」,去推导「你可能跳起来够到的」。
对我而言,讲一个充满数据、论证严密的专业推论,远没有把一个学习的过程或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放大、演绎更游刃有余。显然,我更擅长用感性的方式讲述一个专业故事,让它变得有趣。数据不是必选项,可讲述的方式却尤其重要。
这个内部分享并不是专业技能大赛,也不涉及任何晋升,但是从单纯想把它做好这个角度来审视:每个分享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切口——即风格与定位。
所有性感有趣的东西我都愿意尝试,这会大大激发我的斗志。但是如果它沦为「完成作业」,我会觉得干了一件鸡肋的事。
好的分享需要充满激情,激情本身会影响你的思考、分析和结论。你的激情会打动观众,这个被打动的过程,也就是你的创造力施展的过程。所以,杠杆点将汇聚你的激情、专注、创意和意外的小宇宙燃烧,它会串联起你过去的所有经验、知识、情感与能量。
你要做的就是:在做事和推进事情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否真正找到了杠杆点,并体验到了挑战的快乐?你要感受你的内心、状态与事情本身的融合程度是否合一。
如果一味硬着头皮却没有实质性进展,或是堆叠起了一堆人云亦云的说法,你就要停下来,重新出发。
这让我恍然大悟: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努力去寻找那个准确的小切口,并有力控制变量。如果没找到,你就要保持耐心;如果感觉角度还不是那么准确,你就要不断地去做压力测试,试探、假设、跟有经验的人求证……而一旦找到了,你将势如破竹,气贯山河。
另一个更有趣的发现是:我们自己,要常常坐下来,最好是用笔写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下次,当你再次遇到陌生、复杂的问题时,你会拥有一个可以仰仗的加速器。
举个例子。
我可以写很精彩的会议主持稿,兼顾文采和商业洞察;
我擅长写人物故事,尤其是写一个很抓人的开头;
我尤其擅长在干涸、有限的信息中梳理出一个项目的思路和方向……
一旦落在纸上,你内心对自己的理解就会加深一次。每当你着手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容易把它抛之脑后。
当我们积累的自我认知的准确描述越来越多,你手里的牌也会变多。到时候,当你发现杠杆点还是模棱两可、无法发力的时候,你就不一定要等着这些任务把你淹没。
因为,你有发牌权!这个资本,就是你面向自己,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大根本。
只要你能快速的和现实撞击几个回合,就有可能找到杠杆点。因为常量在你手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