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关注营商环境,看成都高新区如何发力?

王猛@36氪四川·2022年03月15日 19:24
资金支持,服务提效。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热议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冯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最为紧迫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表示,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疫情期间平稳过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但也要看到,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分化加剧,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受影响最为明显,营商环境有待更大力度优化改善。

来自四川成都的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建议,建立全行业跨多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对优质项目产业化所需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向干细胞企业提供产业化所需资源。

早在“两会”前,优化营商环境就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在政策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重要举措。国务院2020年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和方向,多个省市也相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营商环境改革。

此背景下,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经济发展主阵地,也推出了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

一、产业基金扶持更有力

在2月8日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宣布,今年将安排出资不低于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40%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20%投向生物医药产业,20%投向新经济产业,20%投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

其中首期出资15亿元设立天使母基金,将与优质早期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天使子基金,形成超过3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群,重点扶持优秀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科学家、企业家将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截至2021年末,成都高新区共计出资近百亿元参与设立了23支政府性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550亿元,投资本地项目累计超过360个,引导落户产业项目70个(其中康诺亚、极米科技等企业已上市)。此外,成都高新区的政府性投资基金还引导聚集了市场化投资机构600余家,管理资本超过2500亿元,服务区内上千家企业。

地方政府不断大手笔投入,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逻辑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尚未市场化的高科技项目,很可能成为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很多早期项目研发投入大、营收少,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可弥补投融资“市场失灵”,推动发展初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成熟,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由于政府背书,可吸引多倍以上的机构投资者资金、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资本供给,提高了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让社会资本分享了专业机构的资源和成果,降低了投资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二、企业服务更高效

除了组建产业基金,成都高新区还不断提高服务企业效率。

成都海湾大酒店办理六项经营许可时,成都高新区把法定办理时限减少了120多个工作日,只用5.5个工作日即走完流程。不止酒店业受益,成都高新区从去年1月开展的“一业一证”改革,已覆盖餐饮、便利店、药店、书店、医疗美容等20个行业,实行“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标核准、一窗出证”,实现“准入即准营”“一次办结全部证照”。

真金白银的投入和高效的服务,让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和上市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7.27万户,新增企业3.83万户,累计市场主体存量27.94万户(企业17.88万户);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6家,全区累计上市及过会公司总数达54家(100亿市值企业达到17家)。

这背后的逻辑是,新一轮科技变革背景下,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不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能推动产业向高端转型。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在成都高新区的车载显示基地用地,仅用3个工作日即完成所有审批程序挂牌公告。高新速度推动了产业的加速发展,去年,成都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上企业产值4702亿,增长24.2%。

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推出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包括实施存量优质企业培根计划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为不同类型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政策;通过政策主动找企业,推进规模稳定企业扎根发展,快速成长企业超常发展,优质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惠企政策认定条件,不断完善数据匹配、政策推送工作,建立“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名单主动发布机制,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等。

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当天,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今年首批“政策找企业”惠企项目,持续拓展“政策找企业”覆盖面,将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上市受理奖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奖励、上市挂牌奖励、人才奖励、环保提标改造项目补贴6个惠企政策纳入,首批覆盖企业1311户,将兑现扶持资金1.54亿元。

三、数字化覆盖更广泛

数字化也是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成都高新区2020年推出企业服务平台“高新通”,并开发设计了“政策通”模块,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企业自动匹配政策,实现了惠企政策对区内企业的“精准匹配,主动推送”。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新通的受益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小燕说:“‘高新通2.0’将以前的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办理,让企业从以前的少跑路到现在的不跑路。”

除了高新通,成都高新区还积极利用区块链、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政务数据链上存证和共享、远程授权办事。以四川未来智脑科技有限公司招投标为例,由于当时企业法人在外地,公司工作人员便运用区块链线上授权功能,凭借区块链的线上授权书,成功开具了相关证明材料,顺利及时地参加了该次项目招标。

成都高新区类似的数字化服务还有很多。在全省首创“问办结合+自动办理”新型税费服务模式,14项业务智能办税、即问即办;在西部率先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打通部门企业资格认定数据库,实现企业无需申报,政府主动筛检送需,企业无操作、零成本、高效率获取地方政策支持,去年已覆盖企业3000余家,兑现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全区7个街道建立“网上办”平台,633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移动办”;构建诊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其他医疗审批大数据库,实现全区710家医疗机构、1000余名医务人员的信息化监督全覆盖……

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持续加码数字服务。在企业服务平台增加“市场通”板块,及时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定期开展行业交流对接活动,实现资源精准高效对接;构建高端人才在线服务平台,实行高端人才数字专员“一对一”服务,为高端人才提供乐业无忧、随叫随到服务,加快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升级“高新通”企业服务平台,整合集成高企服务管理系统、金熊猫、信用查询、人才项目申报等各类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一个互联网端进入,一个账号登陆,企业服务信息统一发布,企业服务事项统一办理;通过整合排队叫号、证照领取、进度查询、好差评、投诉建议功能,支持一秒亮码、一键授权,实现“一码办成事”推动“四减”、推广“四电”应用,实现“四办”新突破……

越来越多的数字服务,将推动成都高新区的电子政务不断升级,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1
3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专注于为中国中小型跨境E&M商户提供海外本地收单及结汇服务

2022-03-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