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BIM:高瓴保利碧桂园缘何all in清华50后 | PropTech深度

未来可栖·2022年03月09日 09:16
有机构预测,2025年BIM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元,2020-2025年预测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3%。

2021年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受到了风险投资者的关注,许多初创型公司都拿到了不同级别的融资。在并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信息化细分领域的BIM初创公司「云建信」连续完成A轮和A+轮两轮融资,获得碧桂园创投、高瓴创投和保利资本等明星机构的支持。 

狭义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停留在建模绘制软件的阶段,也就是传统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仅限于二维和三维绘图。而严格意义上来说,BIM是数字在空间中概念化、创建和管理AEC(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工程和施工)工程项目所需的所有信息。

在Revit、Navisworks、ArchiCAD和Vectorworks Architect等设计及数据管理软件的基础上,BIM更进一步,将时间、成本、可持续性、运营和安全性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多建筑项目用BIM文件取代CAD图纸。 

图源: 筑一教育,BIM技术推动建筑信息化领域第二次革命

国内BIM创新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比如建模大师、橄榄山和广联达这些龙头企业,其中融资上市的公司资金更加丰厚,业务孵化也更快。 

为什么三家明星风险投资机构同时看好云建信这家初创型BIM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清华大学土木系一位「50后」资深女教授,她将如何带领学生团队在BIM行业和市场发展壮大? 

01

BIM简史

B I 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其特征包括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和连贯性。 BIM概念诞生于1970年代,这意味着建筑业数字化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 

自2010年起,全球进入BIM的新时代,BIM理念和方法成为建筑行业的基础元素,中国也建立第一个BIM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第一部中文著作《BIM总论》。 2014年国产建筑软件尤其是CAD软件纷纷改称BIM,中国规模庞大的基建、房地产行业一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BIM服务市场。 

资深行业观察人士表示,BIM行业属高壁垒技术行业,在建筑业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内企业除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外,还需深刻认知用户的背景和使用习惯,积累客户资源和品牌优势。 

具体来看,BIM的行业壁垒可以分为5大类: 技术及人才壁垒、品牌壁垒、用户使用习惯壁垒、资金壁垒以及结构规范壁垒。

36氪未来地产了解到,云建信一方面有着从清华继承的10多年技术研究经验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云建信积累了很多项目业务的经验以及人才。BIM属于跨学科行业,它是土木工程和信息化的结合,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因此这个领域成熟的人才稀缺,而云建信的核心团队在10多年前就接受了综合训练,所以跨领域的人才成为了云建信非常关键的资源。 

02

清华「50后」带队

云建信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建平出生于1950年代,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BIM的研究与项目应用,是中国BIM技术和IFC标准的最早研究者和推行者之一。 她是清华大学精品课《土木工程CAD》负责人,CAD系列课程是从最初15人的选修课,成为土木水利专业的必修课,一堂课人数多达130余人。 

作为一名资深的清华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平早在2008年就参加了全球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大会,这是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国际会议。

云建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张教授作为行业内的一个专家,她对于整个BIM行业发展的看法,是我们能够从初创走到现在的关键背景。”云建信在人才储备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计划。 

目前,云建信的核心团队7-8个人,都是张建平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据云建信介绍,这些核心成员主要从事业务管理及技术架构。其中云建信的CEO吴大鹏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生,有超过16年的BIM产品开发及项目实践经验,同时担任中国图学学会BIM专委会委员。云建信也在不断扩大团队,一批2016-2017年加入云建信的员工现在已经成为中坚力量。 

此外,云建信的销售服务团队大约有40余人,也在积极招募一些新人做培养,不过人员流动性明显高于技术及业务管理团队。 

03

市场有多大

BIM 平台功能强大,用于工程的设计、建造及运维阶段进行数据管理,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共享和传递建筑信息,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并缩短施工周期。 随着建筑复杂程度不断提升,BIM平台可协调各工程模块并解决复杂工程的数据存档、管理和传递等问题,因此,BIM是建筑行业未来的核心技术。 

图源:筑龙学社,BIM协同与管理平台总架构图

中国BIM产业链的上游包括云平台、技术平台和软件公司这些BIM实施基本要素。云平台供应商集中度高,但由于供应商之间提供的服务差异不大,因此BIM上游云平台议价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中国BIM对国际厂商依赖程度高,而云建信的4D Cloud为完全独立研发产品,相比之下其他BIM厂商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BIM产业链的中游为BIM设计方,包括BIM建模、BIM咨询以及BIM培训,软件公司未来将逐步与中游融合,中游行业壁垒高,业务关联程度高。 中游参与主体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是BIM的发起点,其中云建信提供的BIM咨询是针对企业信息化落地的高端咨询,有别于传统利润较低的BIM建模咨询。 

云建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财务方面来看,近几年我们的营业额、回款等方面有明确的增长趋势,这也是资本能够关注到我们的一个原因。” 

BIM产业链的下游就是其应用场景,包括BIM产品、BIM咨询、BIM培训和BIM运维,其中占比最高的应用场景是BIM咨询,2020年占总应用场景的68.2%,预计在2025年达到74.6%。 事实上,BIM运维是未来最有价值的方向,BIM运维的基础是BIM施工管理,使用施工阶段产生的数据创造长期价值。但由于BIM依旧停留在普及阶段,因此BIM运维在2020年应用场景中仅占4.7%,预计2025年增长至17.2%。 

高和资本地产科技基金的投资人杨天啸对36氪表示:“BIM从目前看缺少B端商业逻辑也就是付费场景,主要是零敲碎打的政策支持,模型上看从管理端扣成本,不如从收入端增收入,参与的主体众多也提升了沟通的成本,所以10年前就开始推BIM到现在也没有推动出来。”

BIM的市场渗透率不够高,其应用痛点是不可忽视的。在实际应用中,客户对BIM满意度波动极大。客户选择技术水平高的产商签约后投产效果不佳,原因是技术重点打造图形界面,对业务数据的贡献能力有限。由于客户对信息化和厂商对业务认知各有不足,项目磨合期旷日持久,难以商业成功,仅少量客户可收获成功经验。 

图源:云建信,头豹研究院

对于市场份额占有率,云建信表示:“BIM属于信息化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细分赛道,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虽然是有上市公司,但是BIM并不是他们最挣钱的领域。BIM仍然处于大家逐渐接受中的状态,所以有些公司可能还在观望。虽然BIM的趋势越来越明确,有的公司可能投入的是十万级别,有的投入的是百万千万级别, 所以整个市场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规范去明确的预估出来BIM具体有多大的容量。 ” 

04

政策东风

中国BIM行业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张。 头豹研报显示,BIM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9.1亿元,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31%。 展望未来,BIM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其市场将保持增长的态势,2025年BIM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元,2020-2025年预测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3%。 

图源:头豹研究院

行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支持BIM产业,住建部、省办公厅等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优惠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2018年,吉林省住建厅表示,对于近三年独立完成或牵头完成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单位应当给予加分;对于采用BIM等新技术的,应当给予加分。 

2020年,重庆市在落实智能建造目标中推行全过程BIM技术应用,并提出以下要求:推广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建立部品部件BIM模型入库制度,在重庆使用的建筑部品部件应在BIM项目管理平台提交BIM模型,强化应用BIM设计协同能力和虚拟化施工水平,推进BIM+5G、VR、AR、无人机等技术在施工现场、工业化装修等场景的应用。 

2021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对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进行扶持。扶持的标准和方式为:符合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专家评审等级合格的补贴5万元;专家评审等级良好的补贴8万元;专家评审等级优秀的补贴10万元。单个示范项目最高补贴100万元。

2021年2月,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开展BIM技术应用示范工作》,河北省此次BIM技术应用示范工作主要针对全省行政区域内,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阶段(单个或多个阶段)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位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及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优先纳入。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发布通知,自2021年3月1日起,在南京市新建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BIM技术:提出对众多满足条件的新建工程项目,要求应用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BIM智能审查系统进行BIM规划报建、施工图报审和竣工验收管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中提出,主题为聚焦智能建造,旨在展现当前建筑业智能化实践,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发和应用。 

杨天啸表示,随着装配式和模块化建筑技术逐渐成熟,EPC(工程总包)设计施工将会实现一体化,「建筑师负责制」提升规划管理效能,建筑逐渐产品化之后,BIM的应用空间会更广。 

05

关于我们

PropTech主题

「PropTech主题」 是36氪推出的地产科技垂直领域专题。 

本专题聚焦改变地产行业的科技创新力量,不仅仅是围绕住宅和商业地产,覆盖内容还包括建筑业碳中和、工业物联网、园区经济、城市更新及REITs。 

如果你对本文提到的公司、机构、产品、赛道感兴趣,或者正在从事相关的创业创新,想要寻求报道或合作,欢迎与我们取得联系: 

发送邮件至hifuturecity@36kr.com或在文章底部加作者微信。 

报道或寻求合作,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ID:hifuturecity),作者:薛羽瑄,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在M1 Ultra之后,这一系列或许已经接近尾声,未来M2发布才是苹果和英特尔的关键时刻。

2022-03-0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