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力”叠加“算力”,用智变解码城市交运物流格局
作为对外开放桥头堡,青岛的交通运输设施已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初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为辐射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在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正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产业新的发展格局,“人、车、路、网、云”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时代,青岛正在尝试给出各种有效的交通运输优化建议。
智慧交通助力“新基建”
对于城市交通运输力的提升,除了空间领域的横向扩展,科技领域的纵向升级也同样重要。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2021年4月公布,江苏5G同交通行业融合应用不断深入,在省市县各个层面进行试点,已开展的试点主要集中车路协同测试场、港口、枢纽等场景。在江苏“5G+交通”应用场景中,5G技术高速率、大带宽、便于灵活组网、高效覆盖、稳定传输的综合性优势尽显,特别是在海量数据同步快速传输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效能,突破了原先4G传输技术的瓶颈制约。
图片来源:Pixabay
作为城市间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地铁缩短了城市上班族的生活半径,其叠加的科技能量也正在放大产业机遇。2021年底,天津市地铁9号线智慧车站管控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结合5G通信、工业互联网以及多项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智慧照明、智慧环境、智慧能源、智慧站务等多项功能。智能安检识图还可以快速识别危险物品,实现精准安检保障安全;“火眼”摄像头可实时监测设备温度,大大提升车站安全性和可靠性。智慧视频在原有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增加了AI智能分析功能,可以对危险行为进行快速识别。
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出了一系列的布局,将青岛列入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除了在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工程等多个专栏中“点名”青岛之外,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版块,青岛也被频频提及。
作为全新定位的国际门户,青岛在对外开放和智能制造上有着多重优势。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北靠环渤海经济圈,南依长三角经济圈,自2019年7月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使命以来,青岛上合示范区、自贸片区蓬勃发展。这里既有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国,也有数条铁路链接内陆各地,190条集装箱航线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自2019年以来,青岛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推动成立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联盟,率先制定实施5G、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地山东、授牌青岛。
长期对外开放打造的国际“朋友圈”,以及底蕴深厚的“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领域优势,正不断赋能青岛交通运输产业向智慧运维方向出击。
图片来源:Pixabay
青岛智慧交运物流赛道正提速
2002年,青岛成为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此后,青岛便开始对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道路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智能公交应用技术、快速公交(BRT)管理系统等六个智能交通产业化项目在国内成功应用,并推向其他城市。
2016年,为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智慧交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由青岛市城市交通、公共交通管理机构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青岛市智慧交通发展联盟成立。2017年初,“青岛交通”APP上线,其整合了市区路况、实时公交查询、周边出租车查询、地铁、高速路况、服务区、加油站、出行规划、航班动态、停车场等20余项服务功能。
近年来,青岛也启动了交通数据资源工程,接入了20 余类动静态数据,将一座座“信息孤岛”连通起来,初步实现了全市综合交通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据统计,青岛“智慧停车”工程已实现停车设施联网,累计在网泊位近10万个;ETC智慧停车建设31个停车场、4.6万余个泊位实现“无感出入”;“智慧交通”实现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全市1000余处路口部署智能化信号设备,市区整体路网平均速度提高9.7%、通行时间缩短25%。
青岛在交通运输行业“智慧”的体现,不仅是在城市交通运输服务、监管能力等整体系统上,也表现在日日顺供应链、海信网络科技等企业以及山东港口青岛港抢跑智慧物流赛道上。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与传统人工码头相比,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的作业效率提升30%,人工减少80%,自动化程度超过鹿特丹港等世界级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5G+全自动化码头全场景应用”通过综合采用5G、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先进技术,构建了5G港口专网,满足各类应用场景对5G网络的功能性能及安全可靠性需求,同时依托5G+MEC技术对港口生产指挥控制系统升级,实现大型设备远程控制。
山东港口青岛港 / 企业供图
作为二期工程中推出的6项科技成果之一,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取消传统市电供电模式,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减轻了设备自重约10吨,而且发电效率高,用氢替代石油和煤炭,轨道吊可以实现完全零排放。
另外,建设研发团队紧跟世界5G科技发展趋势,率先完成了运用“5G+自动化技术”实现码头全覆盖,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的岸桥、轨道吊自动控制操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大数据回传等场景的应用。经测试,二期自动化码头大型设备通讯实现了低时延、大带宽,抗干扰强,频谱稳定,为智能港口应用构建了低成本、更便捷的信息高速公路。
除了氢动力和5G技术外,山东港口青岛港还推出了一系列中国港口原创“黑科技”组合,比如能够以AI智能自动识别实现陆侧外集卡智能、安全、高效作业的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码头无人、顺势、高效监管的智慧监管系统;具有以三维可视化全视角,实时展示港口全貌和各区域生产作业状态,实时进行生产信息综合汇总、事件报警、趋势预警等10大功能的三维可视化运维平台,以及具有大数据分析、自诊断预警、异常识别、状态监测等功能特点,让数据对码头公司的运营决策起到有力支持作用的商业智能(BI)自诊断系统。
新基建浪潮下,随着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逐步深入,交通运输物流企业一旦进入智能上升通道、迎来“解题新思路”,注定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精彩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