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立新,能否留住老青岛的背影
在城市现代化面貌的凸显下,老城区的破旧显得格外颓败。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早已远离“摊大饼”时代,老旧城区作为一座城市的原有心脏,这颗“心脏”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为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埋下考题。
随着消费升级,市民文化消费意愿日益加深,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板块的发展模式成为各个城市争夺的焦点。这种形势下,拥有诸多原有历史风貌的旧城区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文化的瑰宝与怀旧“情怀”的载体。在“情怀”中谋发展,一场老城区涅槃重生的“接力赛”正在城市间展开。
根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公布青岛市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青岛通知》,2021年青岛市共改造老旧小区项目216个,涉及居民7万多户。老城区的改造在提升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擦亮了青岛城市发展面貌,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步伐。
老城改造擦亮城市文化
从现阶段发展程度来看,相比于建设新城,老城改造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在城市建设项目中旧城改造有着漫长的周期,在保障原住居民的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还要保持旧城区内的原有经济价值,为其增添现代风貌的同时、还要维持城区的旧有文化调性。可以说,旧改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源:Pixabay
年轻是深圳的代名词,经过几十年的特区建设,在创造快速城市化奇迹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深圳创新性的提出“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深圳中心区的水围村成为“城中村”改造的首个试点,当地将传统“握手楼”改造为人才保障房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城区设计保持了原有的文化肌理、建筑结构,提升消防设施,安装电梯打造符合现代标准的宜居空间。当地通过重新组织传统商业街巷与公寓流线划分,形成商业住宅互不干扰的格局,在保障居民权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区域经济建设,为城中村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与价值。
作为近几年频频出圈的城区之一,渝中半岛承载着重庆的经济文化,用经济实力诉说着老城改造的魅力。从渝中半岛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下城区”历史久远,曾长期作为城市商业经济中心,但受到交通、用地等方面的制约而发展缓慢,逐渐沦落为“老城”。2016年“飞机码头”等旧地改造成为“下城区”发展的转折点。在改造过程中,当地为保护旧有文化面貌,保留原有步行系统,为增强交通可达性,增设电梯、扶梯等设施。同时增加空间节点,充分利用崖壁、打造浮雕、绿化等景观公共空间,在提升空间利用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旧城的精神文化延续。
旧城改造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也是重新擦亮历史文化的体现。在缓解城市实体空间功能性及结构性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焕发“新”面容。
老城改造增添城市新机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有人说,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到老城区走一走。某种程度上说,中山路街道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根”,这里异国风情叠加人间烟火,既有包容、开放的城市基因,也有独具特色的老建筑。以中山路为主的西部老城区不仅是青岛的城市起点,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载区域。
2020年以来,青岛市抓住中山路保护更新上升为全市“百年工程”的机遇,历时9个月完成青岛湾广场项目三座建筑拆除,加快推进宁阳路、浙江路等片区和潍县19号路、中山路两侧等修缮工作。在改造更新过程中,也吸引了许多产业、资本向青岛西部聚拢,为市南区的经济营造发展新机。
青岛老城区风貌
老建筑是青岛的“魂”,同时也是旧改的“坎”。2021年12月,《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十四五”行业规划》发布,以持续推进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为重点,将青岛市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及更新规划纳入了编制清单。
2022年2月9日,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召开,明确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等工作目标。
中山路要实现复兴,关键看产业。为继续提升百年中山路的经济活力,青岛市南区提出围绕“1个主轴+3大主题片区”的定位布局,打造”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的业态场景。以天主教堂、劈柴院等标志性建筑为中心,在商业步行街基础上引入老街特色和青岛历史相关的产业内容,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济宁支路人才公寓一期、黄岛路片区一期四方路、潍县路19号改造项目等,结合文旅特色和现代元素的商街即将运营。
除此之外,为积极响应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山路将科技运用到步行系统、景观系统、5G交通系统的建设中,在满足市民对交通的基本需求上,展示城市的科技时尚元素。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也将投建,解决市民停车难题。
老城区作为青岛的城市“底色”,承载着城市曾经的繁华记忆,老城改造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