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小学上过一次体育课,准备直接备战冬奥了”
东北话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因为冬奥冠军高亭宇。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夺得了速度滑冰男子500米的金牌,还打破了这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
赛后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他:你怎么形容自己的性格?
没想到,东北人高亭宇的一句话,就给记者和翻译整懵了:
“我比较格路吧!”
长久的沉默里,外文同声传译给出了这样的翻译:
体会到了外国友人的懵圈
同样来自东北的王濛,在解说里,给出了“官方答案”:
格路 is special,very special(格路就是特别,相当特别)。
想要做好冬奥会的采访,不懂点东北话,恐怕真的不行。
毕竟,选手里的东北人浓度,着实太高了。
不光高亭宇,只看本届奥运会的冠军得主,就有一群东北人:任子威、武大靖、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
转播比赛时,凭借“我的眼睛就是尺”的相声式解说,圈粉无数的冬奥冠军王濛,也是东北人。
图源/微博@咪咕体育
为啥东北人,能够称霸中国冬奥竞技?
东北人,冰上王者
细数一下本次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籍贯:
176名参赛的运动员中,有足足100人来自东北。
冬奥会开幕式中国队入场 / 微博@新华社
不夸张地说,东北运动员,足足占据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半壁江山。
东北人搞冬奥,不光有数量,还有质量。
不光是人数比占优,东北地区还是中国备战冬奥最早、成绩最为突出的地区。
截至2月14日中午,包括北京冬奥会在内的历届冬奥会中,中国代表团一共获得了17块金牌。
本届奥运之前,历届冬奥会金牌运动员
夺金运动员中,除了韩晓鹏和谷爱凌,全都是东北人。
历届中国冬奥冠军集结起来,拍一部《东北一家人》,那是绝对没问题。
尤其是短道速滑,更是东北“浓度”爆表。
作为中国冬奥的重点夺金项目,在已获得的17块金牌中,足足有12块来自短道速滑。
东北,正是短道速滑训练和人才输出的重镇。
1960年,中国的第一支速滑队,就在黑龙江诞生:黑龙江省速滑队。
本次奥运会中,参加短道速滑的10名选手,也全部来自东北。
历届奥运会,从杨扬、王濛、武大靖,到任子威、李文龙、高亭宇……冬奥金牌,俨然成了东北最特殊的“特产”。
王濛/图源北京冬奥会官网
东北冬奥的影响力,当然不止在东北本地辐射。
因为东北运动员、教练员的影响力,加上东北大碴子口音的强大“传染力”,许多运动员也变成了半个东北人。
本次冬奥会,代表中国香港参加短道速滑的运动员朱定文,在接受采访时,一开始说的是粤语。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后来说着说着,就拐成东北话了:
“压力特别大,毕竟是自己国(guǒ)家举办的奥运会。”
难怪,大家都说北京冬奥会有三种官方语言:
普通话,英语,东北话。
打出溜滑,从娃娃抓起
如果要问,东北那旮沓,为啥在冬奥赛场上如此笑傲群雄。
答案很简答,人家对冰雪项目的训练,那真的是从娃娃抓起。
由于得天独厚的冰雪环境,其他城市的人还在为偶尔降临的雪花激动不已时,东北人早已将“冰上狂欢”四个字,融进了日常生活。
在东北,不同大小的冰场随处可见。
来源:微博@长春发布
不用寻寻觅觅,结冰的湖面就是天然冰场,足够你在雪地上撒点野了。
想滑冰了怎么办? 出门就行,也就步行10分钟的事儿。
不光是滑冰、滑雪,冰球、冰壶都在这里拥有庞大的爱好者群体。
你以为,这种群众基础,仅仅是来自于得天独厚的环境,那就太低估冰雪运动在东北人生活里的影响力了:
“冰雪运动真得学,考试他真考啊!”
在东北,不少冰雪项目,都被列入了大中小学课程,和成绩直接捆绑。
在黑龙江大庆,自2015年起,全市中小学的冬季体育课,就要求以滑冰课为主,并且每周要上满90分钟。
“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们失去了享受冰雪世界的乐趣”,重拾快乐,东北人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不少城市直接将打出溜滑、抽冰尜(gá)、100米速度滑冰、冰壶等等,作为平常成绩,计入中考。
《2022年牡丹江市区体育中考方案》/澎湃新闻
这下,溜冰就不算“耽误学习”了,家长估计还得苦口婆心地来一句:
“你光坐在家里学习,不出去滑冰,怎么考高中?”
抽冰尜/图源《时代周报》刘沐轩/摄
据《生活报》统计:截至2022年1月,黑龙江全省有2824所中小学开设了冰雪体育课,占学校总数的87.1%。
如此庞大的基数,人才辈出,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为了滑雪努力打工挣钱、跋山涉水找场地;有人想要滑雪,只需要乖乖上学。
图源/微博@长春发布
当你在冰场上摔得爬都爬不起来时,牡丹江的初中生轻轻松松拿下100米速滑满分。
当你在雪上还不懂如何启动和刹车,逼疯了五个滑雪教练时。
这是滑雪的你 / 微博@撩妹翻车现场
东北孩子,已经在备战越野滑雪和高山速降滑雪了。
如果不是“黑龙江省中考”六个大字,小妹真的以为这是哪天的冬奥赛程。
高山速降滑雪的第一视角/微博@五星体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羡慕。
东北人,真的是以实力在诠释,什么是冰雪运动欢乐多,冰雪场上你和我——
“滑冰滑雪做游戏,金牌多又多。”
不过,作为体育课的冰雪运动,带来的不全是甜蜜。
当来到东北上大学的南方朋友,看到体育必修课是“滑冰”时,内心的震撼绝对是本地人无法想象的。
来自其他地区的滑冰新手,可能还处在“人类驯服冰鞋”的早期阶段。
人类驯服冰鞋珍贵资料/图源微博@东北石油大学
如鱼得水的东北本地人,早已开始了各自的表演:
说是冬奥村我也信/图源微博@东北石油大学
毕竟,你身边这些刚刚成年的东北同龄人,可能已经是从事冰雪运动十几年的“老将”了。
比不过他们,真不丢人。
东北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在冰雪这片大舞台上能玩出的花样,只有冬奥会办不了,没有东北人做不到。
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从来不限制自己在冰雪上的想象力。
在学校里,老师直接给学生整一个40米长的冰雪大滑梯,只能算是基本操作。
来源/梨视频
下过雪,一个小板凳,一节楼梯,就能构成随处可得的滑雪快乐。
微博@人类行为图鉴
冰壶好几万一个太贵?
没关系,几个南瓜,几根拖把,照样可以玩冰壶。
图源/梨视频
在学校里,上课不仅要学滑冰滑雪,还要在出溜滑和打冰尜等方面有所造诣。
所谓出溜滑,就是不借助冰具,直接在冰上滑行。
根据相关中考标准,男生滑行距离要达到4米以上,女生要达到3米以上,才能够获得满分。
打出溜滑,学名“滑冰道”
这……听起来已经在害怕了。
名字听上去不太严肃的“出溜滑”,上不了台面?
大错特错,经过世界冠军官方认证,要是能打好出溜滑,适合学花滑!
另一个外地人不太熟悉的“东北冰雪项目”,就是抽冰尜了。
冰尜,就是常说的“冰陀螺”,东北有句俗语便是“这人属冰尜的,欠抽”。
来源/新华视频
千万别以为抽冰尜是游戏,作为中考项目的一项,人家正儿八经有考核要求和场地规划。
精确到秒的评分标准,让你明白,对于东北人在冰雪运动上的追求:
可以不信,不能不敬。
除了运动,东北人还有另一种和冰雪亲近的方式:搞艺术。
最基础的,是雪上作画,比如在情人节这个大好日子,写个520给女朋友表白……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微博@人类行为图鉴
呃,对不起,写错了。
进阶一些的,可以堆个雪人。
再进阶一些,就是民间的冰雕高手。
在全国人民都在为抢不到冰墩墩而懊恼时,东北大哥直接用冰雕造了冰墩墩。
不是一个,是一堆——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微博@长春人的长春事儿
除去这些常见的,东北人还发明了一些突破外地人认知的花式玩法。
一般来说,划龙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水上运动。
但是东北人,直接将它变成了冰雪项目。
来源:航拍中国
一般来说,踩高跷是一项颇具危险性的运动,基本都需要在粗糙的路面上进行,方便保持身体平衡。
东北人呢,直接在雪上玩儿起了高跷,还是踩着高跷扭秧歌的进阶版。
看着这些在冰雪上嬉戏、玩闹、迸发创造力的场景,只能说,中国冬奥绝对不愁没有人才。
毕竟,与冰雪共存,早已是东北人千百年来生活的日常。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滑雪就是东北的战士们必备的技能,行军也要靠雪橇赶路。
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小栓子”,更是信心满满地说:
“滑雪谁不会啊,怕你们跟不上!”
在雪上闪转腾挪的小栓子/智取威虎山
当时,很多人或许没注意,演员表里的“苏翊鸣—小栓子”。
电影上映8年之后,他在北京冬奥会上大展身手,获得了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
冰天雪地里,涌动着无数的热情,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槽值”(ID:caozhi163),作者:槽值小妹,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