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现“草莓自由”的博弈,看科技助农新方向
草莓,原产南美,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鲜艳的外观广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大棚技术的全面提升,数字化农业介入农作物种植,草莓上市时间不断提前,冬季吃草莓已不再是新鲜事。
近年来,青岛各地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引进高端农业项目、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搭载电商快车等举措,推动草莓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铺就了乡村振兴的“莓”好道路。
图片来源:Pixabay
小草莓“映红”增收路
中国是草莓第一大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自20世纪50年代,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城市及近郊已经开始经济栽培;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草莓种植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自2016年后,草莓作为“短、平、快”的种植项目在各地迅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25千公顷,总产量已突破350万吨,是世界草莓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草莓种植,布局趋于优化,栽培形式多样,有日光温室栽培、拱棚栽培、露地栽培,果实成熟期从每年的 12 月初到来年的6月份,品种主要有“红颜”“章姬”“甜查理”“阿尔比”“达赛莱克特”“全明星”“卡麦罗莎”“哈尼”等。山东作为中国草莓的最大产地,年产量54.85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作为一种非标品,水果的品质受温度和光照影响大,温度骤降、连日阴雨都会对其的口感造成很大影响。草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表皮娇嫩,不耐存储,对气候和运输的要求很高。在南京,为保证每一颗草莓都达到“好看、好吃”的品质,种植户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为大棚装上了小型气象站,通过土壤传感器,摄像头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给大棚做好温度、湿度管理,为草莓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这类物联网设备还可以同步搜集草莓生命周期中的各项数据,并上传云端进行数据分析,让种植标准的建立成为可能。同时,南京溧水草莓供应基地与禄口国际机场近在咫尺,溧水的草莓只需4小时即可从产区到达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草莓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
除了传统的生产基地模式,草莓种植园、采摘园等新生产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在沈阳,以草莓采摘为亮点的生态旅游文化节已连续开展十五年,在政府与旅行社的合力助推下,采摘+温泉、采摘+研学、采摘+民宿的旅游线路相继推出,让消费者在亲身了解草莓种植过程、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推广蜜蜂授粉、有机种植的无公害栽培理念,打出了绿色草莓品牌,在增加销量的同时,也延伸了草莓产业新的发展可能,推动了整个种植区域的生态链发展。
图片来源:Pixabay
青岛市自然环境、气象条件适合多种落叶果树生长,是农业部确定的水果优势产区。自上世纪90年代,青岛开始推广保护地栽培,反季种植草莓。从地域上来看,青岛的草莓种植比较集中,平度1.5万亩,莱西5000亩,青西新区3000亩,胶州3000亩......平度的云山、莱西的河头店、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都是有名的草莓乡镇。截至2019年,岛城草莓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3万亩,总产值6亿余元。
青岛“网红草莓”这样养成
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南辛庄,自1993年起种植草莓,传统草莓种植棚多为老式“立柱竹竿棚”,不仅矮小、且呈“插花式”分布,抗风险能力差,销售渠道窄、价格低,村民和村集体收入都不乐观。
2016年,在各级扶贫资金的帮扶下,当地党支部大胆提出“合作化生产、规模性经营”理念,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领办合作社,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建设56个现代化“无柱钢管棚”,成立了西海岸草莓公社。第一年就吸纳了200多人就业,草莓产量突破5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充分盘活当地村庄人力、土地资源。
以南辛庄为样板,大场镇凤凰庄、胜水、柳沟、陈家屯4个草莓生产基地也复制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无公害种植有雪里香、红颜、甜宝、美香莎等多个常见品种,更有白雪公主、京郊小白等高端品种,具备“沙土长、甜水养、鸡蛋大、入口化”的典型特征。全镇规模化草莓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草莓收入占种植户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户均增收6万元。
图片来源:Pixabay
自2016年以来,大场镇连续6年举办草莓采摘节,将5个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凝聚起来,广泛开展优质草莓展销、推介,深化原产地标识认证,“大场草莓”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优质优价、品牌溢价。为拉长草莓采摘期,青岛市草莓专家工作站在此落地,聘请青岛农业大学等9名农技专家技术指导,推广种植冷藏处理的草莓苗,使大场草莓比以往提前近1个月上市,提前抢占市场。
同时,通过融合“新媒体+电商”两大理念,西海岸新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开辟了线上交易新战场,以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打通销售堵点,以新商业模式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实现以销定产。
结合“互联网+”技术,在青岛莱西草莓种植实验棚中,采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和区块链追溯技术在草莓种植棚全面上线,不仅能够全景记录草莓种植过程,还能对棚内空气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酸碱度、多层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反馈,实现精准管理。精确的质量追溯平台,实时显示当前交易价格和农残检验结果,让出产的草莓能够来可查、去可究、责可追。
图片来源:Pixabay
为探索草莓种植产业更多的可能,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在《青岛市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6+1”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提出,按照“传统水果做优做强做大,新兴水果做精做细做优”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在莱西、平度、城阳打造草莓集中产区。
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加之科技种植、电商销售的新经济模式,将更加深刻地改变草莓产业发展上限。未来,草莓批发、采摘、娱乐、吃、住、行、购等一系列产业配套将成为可能,“交易+观光+采摘+私人订制”的多元化格局也将改变青岛草莓产业发展核心,实现“草莓自由”已接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