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石科技陈海江:我们卖的不再是软件,而是服务 | 解码数字新浙商No.68
客户投了那么多钱,到底产生什么效益?以传统IT公司的方式,软件卖到客户手中就是交付。以OT运营为切入口,出售的不再是软件,而是服务。工具交到客户手中,服务才刚刚开始。以运营为切入口进入文旅行业,这是力石的机会。——力石科技 陈海江
这是一家从公司商号到初创团队的花名都以“石”为名的公司。力石科技,寓意力可拔山,坚如磐石。陈海江的花名“顽石”,取自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灵石,期望自己坚韧,同时也为警醒自己不要成为最顽固的石头,时刻拥抱变化。
回顾陈海江的创业经历,会发现他早已将对花名的辩证思考,作为行走江湖的信条。
中文系毕业的他,只当了一个月老师,就转行建材销售,将生意拓展至迪拜。2010年,陈海江抓住科技行业兴起的时机,回国成立力石科技。做过软件研发、大数据平台开发,蹚过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行业,最终,他找准了数智文旅的切口。
“文旅行业的痛点在于,懂IT(信息技术)的人不懂OT(产业运营);懂OT的人不懂IT和DT(数据技术),三端是完全割裂的。”从“3T”融合的理念出发,力石科技围绕文旅产业互联网运营,触达浙江、重庆、吉林等省的150+文旅目的地,在省内落地服务了西溪湿地、余杭永安稻香村、普陀山景区、桐庐莪山畲族乡等,助力文旅行业转型。
2020年,力石承接了浙江省“百县千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工作,推动全省建立“百县千碗”大数据中心。通过SaaS化的方式,力石实现了地市、区县、景区、乡镇、行政村数据贯通,打通政府、景区、文旅集团、涉旅小微企业,让文旅数据真正产生价值。
谈创业选择
进入文旅行业的那天起,我们就把自己定位为新兵
章丰:你有十几年在传统行业的销售经历,为何在创业时选择大数据行业,并确定了文旅的方向?
陈海江:创立力石之前,我在迪拜从事建材销售生意。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卖到欧洲、再分销往中东,经过层层分剥,中国企业拿到的利润少之又少。所以我意识到,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关键。2010年,科技行业开始兴起,我回国成立了力石科技,从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起步。
2013年,我们开始大数据平台的研发业务,一上来就做了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自己不了解技术,不懂行业,才敢去做PaaS业务。花了两年时间,投入了几千万,最终发现初创公司几乎不可能在PaaS层做出成绩,所以我们转向了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同时探索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和智慧旅游(注:当时的提法)。
章丰:最终智慧旅游跑出来了?
陈海江:观察这三个领域,政务和交通行业以承接2G(政府)业务为主,旅游行业面向G端和B端,最终服务C端的游客,具备全域的行业特点。当时智慧政务、智慧交通行业都有龙头企业,智慧旅游领域只有区域性的公司,说明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
2016年,力石聚焦文旅赛道后,抓住了三波行业机遇:2016年下半年,国家推行全域旅游,要求建立全域旅游的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的游客服务中心;2018年,文旅部正式成立,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重要性越发凸显;2020年,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但也加速了行业对数字化的需求。
章丰:你踩准了行业快速发展的节点,其中有机遇,也有前瞻的能力。我采访的数字新浙商中,技术出身的居多。你认为自己这种前瞻能力来源于哪?
陈海江: 我把互联网创业的大佬分为“神”和“人”两类。“神”一般是技术出身,技术过硬,每一段故事都可以被写成传奇,比如马化腾、李彦宏。“人”不擅长技术,却能敬畏技术,在技术的基础上高瞻远瞩,比如马云。我更喜欢“人”的故事。在数字文旅中,完全靠“神”来驱动一件事情,很难,难在跨界、试错和学习。
要跨界。 因为数字文旅涉及两百多个行业,业务场景太复杂,绝对不是靠某一种技术就能驱动的。
要试错。 试错是创业公司最重要的精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憋大招永远没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来得有效。“神”更难接受自己犯错,对试错机会和试错成本的理解与“人”不同。
要学习。 保持团队的学习诉求和能力。“神”习惯以专家的视角去看行业,“人”更能保持学习的心态。无论是我还是公司,进入文旅行业的那天起,我们就把自己定位为新兵,不管是竞争对手、竞品、专家还是同行,以及传统旅行社,都是我们的老师。
谈3T融合:
运营是文旅行业的切入口,也是力石的机会
章丰:3T融合中,OT是亮点也是重点。力石在运营能力的建设商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陈海江:我们发现行业的痛点在于,懂IT的人,不懂产业运营;懂产业运营的人,不懂IT和DT,三端是完全割裂的。力石一直致力于在数智文旅领域做3T融合的方案,但是缺乏复合型的人才,人才很难短时间内培养和复制,所以我们寻求用技术的能力去做3T融合。
根据项目需求及现实情况,我们提供云SaaS平台服务和OTS(Online Travel Service)在线文旅服务平台的规划部署及运维。客户无需出资建设平台,而是对力石建设的平台针对性地购买服务。这种方式,消除了客户出资建设平台而“不懂3T”的顾虑,又能不断改进我们自身的服务能力。
章丰:那就意味着,在工具的交付能力上,要能够做到比较“轻”。
陈海江:近几年,行业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运营成为数字文旅重要的切入口。客户都有这样的疑问:我投了那么多钱,到底产生什么效益?以传统IT公司的方式,软件卖到客户手中就是交付。以OT运营为切入口,出售的不再是软件,而是服务。工具交到客户手中,服务才刚刚开始。以运营为切入口进入文旅行业,这是力石的机会。
章丰:工具的交付只是服务的起点,如何让客户掌握在地化的运营能力,是一项考验。力石如何降低客户的运营门槛?
陈海江:首先明确运营服务的边界。我们初入运营领域时,曾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颠覆行业。在我们服务了B端涉旅企业、G端政府客户的同时,甚至有意向开展面向C端游客的业务。但后来发现,直接服务于C端用户,会与我们原有客户形成竞争关系。我们不应是行业的取代者,而是赋能者。所以,力石输出S2B2C的模式——从S端即供应链端开始,开放云SaaS的工具为B端和小B赋能,进而服务C端游客。
今年,我们确定了从目的地运营转向做文旅产业互联网运营,潜心打磨产业运营SaaS工具:为B端搭建产品销售管理中台,高效管理各类分销渠道,同时也为B端搭建采购管理中心,服务商家优化自身供应链体系,利用多种工具、系统更好的服务和赋能B端客户。
明确了核心模式后,运营如何赋能?我们绝不碰线下业务,只聚焦于线上业务。在线上业务的板块里,目前力石做了三件事: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以普陀山景区为例,数字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和算法能力,服务于目的地客户;在微信生态内打造了普陀山全域旅游官方服务平台,整合交通、住宿、玩乐、演出等攻略,开发智能客服;同时我们将内容的交付标准化,如景区定制vlog等,为游客生成个性化短视频内容。
景区定制Vlog视频演示
据我们测算,使用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景区,线下到线上转化率大概在20%。普陀山全年接待千万级上岛游客,使用了力石科技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一年有两百多线下游客转为线上用户,实现流量转换。
谈文旅知识库:
实现600多万次游客智能问答,命中率高达95.7%
章丰:力石在数据能力上经过了5年沉淀,能够给C端用户带来哪些感受?
陈海江:从游客的角度,直接能感受到的是我们为景区提供的智能问答服务。游客到达普陀后会遇到各种问题:最后一班轮渡的时间,洗手间的位置,求子线路的规划,烧香拜佛的注意事项等等。如果每天上岛的几万游客去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以景区的人力和人员经验储备,很难及时、充分地响应需求。
智能问答系统运行一年多来,在后台形成了600多万次游客问答的数据。自游助手的问答命中率高达95.7%,其中关于厕所、餐饮、医疗救助和住宿等游中提问高达381万次,门票、出行、天气等常见游前问答次数达200多万次。这种能力来源于我们自主打造的知识库“力石小知”的积累。
力石小知目前拥有100+文旅行业通用知识库、景区专有知识库、城市文旅生活专有知识库。今年我们决定把力石小知的基础能力免费开放,所有景区都可以用,开源是一种能力共建的方法。
力石小知AI机器人部分产品形态
章丰:数据积累得越多,回答也会越聪明。
陈海江:没错,举个实例,数据显示,亲子游家庭在到达普陀后发现尿不湿不够,询问智能客服哪里可以买到,我们就会建议管委会可以引入两家母婴店。过去景区商业动线是设计出来的,现在的商业动线是游客“问”出来的。
在普陀山景区,我们基于智能客服的算法推荐模型,定制了文创商品“佛脚杯”。因为普陀山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买个佛脚杯天天捧着”。利用消费引导场景,自然而有效带动佛脚杯文创产品的销量。
文创产品“佛脚杯”
谈数字文旅与数智乡村:
不能走农产品上行和乡村旅游的老路子,应发展“体验式经济”
章丰:普陀山属于景区里的头部流量,中国还有庞大的乡镇建制下的小IP文旅,他们也有发展文旅的需求。
陈海江:数智文旅跟数智乡村一定是相互赋能的。数智乡村主要有三个板块:综合治理,通过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数智民生,通过数字化的能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医疗、文化生活;产业发展,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环。
乡村的产业发展包含农产品上行与乡村旅游,两者都不能简单按照“老路子”。农产品上行不能遵循农业的模式,大批量、大批发、大流通、大商贸,以乡村的体量实现不了。即使成功推行,卖2块的农副产品,还是2块,不利于老百姓增收和共同富裕。乡村旅游,如果套用传统旅游的方式也不行,当村里来了几百上千个人,承接不了。
所以数字乡村的产业发展,我们更倡导“体验式经济”。城市的游客去乡村旅游,吃了农家院子里长的柿子、老母鸡生的鸡蛋、农家乐的菜,建立了信任关系,回城后持续采购。体验式经济避开了游客频繁的实地游访,除去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实现了“去中间化”。单价2块的农副产品,通过批发商卖到城里老百姓手上10块。现在我6块卖给你,你便宜了4块,我也多赚了4块。买家卖家都得到了实惠,同时链接产生价值。
章丰:对于有需求的乡村,投入数字化建设的成本需要多少?
陈海江:一些头部乡镇在数字乡村上投入巨大,动辄一两千万的项目投入。但是大部分乡镇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提出了SaaS化。一个乡镇一年投入数万元,就可以使用我们的SaaS工具,如有更多需求可以模块化地采购服务。
谈数据贯通:
解决横向数据获取与纵向数据汇集,产业数据是关键
章丰:文旅行业具备全域特点,存在横向数据获取和纵向数据汇集难的痛点,力石在这方面有什么策略?
陈海江:无论是数字文旅还是数字乡村,最难的就是数据汇集。经过近几年数字化发展,公域数据打通,横向数据的采集有了基础。但公域以静态管理统计的数据为主,对运营帮助不大,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数据。
过去政务项目,往往是省、地市、区县分别建平台,导致了数据孤岛。力石以省级平台为起点,通过SaaS化层层部署到地市、区县、景区、乡镇、行政村,目前形成了七级覆盖,形成了纵向的数据贯通。“诗画浙江·百县千碗”项目,就是典型的省级平台集中化应用,下属基层政府不用再另建区县级、地市级的平台。通过七级覆盖,农家乐、民宿等涉旅涉农的小B的数据都被采集进来了。
百县千碗数字化大屏
章丰:本质上,就是通过优质服务换取数据。
陈海江:市场为什么要把数据给你?就要解决三个问题:工具是否好用?能否为客户带来流量和订单?对生意是否有帮助?
举一个具体的场景,民宿的老板通常用微信来做生意,没有能力做新客老客管理、积分管理、供应链管理。我们给到他免费的SaaS工具,解决了管理端的问题,包括PMS系统,便于房态与库存的管理、与OTA平台的连接。原来民宿老板只卖房间,现在力石形成了区域的产品中心,哪户人家的产品好,都可以放到产品中心,他可以卖门票、卖周边,也可以卖农副产品了。
这就是S2B2C的模式,我们向涉旅涉农的小B开放SaaS工具,开放供应链,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C端游客。在服务的过程中,全域的数据打通了,不仅仅是政府的数据,小B、C端的数据都采集到了。
谈SaaS化:
SaaS工具最大的挑战就是“好用”,好工具一定是用出来的
章丰:力石在与政府在行业管理过程中,共同开发和形成了数据的获取方式,政府提供的是更多的是业务管理的资源,力石提供的是技术的能力和运营的赋能。
陈海江:政府往往是站在监管的角度,通过这样的模式,政府更多的是先服务再监管。例如政府把原来发的消费券放到平台来了,就相当于给涉旅小B企业的补助放到平台来了。只有把这些服务做好,企业才会用这套系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治理侧有更精准的治理效果,在服务侧对小B有更多的赋能,形成闭环后,平台将催生更大的价值。
章丰:政务应用还很少有跑通SaaS模式的案例。统建以后,如何形成良好的SaaS服务,适配本地化的需求,是一大挑战。
陈海江:像“百县千碗”就是很好的例子,由省级统建,基层政府可以免费使用基础模块,本地有个性化的需求可以再做增量,既有逻辑清晰的数据底座,又满足了本地化的创新需求。“百县千碗”推行后,应该会成为较早的覆盖浙江全省的SaaS化平台。
力石将这种SaaS的方式也推行到重庆、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采购服务的方式,既可以降低政府部门的建设成本,也利于后续运营。
章丰:行业内会涌现更多玩家,他们可能会学习力石的商业模式,力石如何成为行业的长期引领者?
陈海江:我认为力石的护城河来源于三方面:
第一,知识库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知识库的构建,最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通过时间积累的真实使用数据。
第二,SaaS工具。随着力石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工具的标准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SaaS工具最大的挑战就是“好用”,好工具一定是用出来的。
第三,未来我们一定会构建开放的生态,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玩。力石将持续创新、奋进,构建更完善的数智文旅生态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快问快答
创业过程中踩过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踩了两次坑:做PaaS;试图包揽线上线下的运营业务,做行业的颠覆者。
如何分配工作与休息时间?
工作也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你有特别喜欢的书/电影吗?
我通常会碎片化地阅读商业方法。
你有特别欣赏的人吗?
马云。
你认为“数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跨界、试错、学习。
整理 | 程一苇
编辑 | 王小猛
转载 | 合作 | 约访 请联系:
微信号 jlj78187470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字经济发布”(ID:DigitalEconomy),作者:数字经济学会,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