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品众筹升级,一个不一样的新消费故事
重复造轮子?并不是。产品诞生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可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变化。比如冰箱,厨房里摆上一个两米高的家电,这事大家已经习惯。不过,为什么要有冰箱?因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往往一次买很多食材,饭菜也可能吃不完,肉要冷冻,菜要保鲜,冰箱解决了大问题。
可是,90后、95后已经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很少做饭,也很少囤积食材,反而更需要冰箱里有可乐、有冰激凌,也能放面膜、眼霜。所以,冰箱容量并没那么重要,但最好能随手可得,可以放在沙发旁,放在床头。不过,冰箱压缩机噪音很大,放在手边需要安静,于是需要解决静音问题。
这便是小吉复古冰箱的产品逻辑。2017年6月,这款冰箱在小米有品众筹上线,两个小时便完成300%的众筹目标。
这样的产品,在小米有品众筹上还有很多,每款产品背后,都是它对于新消费的理解。
今年四月,小米有品宣布品牌升级,提出了“科技智能+生活消费品”双引擎驱动的战略。两个月后,小米有品上线了“有品生活+”频道,与小米有品众筹一起,在科技和消费两个领域拓展影响。
这也是小米有品一直在做的事情,小米有品众筹上用一款接一款的产品,重新创造着生活,也讲了一个不一样的关于“新消费”的故事。
新消费背后是新的生活选择
对于新消费,我们有个常见的误解,以为它不过是大牌产品的平价替代。可事实上,新消费品牌的受众反而并没那么计较价格,他们更关注的,是产品能否给生活带来便捷。
换言之,消费者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消费服务,没有消费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生产的产品远超过生存需求,我们才有余裕以消费为生活投票,这是新消费的基础。
在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没办法满足消费。以前通过计划调控,便是在生产严重不足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分配生产所需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消费能力,来调节整个经济走向。
当人们收入水平很低的时候,90%的钱是让自己吃饱,但如果到了特别富裕的阶段,我们只需要10%的钱用在吃东西上——这便是恩格尔系数。
过去,我们消费的意义很简单,只是为了活下去。而现在,我们的消费已经是为了生活而非生存。生活的意义有赖于个人的选择,因此消费的目的,也不再明确——这也是凯恩斯所说,非必需品的消费。
这也改变了消费产品的逻辑。先前的消费品,做出来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如同可口可乐一样,"你可以看电视喝可口可乐,总统也喝可乐、丽芙·泰勒喝可乐,你也可以喝可乐"。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样的人在不同场景下也有新的考量。
当需求变化的时候,一个产品便需要重新被定义。小米有品认为:"现在看电商和销售模式并不分新和旧,当消费需求改变时,技术的革新首先带来的是人货场运营模式的重构。落在货上,货的位置、商品和产品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使用价值,它应该融合到生活中的场景和使用体验中,才具有生长性。"一个细节是,为什么新消费品越来越注重包装和设计,本质是因为新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正在倒逼产品重新设计,这就是审美红利。
于是,我们看到了可以放在客厅里随手能用的小冰箱,看到了能自动封装垃圾袋的垃圾桶,看到了可以打包进一个小箱子里方便搬家的乳胶床垫——这些产品,无一不是我们惯见熟闻习以为常的,但因为生活的改变,重新做一遍,依然吸引了众多的拥趸。
我们常说的消费分级,背后是生活的多元,以往坚固的生活散落开来,每一个碎片都是新消费品牌的机会。
做好产品再做品牌
怎么去做一个新品牌?
一些“资深人士”会说三板斧:先铺5000篇KOC测评,再搞定200个KOL,最后搞定李佳琦、薇娅,顺势在抖音中腰部主播铺渠道。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里,新品牌不过是流量的游戏,因此,新消费品牌往往被看做是"网红品牌"。
部分的真相往往比全盘的谬误带来更多的误导。因为想做网红,所以太多品牌把精力都放在营销上,一方面产品能力没有跟上;另一方面,过度的营销吸引了太多的用户,而自己的产品并不是为这些用户服务,因此损害了口碑。最终,产品与营销脱节,没有找到自己的消费者,一个品牌自然不会长久。
要让新品牌长久立住,需要回到对产品的关注。《跨越鸿沟》将产品分为四个阶段,最早只是一些极客产品,面向的是很少的用户,之后面向早期采用者,他们希望体验稳定的新功能,而后是早期大众,他们希望能用这产品切实提升生活体验,在这之后,则是因为周围人都在使用而跟风使用的晚期大众。
最大的鸿沟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它需要找到合适的消费者,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明确消费者的使用场景,最终将其推向消费者。流量只是最表面的一层,内里是与消费者的感情连接。网红品牌多而新品牌少,也正是过于注重流量而没当做活生生的人。
在内部,小米有品众筹被看做是小米有品的"王牌"。这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流量规模、粉丝拥趸,更在于它擅长捕捉市场变化,从而催生新产品。
小米有品不是个大流量平台,相关采访表示,他们最想做的事服务好一群人,“渗透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我们也不羡慕拼多多有十亿用户。我们希望从城市的白领、中产,逐步向他们的周围辐射。”
具有一定消费能力,且对新事物有接受能力的,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这是小米有品的核心用户画像,也是小米有品最熟悉的人群。“如果说我们的团队在做新的零售平台上面有什么优势的话,诚实的讲我们可能对消费者的需求更愿意去了解他们,或者是更懂现在新的消费群体。”
在另一个采访中,小米有品提到这些用户可以为新品牌提供支持:“比如我们要众筹一个新的东西,尤其是很多具有创新意愿的品牌,如果没有这个种子用户给你提供0到1的支持,你很难做下去。这就形成有品另外一个属性——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具有了很强的品牌孵化能力。”
小米有品众筹便将这样的能力,释放给新的产品和品牌。四十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锤炼之后,也拥有了世界最顶级的生产者和供应链。小米有品众筹与这些能做顶级产品的人合作,把控研发、生产、入驻,还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告诉他们年轻人需要什么,帮他们做营销、做品牌,帮助品牌完成从0-1的积累,一起打造更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对品牌方来说,只需要把产品做到更真材实料,投入更多研发的力量,把产品做得比国际大牌还要好,其他的事情可以交给小米有品。小米有品可以帮助品牌做营销、帮助品牌方占有用户,并将品牌方扶持成一个有实力的中国民族品牌。这是小米有品给广阔的制造型企业赋能的开始。
新规则下的新有品
先前做消费品,最重要的是做出爆品,但很多爆品在一阵声响之后,便转为沉寂。之后,新消费品牌更注重持续运营的能力,如何选择供应商、如何选址、如何选择渠道等等成了求稳阶段最需要解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还没完全摸透,竞争环境已经出现变化。先行一步的新消费品牌迅速成熟,成为超级独角兽规模的集团。喜茶接连推出喜小茶和喜小瓶,元气森林在气泡水之外也有了奶茶、茶饮等产品,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更是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充品牌矩阵。未来的新品牌,都是要和这些成熟品牌同台竞技,难度更大。
从产品竞争,到运营竞争,再到企业经营的竞争,新消费的快速成长让小公司很难及时跟上节奏。2015年,8H在小米有品众筹上线床垫时候,团队不过十几个人,很多事情没有经验也没有人力。小米有品众筹给他们提供了全面的帮助,包括怎么定价,怎么营销,也倾斜了平台的资源,帮助这个公司快速成长,如今,8H已经在筹备上市事宜。
吴晓波曾把小米有品看做「新国货品牌的孵化器」:“(小米有品)上面有超过6000个商品……过五年,过十年,你会发现它们就是中国的耐克、西门子、百事,这就是中国新品牌的诞生。”而这些新品牌,大多诞生在小米有品众筹上。
这并不是个例。如果审视小米有品的众筹项目,你会发现它已经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推进器,不少企业在众筹项目上线后都快速获得了融资、曝光等不同资源——比如拓牛智能垃圾桶在上线后的半个月内就快速获得了上千万融资,Haylou智能手表也在众筹之后于海外市场获得高达1亿人民币的销售额。这其中,还有已经上市且正在筹备上市的品牌,它们都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企业成长之后,也开始多渠道发展。不过,已经成熟的企业依然愿意来小米有品众筹上做首发,因为它对品牌的背书和销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米有品认为,有品的品牌属性让用户对我们更信任,也意味着我们有筛选过了的用户群,同样做一个智能洗手机,如果去别的平台上卖,没人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是干啥的,但是你到小米有品就可以。
孵化、支持企业发展,成为企业成长的深度合作者,帮助创业团队快速渡过冷启动期。当创业团队壮大之后,他们也能为小米有品带来更多的受众。于是,小米有品、新消费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小米有品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产品,新消费品也加快成长,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放心的选择。
2015年小米有品众筹上线,带来新奇酷的科技产品。六年后,小米有品众筹升级,在消费领域打造爆品。六年可以变化很多,不过小米有品始终在吸引那些对美好生活有向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