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城市|从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看浙江是如何崛起
编者按:
高速发展的中国塑造了一个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了不起的中国城市”系列,希望盘点那些紧跟发展脉搏的中国城市,记录最生动的时代印记和人间梦想,探索城市新征程之路。
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洋洋洒洒9000余字,列明20项举措,势将浙江打造成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试验田。
为什么选择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或许窥探浙江的发展史,能见一斑。
势将沧海变桑田
浙江并非一直是富裕的,甚至存在先天“缺陷”。
从地形上看,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4.63%。在浙江,一直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丘陵山地难开垦,沿海地区又因为盐土和脱盐土的分布,难以用于耕田劳作。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浙江和江苏,因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相近,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但因为“硬”件的不同,江苏86%以上地区都是平原,2020年江苏省GDP已突破10万亿,人口规模达8474万人;浙江则是6.4万亿元、6456万人口。
地少、人少,但挡不住浙江人围垦造田、逆天改命的信念。
一部分浙江人,选择走出去,无论是举世闻名的“宁波帮”,还是精明能干的温州商人,广阔的世界舞台总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浙江著名的侨乡丽水青田,目前有33万青田人遍布全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而这个不大的小城镇却拥有不输大城市的欧式建筑与数目惊人的精品咖啡馆。
走出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呆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浙江靠海的优势。从区位上看,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与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多个省市相连,且拥有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多条水系与6486.24公里长的海岸线。
特别是海岸线,长度占到我国的20.3%,位居全国首位;同时,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合适建设万吨级以上甚至10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仅一座宁波舟山港,就开通了236条国际线路,联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货物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更别提在“一带一路”政策下,还有一条由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横贯欧亚。
有人出去,自然有人选择留下,踏实干。
1960年,浙江人均GPD181元,位列全国31个省份第22位;与此相对的,宁夏、西藏等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已超200元,分列全国11,12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下,浙江经济发展书写下多个“全国第一”:发放个体工商执照、建设新型农民城、建设城镇专业市场……这一时期,浙江市场大省初步形成,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1089.3亿元,位次也从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7位。
1992年起,浙江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义乌的小商品、慈溪的小家电、永康的五金、绍兴的轻纺、浦江的水晶……县域经济发达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十年以后,浙江GDP增长了近8倍,从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4位。
浙江有现在的成绩,既有时代的机遇,也离不开浙江人,一代代艰苦奋斗。
共同富裕,浙江来了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国内富裕的省份很多,如果单纯按GDP来算,浙江不过是全国老四。但相比较其他省份,浙江的“致富经”是刻在DNA里的,且地域经济差异小,合适开展共同富裕。
论南北,北边的杭州,中间的金华,南边的温州,以一城辐射四周形成多极发展。论海陆,宁波、舟山、温州一带,靠海吃海,发展出航运、外贸、渔业等多端业务;而丽水、衢州虽身居内陆,又有高山大河天堑,但这样的地理环境也从另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丽水的天都峰、云和梯田,衢州的江郎山、廿八都,每年吸引游客上千万名。
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699元和31930元,分别连续第20年和第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96,其中嘉兴的比值最小为1.61,均远低于2.56的全国平均数值。
这主要得益于浙江在城乡建设上的早期探索。2001年起,浙江相继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浙江开始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对《意见》作解读时也表示,浙江创造了“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经验,以及“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各地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浙江被选中的原因之一。
而且在脱贫攻坚上,浙江的一字头更是数不过来: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十年以后,再接再厉,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2015年,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
更重要的是,浙江的现有结构,相当于一个微缩版的中国,利于经验的推广复制。浙江城市、农村人口各占到一半;第一梯队城市杭州,中等规模城市温州、绍兴、嘉兴、台州,以及县级的义乌、诸暨、龙港,镇级的横店、店口、乌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层级结构。
这些先决条件,促使浙江率先走上“共同富裕”这条道路。
2025年,共同富裕的时间线
据浙江省提出的目标来看,到202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
如果只是被平均了,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基于此,浙江还提出了更细化的准则,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解决短板问题。
相较于城乡差距,浙江目前的最大短板是“区域差距较大”,如衢州和丽水等山区城市的居民与杭州、宁波等城市居民的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浙江工作的外地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工资报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据了解,浙江此前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探索,主要有山海联动、省域统筹等思路。即将发达地区(沿海)的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注入相对欠发达地区(内陆),抓住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近日,浙江省多部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等维度,促进占全省面积45%的山区26县发展,举措包括降低26县省重大产业项目准入门槛、支持26县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审慎稳妥推进26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
浙江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已经跃然纸上,到底是按计划推进,还是会提前完成目标?这令人期待!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