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下一个10年,我们需要哪些认知?

笔记侠·2021年04月19日 11:35
这是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大的机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浮灯,36氪经授权发布。

内容来源  | 本文为中信出版社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 读书笔记 

著|比尔·盖茨 ,|陈召强,  | 浮灯, 责任编辑  | 初一 

一、面对下一个10年,我们需要什么认知?

2019年,比尔·盖茨在其位于西雅图的高中母校面对学生、家长和校友进行了演讲。 

他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的学生要想在2030年和2040年的世界有所成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些纬度: 

第一,在环境变量里寻找机会。

也就是说,你能不能看到从当下,一直到2030或2040年的社会进程中,存在哪些趋势。 

并且,在这些趋势中,找到自己能够参与进去,甚至能够推动进程的节点。 

第二,回到本质去思考。

历史发展的进程,本质上都是关于人本身。 

人的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影响的人越多,价值越大。 

第三,思维要不断进化。

行动是思维的外化。 

产品可以赢一代两代,如果没有思考优势,还是会从不断的迭代中败下阵来。 

最典型的是微信,从最初杀出重围,到连续10年的不断更新,其中不乏阿里、网易等多路高手的挑战,但微信理都没理,对手就自己消失了。

真正使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产品,还是产品经理张小龙的认知。

当然,回到比尔·盖茨的问题——在20年后,或者30年后,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关键技能或者认知?

二、什么问题最刻不容缓?

这个问题其实见仁见智。

去年采访吴军,我问了一个很常规的问题:您怎么看待摩尔定律将走到极限这件事?

吴军回答:与其关心摩尔定律走向极限,不如关注气候变化。

论起刻不容缓的程度,气候变化可能更甚于摩尔定律。

概括来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富裕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要负最主要的责任。极端贫困人口所负的责任最小,但受到的冲击最大。

比尔·盖茨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强调:

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世界上的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做什么导致气候变化的事情,但承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最大。

但气候变化长期以来是个边缘话题,原因有几个。

第一,气候问题过于宏大。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问题,一个平均数会掩盖很多重要变化。

比如我们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摄氏度。

大家可能不觉得多么严重。毕竟北京每天温差都在10度以上。

但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摄氏度,意味着局部地区升温更多,极端气候会加剧。

旱灾和洪灾会越来越频繁,农作物绝收情况会增加。在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数千万亩农田将处于严重干旱状态。害虫将会泛滥成灾。

所以,气候变化是个太过宏观的问题,平均数很难说明问题。

第二,关于气候变化,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森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但很多国家在砍树方面不遗余力。 

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比尔·盖茨列出数据: 

自1990年以来,巴西热带雨林面积减少10%,主要原因是清理场地,建立牧场。 

自1990年以来,尼日利亚森林至少减少60%,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炭出口国。 

在非洲,毁林是为了种植农作物,也是为了获取燃料。 

在印尼,砍树是为了种棕榈。 

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人们砍伐森林并不是因为人们是邪恶的,而是只有当伐木的动机比保留树木的动机更强烈时,人们才会去 砍树。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的解决方案。 

第三,需要很多技术创新。

我们一直以为电力是排放大户,但是电力生产和储存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在总排放量中占比27%。 

交通运输,排放占比16%。 

农业和畜牧业反而占了19%。 

最多的是生产和制造领域 (水泥、钢、塑料) ,排放占比31%。 

取暖和制冷 (供暖体系,冷却系统,制冷系统) ,占比7%。 

就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一个肯尼亚人仅相当于一个美国人的1/56。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做的事情会导致更多温室气体排放。 

比尔·盖茨认为: 

我们不能因为富裕国家过去、现在一直排放过多,就要求贫困群体减少用电或者制冷。

试图阻断处于经济阶梯底层的人的上升通道,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是问题的主要制造者,我们也能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 

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引领全球经济。

无论谁,能够率先证明一些突破性技术,以一种可负担的价格推广到全球,他会在新兴经济体中找到很多有需求的客户。 

三、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政治学者刘瑜认为:“在气候问题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否在提前享受,只是推迟了付出代价的时间而已。” 

当人们不要自律而只渴望自由的时候,被科技工具加持的自由,会把各种人性缺点放出闸门,吞噬一切。

这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启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气候变化”这个概念才首次被引入国家层面的讨论。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是,扩大化石燃料的使用。 

化石燃料的价格,并没有反映出它们所造成的环境损害,这使它们看起来经济实惠。 

任何危机,都需要有经济效益的解决措施。 

比如,美国电力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气,因为新的钻探技术大大降低了天然气的开发成本。 

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在电力、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市场正等待人们去发明低成本、低排放的水泥或钢,或者净零排放的液体燃料。

机遇如此巨大,值得我们去努力,并走到社会前列。 

总会有人发明这些技术,无非是有谁率先发明,以及什么时候发明。 

1.未来10年,在清洁能源和气候相关的研发投入,将大幅增加。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对研发活动进行直接公共投资。 

比尔·盖茨认为,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 

整体来看,各国政府每年在清洁能源上的研发投入约为220亿美元。在研发预算上,还需要再增加4倍。 

同时,在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现场,自10个国家的超过25个投资者组成的“突破能源联盟”宣布成立,承诺将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新研究开发计划。 

比尔·盖茨说,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可能需要花费几十年,还要承担高风险。他和朋友们愿意为此站出来,拿出了数十亿美元投资最有潜力的创新技术。 

在此期间,政府将和产业通力合作,为创新项目招揽专业人才,共同克服障碍,缩短创新周期。 

2.具体措施

第一,交通领域,逐步淘汰燃油车。

最先看交通,是因为现在各国都出台了未来几十年淘汰燃油车 (主要是乘用车) 的目标。 

其实,在交通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减少交通活动。 

比如,少开车,减少飞行次数,减少海运。 

还可以鼓励更多的出行替代方式,包括步行、骑行和拼车。 

有些城市正通过“智慧城市计划”,推行低碳出行。 

从燃油车转向电动车,成为出行行业的大趋势。 

第二,电力领域,对脱碳至关重要。

随着汽车动力电气化,还有其他碳密集型流程的电气化改造,到2050年,世界电力供应可能需要增加一倍到两倍。 

所以我们对清洁能源需求更加迫切。 

太阳能,风能的成本都在降低,还远远不够。 

在探索中的还包括核电厂、离岸风电,地热等发电方式,以及研发可以为一座城市储存足够电能的经济适用型电池,也就是电网级电池。 

甚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也就是改变日常生活的用电方式。 

比如,某天你回家就给电动车插上充电线,但要到凌晨4点才会自动充电。 

无论如何,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电网开发计划,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尔·盖茨认为:如果有精灵给我一个许愿的机会,让我针对影响气候变化的某种活动选一项突破性技术,那么我会选择电力领域。对实体经济的其他部分来说,电力在脱碳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造肉将改造畜牧业。

很难想象,全球因为肉牛和奶牛的养殖规模,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0亿吨,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4%。 

这也让植物基人造肉走进人们视野,也就是以各种方式加工的、以仿肉类味道为目的的植物产品。 

市面上所有的替代品都更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牛肉糜替代品的价格是真正牛肉糜的86%。 

当然,现在人造肉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价格,而是味道。 

真正让人造肉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还需要下一个10年。 

3.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

还有很多亟待突破的技术领域,我们附在文末,不一一列举。 

最近,大家也在热烈讨论“碳中和”这件事。 

碳中和是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一场能源革命。但它的真实价值远不止于此。 

今天,中国的煤消耗在国内能源消耗中占比60%以上,如果能把煤消耗的占比降到6%左右,背后是技术革命,根本上,是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范式的改变。 

清华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我们会由此告别传统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石化燃料为主的工业发展路径,开始走一个绿色为主的发展轨道,这是前所未有的。

欧洲走向碳中和的时候,人均GDP很高,服务业占比很高,增长速度不高,2%左右。所以在低增长、高服务业的情况下,它的碳排放峰值已过,开始往下走。它的转变空间比较大。 

我们面临的是,一方面要增长,增长就要消耗能源,一方面要减少排放,只有40年时间去转化发展模式,而且转换的规模很大。

这是一个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会根本上重塑整个制造业,也会在改变我们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产生。” 

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技术路径是不明确的。 

大概来看,陆上风电、太阳能和电动车目前都处在规模化的阶段。 

在生产、制造、种植和养殖等领域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 

其实,只有在技术成本已经降到足够低,供应链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消费者已经表现出购买意愿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个阶段。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四、总结

比尔·盖茨的新书《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完成于2020年11月。 

面对新冠肆虐的2020年,他担心:“在下一个10年或20年,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破坏,相当于每10年爆发一次与新冠肺炎规模相当的流行病。” 

其实在这个背景中,比尔·盖茨一直被美国阴谋论者当作“绝命毒师”来攻击。 

听说比尔·盖茨出新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知道比尔·盖茨在关心什么,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闪光点。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彬彬在给《经济观察报》写的书评中,总结了盖茨的几大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懂方法,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关注全球健康、教育到气候变化,比尔·盖茨不断进入新的议题,并成为专家。 

在进入气候问题时,他通过阅读发现:数字太大了,大到令人难以想象。他就去访谈。 

在阅读和请教中,建起思维框架,梳理想法,进而形成洞见和预判。 

第二,有勇气,能够直面困难。

比尔·盖茨在书里清楚地写道:在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选举周期很不给力。 

奥巴马上台签署《巴黎协定》,特朗普上台否定气候变化,退出《巴黎协定》,拜登上台又支持重新加入。 

能源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选举周期带来的政府态度的摇摆,无疑又成为能源创新的一大挑战。 

第三,勿绝望,保持执着乐观。

我们周围已经有人在思考,在行动,在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只要加入他们,把自己当作解决方案的一份子就可以了。 

人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旦形成集体观念转型,就可以推动奇迹发生。

“碳中和”目标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引起政府、企业和每个个体对气候危机的重视。 

目前已有126个国家承诺了“碳中和”目标,截至2020年10月12日,已有18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文件。 

正如丘吉尔所说,面对共同的敌人,“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 

+1
6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230万-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

下一篇

105家VC/PE背景企业实现上市,港股市场IPO众星齐聚

2021-04-1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