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浪潮开启,创始人需要掌握的几件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棉资本”(ID:mumiancapital),作者:Pre-IPO工作组,36氪经授权发布。
回望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和新经济发展的激荡年代,中国新经济领域的优秀公司几乎都首选美股或港股进行IPO,但自2019年以来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和创业板注册制的落地,A股IPO发行全面进入常态化。资本市场的改革不仅有利于目标公司完成上市融资的目标,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意味着更加便捷的退出路径。
身处一级市场的我们也明显观察到,不少有代表性的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机构,例如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以及部分国家队基金,也已开始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更有利于PE机构把握行业的长期战略投资机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人的界限逐渐模糊化,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专注于一二级市场的中间地带 —— Pre-IPO股权投资。
可以说Pre-IPO融资不仅是机构在资本市场加快改革背景下抓住目标公司的重要机会,也是目标公司提升整体估值水平、确保满足科创板公司上市的市值要求的重要方式。
01
为什么企业需要在
正式公开发行上市前做Pre-IPO融资?
对于有上市计划的企业来说,做Pre-IPO融资是为了:企业从一级市场的创业故事模式,转换到能被二级市场接受的叙事逻辑;引入长期和企业一起走下去的重要投资人伙伴,支持企业长期发展;了解二级市场对于公司的看法和估值水平,以在发行时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估值预期;做好资金、合规、股权激励等多方面准备等。
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级二级市场的人逻辑并不互通。比如一级市场的融资是看跑马圈地,关注销售收入。但是二级市场是关注盈利的,看收入能化为多少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实打实的落到账面上的盈利增长。有的时候两个故事的步调并不能做到一致,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差异。因此,通过Pre-IPO融资,各方可及时了解一二级市场对于公司和行业发展的预期及看法,及时梳理和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将业务经营、合规管理与资本市场更有效结合到一起,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对此,穆棉资本在2020年初专门成立了Pre-IPO工作组,帮助过往穆棉的客户和其他有Pre-IPO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Pre-IPO融资。基于长期合作的信任和极高的默契值,为企业站在投资方的角度确认业务横纵向拓展的空间性和合理性,梳理财务等方面的合规性,对接更多有资源优势的一二级市场投资人。
02
2020年IPO热度究竟
和哪些公司关系最密切?
从2019年7月科创板面世开始,A股IPO一改2018年的低迷,再次进入加速上行的阶段。科创板吸引了以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最近一年融资规模远超主板和创业板,2019年全年IPO数量比2018年大幅上升,增量绝大部分来自于科创板。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实行后,新股扩容速度进一步加快,吸引了大量企业排队申报。
2019年IPO平均过会率在87.14%,为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非科创板企业IPO年过会率84.66%也是3年中最高的。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新股上会节奏放缓,自4月起开始逐渐恢复。审核过会率维持高位,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企业注册通过率高达100%。
另一方面,科创板的推行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平均上市速度。
如图从发行价格、区间涨幅来看,可以看出对于在不同板块上市的同类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远优于创业板和主板。综合上市发行的价格倍数、过会率、上市一年后(Pre-IPO轮投资人锁定期)的股价表现来看,再加上发行周期的优势,科创板无疑最有吸引力。如符合条件,申报科创板是企业和企业投资人的优先选择。
对于硬科技和医疗医药行业的企业,例如国家鼓励和推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泛科技领域企业,申报科创板几乎是其不二选择,基本上都能满足5标准之一或全部3标准。对于产业互联网和教育企业,只要符合科创企业评定标准,也可优先考虑科创板。相比而言,今年推行了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从上市条件来看,很多都比照上交所科创板,但从行业方向上,推行的是负面清单制度,看重的是新旧产业融合。
另外,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也为规模较大的红筹架构的公司A股上市提供了完整的制度框架。对于满足市值和相关要求的红筹企业,无论是否已完成境外上市,均可直接申请A股上市而无需调整现有的红筹架构。
03
有哪些财务规范问题要尽早重视?
在企业IPO进程中,除了要满足之前提到的每个板块的上市要求之外,财务报表的质量也会对上市节奏产生重大的影响。除财务报表真实性以及常见的合规性问题外,以下财务问题需要公司在启动IPO进程前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规范会计处理。
据我们观察,企业在早期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一级市场融资顺利甚至红火的企业,往往更加容易在一级市场的衡量规则中陷入感觉良好的误区,实际却可能存在各种财务处理不规范的情况。在启动IPO进程前应与中介机构尽早沟通,预留充足的时间,梳理并解决重大财务问题。
对于Pre-IPO轮项目的运营规范性的考量也是重要工作。例如,从事SaaS、企业软件服务的公司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企业和机构(公安和政府要求除外)泄露用户数据的商业模式,K12培训机构如存在聘用公立学校任职教师的情况,都将成为IPO的实质性障碍。
通过分析这波机会,大家可能会联想到2018年港美股的Pre-IPO浪潮。今年开始则是以A股作为主要的阵地。考虑到目前A股IPO发行定价中的“四数孰低”和高价剔除等制度安排,企业在A股IPO上市后总体表现优异,新股发行的财富效应预期较高,相对而言,港美股IPO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较为成熟,企业上市后的表现受资金面、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这次A股IPO浪潮中受益者将会更多,程度更深。
本文由穆棉资本Pre-IPO工作组整理完成
欢迎垂询
原创声明:
本文章为穆棉资本原创
仅供业内人士及合作伙伴参考
需经过授权并注明来源才可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