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区房”,香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贝壳找房订阅号”(ID:beikejuzhu),作者:福到君,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年两会上,公共医疗储备、基层医疗建设、医疗信息化等医疗相关议案建议和提案成为关注焦点。
贝壳研究院梳理数据发现,无论是各省份之间的比较,还是重点城市间的差异,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从地区角度看,全国约39.5%的医院、45%的三甲医院、45.7%的执业(助理)医师、40.3%的医院床位数都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如果以常住人口每千人口医生数和每千人口床位数这两个相对稳定的指标看,人均拥有床位最高的省份却不全在东部,前四名分别是辽宁、新疆、四川和重庆,都在7张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数6.03张(2018年);北京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最多,达到了4.63名,而全国均值只有2.59名。
但是从医疗资源总数上看,全国最多的地区还是山东、广东两个人口过亿的东部大省。
令人讶异的是,从城市维度看,虽然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医疗资源总量排名靠前,但当地的医疗资源比数据表现的更为紧张一些。而郑州、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反而人均拥有量相对靠前。
疫情期间广受关注的武汉市,在“每百万人三甲医院”的指标在样本城市中的排名靠前,达到4.15,远高于北京市的2.69。
大城市、核心城区成了“全国看病中心”、“全城看病中心”,而在这些地方居住的人们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丰富。
那么,问题来了,“医区房”是不是像“学区房”一样受市场青睐呢?
贝壳研究院选取了北京、上海两个一线城市和成都、郑州两个新一线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多维度的数据研究。
数据结果显示,相比物业费、学区房等因素,三甲医院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小。
以北京为例,在考虑数据的可靠性与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对医院因素的干扰,避免医院之间距离过近产生叠加影响,贝壳研究院选取了医院之间的欧式距离超过3公里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0所三甲医院,以医院为中心点,收集其方圆3公里范围内2019年的交易数据。
结果,在7个影响因素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位置,为61.13%,而医院距离的影响程度最小,仅占比0.44%。
不过,虽然在3公里内,整体看,医院对房价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对距离每隔1000米进行离散化处理,三甲医院对房价的影响模式有所不同——
在0-1000米范围内,单价随距离增加而升高。由于目前北京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每天接待病人数量庞大,周边人口流动性强,交通拥堵并且有可能受到病菌影响,导致对小区成交均价存在负面影响。
在1000-2000米范围内,单价随距离增加而降低。主要原因之一是,中老年或与父母子女同住的家庭更愿意选择医院附近小区,以便需要时就医。同时考虑到距离过近的不利因素,及交通的便利性,导致在该范围内,对房价存在正面影响。
在2000-3000米范围内,单价随距离增加而再次升高。整体来看,医院对房价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在2000米之外,我们认为已经超出了医院对房价的影响范围。房价更可能是受到交通、商超、教育因素及小区品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之,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虽然是刚性的,但是我们的研究数据却表明,“医区房”却不一定拥有和“学区房”一样明显的价值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