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短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地震”
导语
在许多国家,教师岗位曾经是稳定、受尊敬、值得托付终身的职业象征。但在当下的教育系统中,这一职业正面临空前的结构性挑战。根据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5》,教师短缺问题已不再是少数国家局部的困扰,而是席卷多国、波及学前至中等教育阶段的普遍难题。在报告所覆盖的19个国家和地区中,完全合格教师的平均离职率高达6.5%,个别国家甚至突破10%。与此同时,非合格教师比例持续攀升,教学岗位在学年开始时仍处于空缺状态的现象也在加剧。更值得警惕的是,流失的教师中相当比例为教龄不足五年的年轻教师,教育系统的“根基”正在悄然松动。
01 教师短缺的全球画像:不仅是“数量”问题,更是“结构”问题
教师短缺正在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缺老师”,而是“缺得不对”。OECD的数据显示,从学前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教师离职率普遍偏高,许多国家出现新聘教师迅速流失、非合格教师比例升高、以及教学岗位空缺难以填补的多重问题。
在离职率方面,丹麦、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的教师离职率超过10%,远高于平均值。其中,主动辞职占比高达51%,显示职业吸引力下降是主要诱因之一。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奥地利、以色列、波兰、斯洛伐克等国,30%以上的辞职者为教龄不满五年的新入职教师,反映出教师职业早期缺乏有效的支持和保留机制。
在教师资格方面,部分国家非合格教师的占比已经超出警戒线。瑞典的小学阶段非完全合格教师比例为16.3%,中学阶段更是高达21.6%。这种“填补空岗但无法匹配资格”的现象在爱沙尼亚也尤为明显,该国小学与中学的非合格教师比例自2014/15学年起大幅上升至2022/23年的19.1%,几乎翻倍。
同时,空岗问题日益严重。报告指出,在14个国家中,开学时尚未被完全合格教师填补的岗位比例一般低于3%,但在瑞典,这一数字高达6 704个,远高于多数国家。这些问题集中出现在偏远地区、特需教育岗位及技术类课程,进而引发教育机会不均、教学质量参差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教师短缺已经不再是资源“总量”问题,而是以“结构性错配”的形式,系统性地侵蚀教育系统的稳定与公平。
02 结构性塌方:当教师队伍的“根”开始松动
教师队伍短缺的本质,不是人员减少,而是体系失衡。从全球经验看,职业吸引力下降、资格体系僵化、教师支持机制缺失等问题交织,正在导致一场潜在的结构性危机。
首先是职业吸引力的下降。在许多国家,教师面临的薪酬待遇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职业晋升路径缺乏弹性,社会地位边际化,导致“教书不如转行”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现实选择。在OECD调查中,高离职率的国家普遍伴随着对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的反馈。以色列数据显示,教师主动辞职比例居高不下,超过34%的辞职者为职业初期教师。
其次,教师资格体系未能有效回应现实需求。在多数国家,教师培养路径与教育系统需求脱节,既有“教师资格供给不足”,也有“已取得资格却无法对口任教”的矛盾。尤其在专业课程、技术类教育、乡村教育等领域,匹配度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教师职业支持机制严重不足。以爱沙尼亚为例,教师职业初期支持缺乏系统化安排,职业疲惫和无力感使得不少年轻教师在入职五年内选择离开。在法国、波兰等国家,虽然也存在挑战,但通过职业导师制、教学同伴制度、晋升保障体系等措施,成功稳住了教师队伍稳定性。法国的整体离职率仅为2.6%,成为OECD国家中的“正面样本”。
更为严峻的是,教师短缺正在放大教育领域的原有不公平问题。无论是乡村教师短缺、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平衡,还是特殊教育缺乏专业人才,均导致资源配置向中高收入、城市、普通教育倾斜,加剧弱势群体受教育质量下降。
教师短缺并非均匀发生,而是以“塌方”形式呈现在最脆弱的区域和群体上,从而触发一系列系统性裂缝。
03 中国的现实图景:总量充足≠无忧结构
相较于OECD部分国家,中国在教师总量、队伍稳定性等方面表现较为稳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近年来,中国在县域教师流动性、职业教育师资、青年教师稳定性等方面同样出现“结构性紧张”。
首先,县域和乡村教师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国家不断推动“特岗教师”“县管校聘”“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等措施,但仍面临“老龄化教师难以接续、年轻教师不愿扎根”的现实难题。部分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5岁,专业课程开设困难,学科教师严重缺位。
其次,职业教育面临“双师型”教师缺口。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进,职业学校亟需兼具理论和实操能力的教师,但现实中既懂产业又能教学的人才稀缺,教学内容难以跟上产业发展速度,导致职教“升级难落地”。
再者,新入职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也值得警惕。在编制、职称评定、职场支持等方面,部分地区和学校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青年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与成长通道。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年轻教师“进校三年、转行三年”的现象。
数字化工具和AI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教师工作,但其不能替代真正的人才体系建设。教师是一项根本性的人力资源投资,不是短期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补位”。
中国不缺教师“数量”,但更需要应对“结构匹配”的挑战。如果不加以系统性干预,类似OECD国家的问题也可能在未来几年浮现出来。
04 全球经验的三点启示:重新构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与韧性
教师短缺的结构性问题,并非无解。从OECD报告中多个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有三类策略值得中国参考:
构建职业吸引力体系,而非仅靠编制吸引力
法国的低离职率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系统保障。终身编制、稳定薪酬、职业晋升路径清晰,使得“当老师”依然是优质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在中国,一线城市之外也需要建立起教师职业“安全感”与“成就感”的多元路径。
强化职业初期支持,提升青年教师留任率
以色列、爱沙尼亚等国的“教师五年离职潮”提醒我们,教师职业初期是流失风险最高期。提供导师制度、教学观摩支持、教学心理辅导和合理课时安排,是留住新教师的关键。中国“新教师入职三年培训”政策基础良好,但亟待落实与升级。
优化教师资源分配机制,突破“区域结构错配”困局
丹麦、瑞典等国的经验教训表明,不能将非合格教师作为补位主力,而应通过跨区域教师流动、线上教学资源下沉、定向师范生培养等机制,缓解结构性供需失衡。中国的“银龄讲学”“支教轮岗”等机制值得制度化强化。
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韧性,来源于教育系统对“人”的投资,而非仅仅是“岗位数量”的填补。
结语
在AI、教育数字化、教育国际化被频繁提起的时代,教师队伍似乎一度成为被“技术替代”的隐形角色。但OECD这份横跨近20个国家的系统调查,再次提醒我们:教育的根基从未脱离“人”。当讲台上站着的是不合格、不稳定、疲惫的教师时,再完美的教学系统也难以承载起育人的职责。
中国教育的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应同步启动对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政策议题,更是关乎下一代成长质量的核心命题。
教师队伍的问题,不是教改的配角,而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道坎。谁来教,教多久,怎么教,能不能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教育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耳东,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