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先驱要凉了?CES明星Rabbit被爆欠薪,只因步子迈得太大?

雷科技·2025年11月25日 12:30
AI硬件不应该将“取代手机”作为目标。

如果要评选一款把“AI硬件”推上舆论高峰的产品,Rabbit r1肯定榜上有名。

早在其于2024年CES发布时,雷科技CES2024报道团就在拉斯维加斯现场体验过这款产品,这块小小的橙色“小砖头”,靠着Teenage Engineering(北欧著名创意公司)打造的复古外观、大模型加持的“自然语言操作系统”rabbitOS,以及“取代App、用一句话操控一切服务”的宣传口号成为当时的明星产品。

不过,就是这么一家曾经高调无比,一度被视作业界先驱的公司,却在日前被传出欠薪几个月、部分员工与外包团队罢工等消息。说实话,如果不是刷到这个新闻,小雷都快忘记Rabbit了,与去年的火遍全球相比,今天的Rabbit确实有点“默默无闻”了。

图源:tomsguide

虽然被传出资金吃紧、员工停薪等消息,但是从Rabbit的官网来看目前公司还是在正常运营的,甚至还在打折出售Rabbit r1。现在只需要159美元即可下单并依然支持30天无理由退货, 只能说这项目至少没有像Humane AI Pin那样整个打包出售。

Rabbit的CEO Jesse Lyu在采访时也承认公司遭遇严重财务压力,并将原因归咎于进军印度市场受阻。说实话,此前小雷就不看好Rabbit在印度市场的前景,毕竟·对于一个平均月薪仅250美元的国家,能够拿199美元买个“AI设备”的人估计不会太多。

Rabbit如今的情况,让不少人都对AI硬件的未来有了悲观的看法。但是在小雷看来,现在就下判断还太早了,AI大模型的兴起也就最近两年的事情,AI硬件也还处在早期阶段,一个Rabbit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

Rabbit跌倒,只因步子迈得太大了?

2024年的AI大模型市场,热度远比现在要疯狂,那时候仅仅一个概念就可以拉来无数的投资和关注,而能够拿出实物并发售的Rabbit,更是AI赛道的焦点,以至于不少人直接将Rabbit称为“下一个苹果”,也有人认为这会是另一个“iPhone时刻”。

图源:Rabbit

身负众望的Rabbit其实在初期确实给出了不错的成绩,在2024年8月就宣称首代产品销量突破10万,也是当时销量最高的AI硬件(毕竟同时期也没什么竞争对手),甚至是极少数真正批量交付产品的厂商。

Rabbit r1的火爆,源于他们那近乎无所不能的产品演示,让人们有了极大的期待,但同时也是他们失败的根源。在早期的热度退去后,人们很快发现Rabbit r1的实际使用体验与宣传有“亿”点出入,续航等问题都是其次的,更关键的是很多发布会上演示的功能压根就没有上线。

不过,若是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产品没做好”,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打算在一个尚未成熟的赛道里,强行打造一个“手机替代品”,用俗话来说就是:“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Rabbit想要得太多,却忽略了自己的硬件设计能力与AI大模型的实力其实无法满足如此高规格的要求。比如最初想通过Large Action Mode来完成复杂任务,订机票、订外卖等都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安排妥当,实际体验却往往需要与AI来回拉扯确认,花几分钟才能搞定一个用手机二三十秒就能解决的任务。

说白了,Rabbit很多时候只能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而非更高的效率,很多任务直接掏出手机按几下其实体验更佳,而且现在很多手机都加入了AI功能,这也让Rabbit显得有些多余。

而且,从产品设计上来说Rabbit r1也有不少问题,屏幕太小无法承担复杂信息浏览,基本只能提供简单反馈,摄像头作为最大的亮点,却缺少真正杀手级的“AI视觉”场景,大多数时候只是辅助扫码、拍照。

图源:Rabbit

然后屏幕、摄像头等硬件的存在又让Rabbit r1的成本偏高,无法用低价来快速铺开,同时也陷入“什么功能都沾一点,但是都不出彩”的尴尬境地,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显著的卖点,让用户“非他不可”。

另一方面,Rabbit r1使用的商业AI模型也让它的持续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其并没有针对进阶AI功能设置订阅会员,算是比较良心的,但是良心不能当饭吃,若不是最近一年AI大模型的Token价格暴跌,Rabbit估计早就资金链断裂了。

另外,Rabbit一开始想要构建的“Appless”生态,都已经不能说是“步子迈太大”,而是妄想一步登天了,Appless简单来说就是“无应用生态”,用户只能看到执行结果,而不用考虑是怎么执行的。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体验显然不佳,以至于Rabbit后来又掏出个Creations,允许用户训练属于自己的自动化脚本,比如哪一步调用什么app进行怎样的操作等,说白了还是离不开现有的app生态,也很难离开。

在小雷看来,Rabbit r1的失败有不少原因就是太在意“Appless”的设计,如果在发布初期就同步上线Creations,那么用户的口碑可能还不会崩坏得那么快。显然,Rabbit高估了AI的能力,同时也低估了用户对现有生态的依赖。

可以说,Rabbit的失败并不在于“AI硬件这条路错了”,而是它想要的东西太多,既想要创新交互、又要重构硬件行业,还打算重塑软件生态,这几件事本身每一件都足以压垮一家创业公司,更别说同时上阵。

做AI硬件,中国厂商有自己的想法

Rabbit这类通用型AI设备遇冷之后,AI硬件是不是就没戏了?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当年诺基亚的塞班智能机跌倒,也不妨碍后续iPhone的横空出世。真正需要思考的,是AI硬件应该怎么切入现有的智能生态?继续去做“下一代手机”,还是先把某一类人、某一个场景的体验拉到“有AI和没AI完全两种世界”的高度?

其实国内有些厂商已经开始在探索这条路,比如著名的办公软件钉钉,他们的首款AI硬件并非“取代手机”的AI终端,而是名为DingTalk A1的小设备,所有功能都是围绕会议记录与办公协同两个需求来打造的。

虽然DingTalk A1本质上就是个超薄型的录音笔,但是它做得足够“无感”,3.8mm的厚度加磁吸设计,让它的定位既可以是独立的AI硬件,也可以是手机配件。而且还能与钉钉的生态联动,比如将录音自动上传云端进行高精度转写,再生成对应项目清单并同步到企业表格、任务系统,实打实地让用户省了一半以上的操作步骤。

类似的硬件还有AI眼镜和AI耳机,这些品类都是在原有的主流硬件里加入AI功能,同时聚焦于某类用途。比如AI眼镜大多专注于拍照识物、拍照翻译、快速支付等常用功能,而AI耳机则是实时翻译、AI音效、AI降噪等,都是冲着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去的。

所以,与国外的大步快走相比,国内厂商在AI硬件上反而更保守,认为智能眼镜、耳机等形态会是前期的主流,花几年的时间普及并培养用户的AI使用习惯后,再转入更深度、多功能的AI硬件。

AI硬件不应该以“取代手机”为目标

而且国内的AI硬件有个特点,那就是并不寻求“替代手机”,反而是“贴着手机做文章”,作为目前最常见的智能设备,忽视智能手机的存在非要另起炉灶就是“舍本逐末”,合理借助手机的应用生态和端侧算力,其实更能提升AI硬件的体验。

说白了,Rabbit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和手机“正面硬刚”,试图用一台功能有限、体验不稳定的设备去挑战一个已经高度成熟的生态,自然也就只有撞得头破血流了。不过,Rabbit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宣称下一代产品已经接近完成,同时会是一款更完善的“三合一”设备,这里小雷做个预言,这玩意可能会做成耳机+指环+AI底座的形态。

AI硬件这玩意,短时间内想有大突破或者快速普及还是挺难的,现在各个国产厂商的想法也都是徐徐图之,老老实实啃使用场景,打磨产品体验。说不定过个几年等你反应过来时,身边的一切就都已经变成“AI硬件”了,届时也就不用再纠结什么硬件生态了,因为——一切皆是AI。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