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上百个AI硬件项目,我们认为这并非参数为王的时代

线性资本·2025年11月24日 14:39
硬件提供入口,软件决定想象空间。

在AI硬件投资的热潮中,大家总爱谈论技术、参数和生态。但如何看清产品的本质与长期价值?可能和这些技术、参数的关联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看了近年涌现的数百个AI硬件后,线性团队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有些“反常识”的观点:很多团队最该补的课,不是技术,而是对“人性”的洞察。行业习惯了模仿胜者的功能,却始终难以复制其产品中那种“顺着你的本能”的自然而然。

今天的分享,来自于线性资本投资团队近期对于AI消费硬件创业的观察思考。他们分享了自己对AI消费硬件领域的发展趋势观察与好产品的定义,从“人性、文化、场景”视角出发,并提出“想要买、用得顺、留得下”的判断模型,最后也展望了中国AI硬件全球化的路径方向。欢迎更多朋友与我们交流探讨。 

基于我们今年对于AI消费硬件领域的观察,我们看到在这个领域有多条发展路径,每条都有可能跑出超预期的项目,也各有挑战。

但我们的一个强烈感受是:硬件提供入口,软件决定想象空间

今天的分享,将重点围绕“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好的产品”来分享我们近期的一些思考。

开门见山,到底什么是好产品?我们总结了一个三层模型,从外到内依次是:用户场景→文化→人性。

最外层是用户场景,产品要在真实瞬间成立。过去很多中国消费硬件产品还停留在“堆功能和参数”的层面,而真正的好产品不在于功能或技术本身,而是在真实的用户场景中解决了某个问题或创造了独特体验。

举个例子,像苹果相册的“回忆”功能,会在播放时配上背景音乐,是为了帮助用户在看老照片的时候快速进入一种沉浸式的回忆情绪。而当用户按下暂停、准备说话或分享时,系统会自动降低背景音量——因为它“懂”你接下来很可能要讲话、要给朋友看。这都是在真实场景里顺着人性的设计。

这背后是设计者充分理解了用户在这个场景想要去干什么。所以我们平时在看早期项目的时候,其实核心的一个判断维度就是:创始人到底是在造功能,还是在某个真实用户场景中创造独特体验?

中间层是文化,产品要在不同用户环境中被自然接纳,这点对出海团队尤为关键。苹果FaceTime没有美颜功能,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真诚自信;而在东方文化中,美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交礼仪,人们需要先确认关系,再决定是否要露脸。同样的功能,在不同文化中有完全不同的接受方式。硬件出海不是复制,而是创造一种能被当地用户自然理解的表达。

最里层是人性,这是产品的根基。这块可以用多巴胺和催产素来举例:多巴胺让人不停地去追求新的刺激,催产素则沉淀这些关系以提供当下的安全感;一个好产品要长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好产品不能只让人上瘾,更要让人产生依恋,持续地使用。

说到底,好的产品,就是从人性出发,被文化滋养,在用户场景中兑现。这三点都是围绕着对用户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从某项技术出发,“拿着锤子找钉子”。

对于AI消费硬件,我们总结了一个标准检验飞轮:想要买、用得顺、留得下

第一,想要买。 理想情况下,用户应在30秒内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要买它”。用户不需要懂参数,而是要在第一眼就明白“它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比如Insta360 GO,这款产品在相机已经高度同质化的市场里,没有去讲画质、镜头和参数,而是重新定义了使用场景——它是一台“轻到可以贴在任何地方的生活记录器”,让用户第一次看到就能明白:这是为了把拍摄变得更轻松、更日常。我们相信那些好的产品,大多可以一句话、一个视频,就能直接让用户心动。

第二,用得顺。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决定产品是否还有第二次机会。判断一个产品“用得顺”,有一个标准:5分钟内完全上手,无需说明书、无需学习成本。开盖即连的耳机就是典型案例,无需操作,打开就能用。拓竹的3D打印机能够破圈,也是因为从设计上保证了新手小白也能开箱即用,而且做了MakerWorld社区使得不懂设计的用户能下载模型文件来打印。

而许多失败硬件的问题在于:初次体验不顺畅、流程复杂、配网困难、提示不清晰。如果用户花了30分钟仍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产品基本就失去了被再次打开的机会。越是“轻量、高频”的AI硬件,越要把“用得顺”做到极致。

第三,留得下。真正决定产品长期价值的,往往是软件能力。硬件提供了入口,而软件决定用户是否愿意每天使用,这一点在AI消费硬件上尤为显著。软件要做到让人留下,就必须满足用户某种底层需求,比如:

分享欲望: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愿意主动“晒成绩”。例如Whoop手环计算的恢复分,让用户在看到反馈后自然分享,是软件价值被用户“看见”的体现。

成就感:多邻国的连续打卡就是典型例子:通过设定目标和提供各种成就奖项,满足了用户的成就感,使用户愿意每天在固定时间自然打开,不用思考。

在定量指标上,我们会比较关注周留存、月留存、主动分享频率、主动打开次数等。这些指标共同决定产品能否真正成为“每天被使用”的AI硬件。

最后,关于中国硬件全球化,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我们未必需要去硬抄西方的“灵魂”。

欧美科技巨头输出的是一种“高端、引领式”的价值观,强调高溢价、顶级体验,而中国公司可以走出另一条路,我们称之为“普惠式科技创新”(Inclusive Tech Innovation)。

这条路的核心,不是一味追求高端,而是让更广泛的人群能以可接受的成本,享受到曾经是“奢侈品”的好技术。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我们创造的将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一种能被全球更多用户接受的新主张。

当然,走通这条路,要求会更高。它不再只是拼参数、卷成本,而是要求我们既懂技术、又懂产品,还要真正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和人性。理解目标市场是前提,但我们最终得出的答案,有可能跟硅谷公司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完全有可能走出来一条新的路径了

说到底,产品和投资一样,都是一场持续的实践。理论可以指引方向,但真正的路径,只能在市场中被一步步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收敛AI硬件正确迭代方向的唯一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线性资本”,作者:Linear Capital,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ReelForce以深度文化转译和AIGC技术,打造精品短剧出海。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