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互联网大厂,扎堆「抄底」支付牌照
此次他们「扎堆」行动背后,是支付市场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1
在「双11」这个全民狂欢节里,一批互联网大厂自己也加入了「买买买」的行列。
不久前,小红书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收购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简称「东方支付」)100%股权并完成增资。
而在此前的一个月里,同城旅行和58同城也通过关联公司收购了支付牌照。
(注:截至2025年10月31日,在人行非银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中,尚未显示小红书和58同城的最终交易结果)
互联网大厂布局支付牌照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在2016年央行停止核发新支付牌照之后,并购成为获得资质的唯一选择。
但此次他们「扎堆」行动背后,是支付市场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面临牌照续展的「生死大考」。
从时间线来看,这批支付机构的牌照将在2026年5月2日到期,按照人行的续展规定,机构要在牌照有效期前6个月递交申请,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
更重要的是,随着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原先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5年」、「到期续展」的规定也随之废止。
支付机构想要保住资质,要向人行申请换发长期有效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然而,这个长期许可证并不好拿。
《条例》不仅将注册资本最低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资本,更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机构必须通过增资来匹配业务扩张,否则将面临展业限制。
相比于海外市场,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取的费率本来就不高,竞争也更加激烈。
对于一些经营状况不佳、能力不足的中小支付机构而言,随着监管收紧,过去的许多业务又不能再做,造血能力进一步告急。
如果不能找到有实力的「接盘方」,他们就只能接受被出清的命运。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截至2025年11月,国内已累计注销107张支付牌照,较峰值缩减近40%。
小红书此次收购的「东方支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24年以来,这家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8月,他们的部分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架交易时,公告中也提到,公司牌照将于2026年5月2日到期,为了满足续展要求,注册资本需要增加到2亿元。
为此,「意向受让方需书面承诺,在完成本项目的受让成为公司股东后,要配合完成对支付牌照的续展工作,包括并不限于增资及其他相关工作。」
而小红书投入2亿,不仅获得了「东方支付」100%的股权以及后者的「储值账户运营Ⅰ类」资质(注:对应原分类下互联网支付业务,可以覆盖电商付款等线上交易的资金结算需求),也完成了增资要求。
差不多同一时间,同程艺龙也耗资3亿收购了「新生支付」,这是一家能够覆盖线上线下各类业务场景的全资质支付机构,也是跨境电商数字人民币试点单位。
在这一轮收购潮中,互联网平台也是成功「抄底」。要知道,几年前,支付牌照的价格一度被炒高到30亿。
2
支付牌照之所以会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标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大厂加速商业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2025年「双11」期间,小红书平台上的下单人数是去年的1.7倍,成交破千万的商家数量是去年的2.4倍,千万级成交买手数量也达到去年的1.9倍。
虽然成交额破千万跟天猫、京东来比还算不上什么,但是小红书平台千万级商家的平均客单价高达3000元,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首次参与的商家和买手,仅这一点就让小红书在电商战场上刷出了存在感。
B站也是如此。
根据B站披露的「战报」,今年「双11」,在B站投放带货广告的客户数同比增长109%,千元以上消费品GMV同比增长63%。
其中,B站着重提及了自己在撬动「高客单消费」与「吸引年轻客群」方面的优势——给各行业带去的平均新客率达到55%。
过去十年,这两家公司的商业化之路都不算顺利,尤其是对电商业务的探索,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上屡屡碰壁。
如今,随着内容化和社交化这两股浪潮席卷电商,两家公司过往在内容上的积累和客群结构优势终于得以凸显,电商业务也迎来了春天。
如果他们不想要错过这一次机会,就必须全方位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所有「短板」,而支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实,B站对于支付牌照的布局要比小红书更早,2021年,B站的主体运营公司——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约1.18亿元拍得持牌支付机构浙江甬易电子支付有限公司65.5%的股权。
可惜的是,这笔交易最终未能落地,这张支付牌照也在2025年花落别家。
3
拿到一张支付牌照有多重要,在前辈们的发展轨迹里早就有了答案。
参考上一轮的支付牌照捕手——拼多多和抖音,都是提前布局支付牌照,来保证后续业务发展的稳定和空间。
比如,抖音是在2020年的「618」全线出击电商业务的,也是在这一年,字节跳动收购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以此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并在2021年推出了抖音支付。
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虽然在早期从微信生态获得了巨大支持,但从2017年起,它就通过关联公司分批收购上海付费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付费通」)股权,终于在2020年成为「付费通」的第一大控股股东,并推出自有支付工具「多多钱包」,逐渐减少对微信支付的依赖。
因为,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平台一旦涉及到交易,很容易引发「二清」风险。(注:在没有支付牌照的交易平台上,顾客支付的款项一般先打到平台,再由平台结算给商户。这种二次清算模式容易形成资金池风险,是被监管部门禁止的)
并且,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如果一味依赖第三方支付工具,平台不仅要承担逐笔交易产生的手续费,也无法把支付环节沉淀的交易数据留在生态之内,相当于把驱动业务增长的重要数据资产拱手让人。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在支付环节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或者探索「支付+其他金融服务」以反哺主业,就更加难以实现——而这恰恰是近两年巨头们的发力点。
比如,在2025年巨头们竞争最激烈的本地生活新战场上,以支付为载体的「先囤后付」功能,正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
以今年「双11」竞争白热化的酒旅业务为例:用户在开通这一功能之后,就可以在授信额度内,批量囤好酒店和机票。这些订单只要不预约,就无需还款,而且随时可退,相当于不会占用任何现金流。
随着这股风潮从酒旅吹向了餐饮、娱乐等各种到店服务,「先囤后付」也将从「双11」的营销利器转变为常态化的服务手段。
对于这些「野心勃勃」的互联网大厂们而言,加码支付布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不言自明。
事实上,抖音和拼多多都在2025年完成了对支付主体的大额增资。
其中,抖音支付的注册资本从之前的1.5亿飙升至超过30亿元,而在此之前,抖音已经向第二张支付牌照发起冲击,来补齐第一张牌照不具备的线下(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
不过,支付是个慢生意,得慢慢「养」起来——从前期的渠道建设、营销获客到持续的客户激励和运营,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投入周期。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馨金融”(ID:Xinfinance),作者:洪偌馨、伊蕾,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