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不输泉州,这座闽东小城也有封神的秋天
有的城市很神奇。神奇到人人都知道她的“代表作”,却想不起她的名字。今天,我们聊宁德。
或许你也会愣一秒,然后脱口而出,宁德时代,“您的时代”。思路再回个弯,宁德?还有什么?在哪儿?
小叶去宁德旅行的时候,可以归于一个意外。福建旅行,该去的都去了,多出几天,随机开盲盒。开到了宁德,算是意外收获。
他形容这里是脱去了现代外衣的福州。更是一个浓缩版的,古早味闽南。秋天的此刻,福州人们爱宁德的村庄,橙黄一片。
宁德屏南。图via 小红书:富士三
很多年前,摄影爱好者们早把这儿挤成胜地,那个号称”狗挂只手机也能出大片儿“的霞浦;不止霞浦属于宁德,前两年凭借人间塞尔达爆红的四礵列岛,亦在宁德。
看,一座城,该红的都红了,大家还是不太能想起她——福建宁德市。
夹在福州和温州之间,隔海与台北相望。这座闽东小城没红的那部分,才是作为福州后花园真正的宝藏。
宁德屏南。图via 小红书:一星弟
山与海相携,一半金黄一边湛蓝
封神的秋天宁德都有
不是不红,是还没到时候。
每年秋天,宁德最红的可不是小岛,也不是霞浦的落日斜阳。而是这山里的,一抹橙红。要说宁德秋日赏柿天花板,那必然在屏南。一个叫四坪村的地方。
古村的轮廓,像是一个时间容器。600多年历史的夯土墙,留住了这古朴的魂。
宁德屏南。图via 小红书:富士三
当一个个像小灯笼一样柿子,高高挂在枝头。它们无序地肆意地点缀着古村的平和。阳光透过薄雾、炊烟,将这里晕染出秋日的温婉。
老屋后的一棵棵柿子树,抖落繁叶,剩下枝条和柿子,像是贴在蓝天的一幅画。一村过一村。柿柿不相同,世事有变幻。
四坪村4公里外,就是被称为福建版“有风的地方”的——龙潭村。这儿更多了一丝艺术气息。上过央视的“画家村”,让这里常有艺术家们来写生。
柿子树除了在老屋旁,还在溪水间,山坡上,大石头墩子旁。它们一定也被留在了画家的框里。
再继续走,2公里外的墘头村,藏着的是另一个“柿界”。
如果说溪水垂柿,是“流动的秋”,那么蓝天红柿,纯粹的蓝与橙红相撞,则带给人一个“燃烧的秋”。
宁德墘头村。图via 小红书:郑太阳
宁德墘头村。图via 小红书:郑太阳
要是屏南人多了起来。就去古田看看。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个利洋村。十月起风的时候,利洋村的炮弹柿便得了信号,红了。人们将其摘下,整整齐齐挂在院儿里。风来过,太阳来过。晒得半干的果子,泛着暗红的光泽。将二十七栋明清古民居,点缀得格外温暖。
每次看到这些古村,看着人们晾晒的场景,心里自然地会平静。原本皱皱巴巴的心绪,也渐渐被抚平。
宁德墘头村。图via 小红书:郑太阳
山林晕染的绛红、稻田沉淀的鎏金,并不是宁德全部的秋。在福州的时候,小叶对宁德的初步认识——是福州最美后花园。
要稳稳地撑起这个期待,光靠几棵柿子树可不行。视野拉得再开阔一点,从山林往山海扩。
这里绵长的海岸线上,拥有着号称国内最美的滩涂;这里坐拥305座岛屿,大多还是未被开发的无人岛;宁德的秋,更早一点,是从海边开始。霞浦的潮汐刚退,滩涂就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
渔民踩着“泥马”在滩涂间穿行。脚印深浅不一,像给大海的信笺盖满时光的邮戳。远处的下尾岛,亿万年海浪雕琢的礁石正敞开怀抱。
天然海蚀洞里光影流转,涨潮时海水漫过岩缝。让人分不清是洞在海上,还是海在洞中。
蓝色的海,白色的房子。圣托里尼的浪漫,也被搬到了闽东海岸。
神与人同住,半城烟火半城仙
宁德的古村,每年到秋天,尚且有不少人慕名而去。
关于宁德老城的部分,才真是鲜有人专门而来。小叶在福州,买了一张去宁德的动车,不到1小时,30多块。到宁德市区的时候,第一感受直面而来。
大大小小的寺庙,层层高耸的歇山顶,藏身在菜市场和居民楼之间。
宁德,像极了福州,又不像福州。
福州令人着迷的闽文化,它有,福州现代的气息,它却极少有。其实能理解。
东南沿海民俗传统厚重,地方信仰很浓厚。所以,神与人同住,半城烟火半城仙,不能单独形容某一个福建某一个城。至少,除了福州、泉州,宁德老城,亦是如此。
这里叫蕉城区 。 因为城廓形似芭蕉叶,故名蕉城。她比福州安静许多,似乎时代的层层高楼还没有顾得上这里。
比较赤裸地留住了神和人。少了些喧嚣,却将闽东的文化风味,直白地袒露在街道、美食、山海、村庄,和那缓缓流淌的岁月里。
老城区面积不大,随便走走,能转很多的地方。天后宫隔壁是炎帝庙、东湖市场,附近还有龙头正境长生堂。
真所谓大隐隐于市,天后宫的烟火袅袅,与海鲜市场与菜市场的热闹相融合。
在宁德八一五东路,矗立一座宫殿、一个焚香炉。龙泉宫奉祀齐天大圣,还分为齐天大圣(中),顺天大圣(左),协天大圣(右)。
内里天花藻井也很漂亮,值得仰头一看。从对面山城远眺龙泉宫,红墙绿顶、半围合墙壁与焚香炉组成大气的建筑景观,很是吸睛。
全国仅存两块“尔来了”牌匾,一在台湾台南,一在宁德城隍庙宁德城隍庙这块牌匾,无落款、无雕饰,笔锋锐利直逼人心,相传为清代到此赴任的知府所写。
当地人说这三字,比满殿神明还有用。宁德城隍,称为护国卫灵公,面南而坐,威严肃穆。
城隍庙始建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曾任宁德县主簿。其作品《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中写道:“祠故在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知县事赵君诜之始迁于此。”
为此宁德城隍庙名扬闽东大地。所以至今庙里仍有陆游的造像和游记。
和龙泉宫一样,是别处少见但宁德常见的供奉齐天大圣的庙。在南门兜老街,是闽东地区规模至大的道教文化场所。供奉齐天大圣、顺天大圣和协天大圣三大神祇。历史可追溯至宋朝,为闽东猴神崇拜的重要发源地。香火鼎盛且文化底蕴深厚,当地人来这里祈求事业、学业与姻缘。
出了大圣宫往前走会看到一个牌坊,沿着德华桥,会看到一条很小很窄的路,却是蕉城老城的中心地段。门口推车摆摊卖小吃的,顺着小路走,直通古战场流延而来的“战场溪”,即战桥头。
这里很老旧,电线过街,东西堆满巷子两侧,一眼很有传统的烟火气。都是街坊邻居的繁华,相互间都是熟人。
得名于明嘉靖年间宁德县城的南街原名鹏程境,是宁德蕉城的历史街区。有马氏绣花楼、林桂祖居、陈添故居、蔡氏家庙等。在逐渐商业化改造,整体可以感受到宁德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脉络。也能看到宁德历史变迁,仅存少数的原住户,生活气息没有那么浓烈了。除了浓郁的地方信仰,宁德还有西风东渐带来的信仰。
宁德有数十座天主教堂,历史不一,规模不同,各有特色。譬如闽东教区主教座堂、塔山吴厝里天主堂、歧头玫瑰圣母堂。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都相对集中在蕉城。所以行走起来,不太费力,但收获满满。
海鲜叫板泉州,小吃多过温州
别错过闽东最鲜小城
爱上宁德的第三个理由,必然是遍地小吃了。毕竟身处福建沿海,吃的,怎么可能会逊色。
一个蕉城区,八个下属县,个个争气。县中佼佼者,便有福鼎,全国第一个被列入美食地表的城,光小吃可有378道。还有一个霞浦,比摄影之乡更惹吃货关注的,是中国海带之乡和紫菜之乡。
所以,说宁德海鲜叫板泉州,倒也不夸张了。米其林官方称这里,为山海之间的风味原乡。烤鳗、淡菜、紫菜、海参、虾皮、古田食用菌……山味海味交汇。闽味里,又带着浙味的特色。
在宁德的几天,小叶馋了清蒸大黄鱼好久。哪怕是作为大黄鱼主要产地,要想在餐桌上见到它,还是得狠狠花票子。
只是,倒也不用纠结。即便不吃大黄鱼,宁德的小吃,已经够令人狂分泌口水了。寿宁米糕、水粉、地瓜饺、芋头粉、醉排骨……通通吃了。
小叶第一次到宁德。逢人便说起,她的好。真的是逛不完,吃不够,更想多待待。
短短几天时间,虽不能说足够了解了宁德。但这座城,的确让他太惊喜。尤其老城区,像一本泛黄了的人神生活簿。随便翻开一页。触碰到了闽地文化里,那鲜活动人的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城”,作者:HH&小叶,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