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老登”的中国保健品生意不好做了

蓝鲨消费·2025年11月14日 15:40
不暴利的保健品

“平时补充点维生素C和蛋白粉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了,就像每天要喝咖啡一样。”一位在北京CBD工作的白领表示。 

如今,保健品这个曾经被当做“送礼”的产品,正在走进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一位消费者拉开了自己的床头柜抽屉,里面整齐排列着很多瓶罐:给熬夜加班的丈夫准备的奶蓟草护肝片,自己的葡萄籽萃取物……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保健品似乎成了一种确定性的锚点——当睡眠无法保证、饮食难以均衡时,至少这些小小的药片能提供一种心理安慰:我在为自己做些什么。 

这样的消费习惯下,中国保健品行业又“行”了。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营养补充剂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亚太地区以38%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营养补充剂市场首位,从增长动能看,亚太地区以9%的增速领跑全球,中国市场增速达10%,远超全球主要地区。 

2025年,保健品行业到底怎么样呢? 

业绩分化

作为行业的“晴雨表”,保健品上市公司的财报最能反映出市场的变化。根据前不久发布的前三季度财报,A股10家保健品上市公司中,头部企业营收持续领跑,但增长后劲已现分化。 

汤臣倍健以49.15亿元的营收规模稳居板块第一,但同比下滑14.27%,主要源于其在大众保健品市场面临的竞争加剧,以及高基数下的增长瓶颈。 

东阿阿胶、西王食品分别以47.66亿元、35.07亿元位列第二、第三,传统保健滋补品表现相对强势。 

受益于头部品牌客户订单的放量,仙乐健康作为保健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龙头,受益于头部品牌客户的订单放量,营收也稳步增长。 

相较之下,康比特、交大昂立等品牌营收不足10亿元,中小品牌想要突围变得愈加困难。 

(蓝鲨消费制表) 

值得关注的是,“增收不增利”是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遭遇的困境。除了头部的汤臣倍健、东阿阿胶、西王食品、仙乐健康,其他保健品企业净利同比下滑,百合股份净利下滑幅度甚至高达96.45%。卖听花酒的青海春天虽然净利同比增长,但依然陷入亏损状态。 

东阿阿胶是保健品行业的“利润之王”。今年前三季度,东阿阿胶毛利率同比提升3.33个百分点至73.69%,堪称“女人中的茅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毛利率提升主要来自核心产品稳定放量、高毛利品类聚焦,以及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深化与产品结构优化。 

营收最高的汤臣倍健,前三季度净利润也同比增长4.45%,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净利润大涨861.91%。公告虽然并没有明确披露原因,但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主要得益于汤臣倍健的费用控制措施——前三季度,汤臣倍健销售费用同比减少了24.1%,研发费用同比减少了52.44%,主要因外包研发未达预期并收到退款,冲减了研发支出。

事实上,保健品行业正在起“变化”。 

新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保健品市场萌芽,但“打造爆品+夸大功效+重度营销”的模式盛极一时,行业发展埋下隐患。21世纪初,随着国际品牌涌入及中国品牌崭露头角,行业步入高速成长期。

汤臣倍健也抓住了这波时代红利。刚成立时,汤臣倍健走过保健酒、蜂王浆等试错的弯路,但最终以国外流行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概念正式站稳脚跟。

但与安利纽崔莱等品牌不同,汤臣倍健选择了“药店”这一渠道。与寻医问药直接挂钩,踩准了当时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保健”与“治病”并未如同今天这般泾渭分明。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汤臣倍健的小日子过得都很舒服。2010年汤臣倍健成功上市,被冠以“中国保健品第一股”的称号。从这一年到2019年十年间公司营收从3.46亿元增长至94.07亿元,净利润飙升至2010年的19倍,市场份额跃居国内第一。

不过,随着新品类的崛起和渠道的变迁,汤臣倍健的产品逐渐卖不动了。从2022年开始,汤臣倍健营收便处于波动下滑的状态,一直到今年前三季度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早在2024年初,汤臣倍健发布2023年报时,董事长梁允超便在致辞中写道,2024年的关键词是“兑现”,要把此前变革和调整的结果在经营上去检验和兑现。

这两年,汤臣倍健也在不断改变。前三季度,汤臣倍健累计推出71款新品,在基础营养素和专业功能品类均有布局。但从前三季度财报来看,“汤臣倍健”品牌仍然是主力,营收26.7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仍然在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汤臣倍健也在优化线下渠道:一边淘汰低效合作伙伴,将境内经销商数量从738家精简至597家;一边拓展社区店等小型业态,推出小包装益生菌、护肝片等小规格产品,以此适配碎片化消费场景,提升终端覆盖密度。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让汤臣倍健的业绩“改观”。

一位业内独立消费分析师表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品牌的老化,这是包括汤臣倍健在内的老大哥们的通病。”

另一方面,则是汤臣倍健高度依赖线下渠道,但线下渠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数据示,2010-2024年,保健品线上电商零售额占比已经由3.1%提升至58%,线上电商已超越传统药房、直销成为我国保健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汤臣倍健在线上的渗透率较低。

(来源:汤臣倍健官网)

相比之下,传统滋补品巨头东阿阿胶的变化更大。近年来,东阿阿胶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年轻人的产品。比如,像零食一样开袋即食的“桃花姬阿胶糕”,可以随时用牛奶、咖啡冲泡的速溶阿胶粉“小金条”,各种各样的阿胶软糖,甚至阿胶奶茶。数据显示,东阿阿胶仅仅凭借“桃花姬”这个单品,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线上电商渠道,东阿阿胶的收入增速也超过了50%。在一些直播间,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已经超过了一半的占比。

可以说,东阿阿胶通过开发年轻化的产品,占据了年轻人的渠道,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也带火了这个传统品牌。

依靠新消费品类,保健品ODM代工龙头仙乐健康也成功“翻身”。2025年第三季度,仙乐健康中国区收入和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20%以上和25%以上,新消费类客户收入占比已超过中国区收入的一半。

据悉,仙乐健康针对新消费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化、女性群体崛起的趋势,打造出兼具产品力与复购率的爆品矩阵,主流优势品类与剂型收入分别增长超过60%与50%。

中国保健品发展的路径正在发生改变。

新增长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5-2030年保健品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中表示,中国保健品消费人群逐渐呈现出“哑铃型”结构:60岁及以上人群贡献近半壁江山,其需求从基础保健转向慢病预防与康复管理;25-45岁新中产群体则以显著增量成为核心增长极,其消费动机从“治病”转向“防病”,从“补缺”升级为“优化”。 

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保健品企业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剂型创新成为突破口,从传统的片剂、胶囊向更加便捷、有趣的方向发展。摩熵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片剂、软胶囊、粉剂等经典式样仍占市场九成以上,但微泡片、爆珠、囊中囊、异形杯等新兴剂型增速显著。 

而在功效层面,保健品细分赛道呈现“新旧交织”格局。骨骼、体重、免疫仍是主力赛道,血脂、抗衰、关节等成熟赛道表现稳健,而祛湿、情绪等新型赛道则以高增长态势崛起。药食同源理念也正在回归,“调和”“平衡”等传统概念被融入新品功效。 

(AI制图) 

在此情况下,研发创新成为保健品增长的底层基础。仙乐健康在前三季度投入1.01亿元研发费用,在配方研发、新型剂型(如软糖、咀嚼片)上的持续投入,使其在ODM领域的技术领先性进一步巩固,能够快速响应品牌客户的创新需求。 

相比之下,保健品“老大哥”汤臣倍健在这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尽管汤臣倍健创始人、董事长梁允超一直强调,营销只是好产品的放大器,产品才是终极密码,但是实际上公司却是重营销、轻研发的作风。 

2024年,汤臣倍健的销售费用高达30.31亿元,销售费用率突破44.33%的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公司研发费用仅为1.49亿元,同比下降17.12%。今年前三季度,汤臣倍健销售费用减少了24.1%,但仍然高达18.41亿元,而研发费用仅有0.36亿元。 

在如今这个信息愈加透明的时代,消费者更相信具有明确目的性、功能性的保健品,因为能够从中明确获得什么,而品牌也可以从中获得高溢价。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轻研发、重营销”这条路,未来会越走越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消费”,作者:杨硕,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铠侠暴雷只是孤例吗?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