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嗡嗡震”到“啪嗒感”,线性马达是如何决定手机高级感的?

雷科技·2025年11月13日 16:15
震感是手机感官体验的最后一环。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台旗舰手机的「手感」到底由什么决定?

许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屏幕、重量、边框的圆润程度,或者是中框材质。但如果你仔细回忆,会发现另一个细节在你每天使用手机时几乎无处不在——当你打字、玩游戏,甚至开屏解锁时,手机的「震感」其实都在参与塑造这台设备的整体体验。

事实上,在外观、性能、影像都进入同质化竞争的今天,线性振动马达已经成为旗舰手机「体验区分度」的重要一环。但奇怪的是,明明都写着「线性马达」,为什么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手机,震感却完全不一样?有的清脆干净,有的用起来「嗡嗡嗡」,有的甚至像是「咯噔」一下就没了?

图片来源:Apple

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先搞清楚,所谓「线性马达」到底是什么,这也是雷科技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从「转子」到「线性」的进化

我们知道,在还没有「线性振动」的时代,手机振动来自「转子马达」——也就是在电机上装一个偏心铁块,让电机在不配平的情况下偏心转动,从而带动手机震动。

这种方案虽然简单、成本低,但因为旋转惯性大、启动慢、停顿迟钝,体验往往只有一个字——糙。它只能提供持续而模糊的震动,很难做到精准的反馈。用户在来电或通知时能感受到震动,但用它实现「点按回馈」几乎不可能。

线性马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顾名思义,「线性」指的是震动的方向与结构呈线性往复运动,而非圆周旋转。它通过驱动线圈和永磁体,让内部的震动块在极短时间内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形成更干脆、更可控的震感。这样的结构不再依赖惯性,而是以磁力为驱动,响应速度更快、震动频率更可调,能更好地适配不同的交互场景。

图片来源:Redmi

目前手机上常见的线性马达主要分为三种:Z 轴、X 轴和少数的 Y 轴。Z 轴马达震动方向与手机厚度一致,体积小、成本低,常见于中低端机型;X 轴马达的震动方向沿手机宽度延展,能提供更强的震动力和更丰富的震感层次,是旗舰机的主流选择;Y 轴方案较为罕见,通常用于结构特殊的设备。

很显然,从结构上看,X 轴线性马达的优势非常明显:它的体积更大,能容纳更长的磁通路径与线圈,使震动更有力量,同时响应时间更短、频率覆盖更广。只不过仅仅换个马达类型,并不能自动带来好的体验。真正的差距,出现在「调校」。

硬件一样体验迥异:厂商调校是灵魂

线性马达只是基础硬件,震感体验的上限取决于厂商如何调校。震感的本质是机械动作与算法驱动的结合,电流频率、震动幅度、持续时间,乃至震动曲线的衰减方式,都会直接影响触觉反馈的「质感」。换句话说,一颗马达的素质很重要,但软件和系统交互才决定它「会不会说话」。

以 Apple 为例,自 2015 年的 iPhone 6s 起,苹果就在手机上搭载了 Taptic Engine,并通过系统级算法将震感精细化管理。按下虚拟 Home 键时的「啪嗒」感、打字时轻微的指尖反馈、定时器倒数时的节奏性震动,都是 Taptic Engine 在不同频率和波形下的精准输出。

图片来源:Apple

苹果甚至在系统层面开放了触觉反馈 API,让第三方应用也能调用震感事件,并将 Taptic Engine 带到了手表、电脑等非手机产品中,营造了苹果自己的「振动生态」。

国内厂商在这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小米在 MIUI 12 建立了系统级「振感体系」,推出了「细腻反馈」「触觉音效同步」等功能,让震感贯穿输入法、相机、游戏、拨号等全局交互;vivo 则提出了「振感系统 4D」,通过算法将震动与场景事件结合,比如游戏中根据方向、攻击、碰撞实现不同强度和位置的反馈,进一步增强沉浸感。

图片来源:vivo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能把线性马达用好。一些中低端机型虽然号称配备 X 轴马达」,但受限于成本、算法和驱动芯片精度,震感往往迟滞、闷钝、无层次。比如在通知震动时频率太低、持续太长,让人感觉「整机在抖」;或者在输入法反馈时响应慢半拍,完全没有「键感」。

这种「有硬件没体验」的情况,其实比没有马达更让人失望;小雷去年长时间使用的某二线品牌手机,其振动马达就有这种情况。

归根结底,马达调校的核心在于波形控制。品牌可以通过叠加正弦波、方波信号来塑造震感的曲线,微调电流脉冲的上升与衰减时间,从而创造出「干净」「利落」或「柔和」的手感。这种差别听起来抽象,但用户拿到手中能立刻感受到。苹果和部分国产旗舰的差距,往往就出在这几个毫秒级的细节上。

牺牲空间用线性马达,厂商图啥?

但话又说回来,振感越好的线性马达,其体积通常也不会太小,尤其是旗舰机常用的 X 轴马达,长度可达 10mm 以上,占据的内部面积往往堪比一个扬声器模块。对于一台7mm厚、还要塞下摄像头模组、电池、主板的手机来说,留出这么大一块空间,代价并不小。

那为什么品牌还「牺牲」手机里寸土寸金的空间,将本可以放置电池的空间留给线性振动马达呢?在雷科技看来,厂商仍愿意「挤」出位置,原因很简单:线性马达已经不只是「功能」,而是体验价值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Apple

在手机的整体体验中,震感属于「潜意识反馈」,虽然它不直接出现在配置单上,却能在使用的每一个瞬间提升使用的高级感。就像汽车的油门响应或机械键盘的段落感,马达带来的触觉反馈构成了交互系统的「隐性语言」。

同时,震感也已经成为品牌识别的一部分。苹果的 Taptic Engine 被认为是行业标杆,小米、一加、iQOO、荣耀等品牌也在宣传中强调「细腻振感」「游戏4D反馈」等卖点。对用户而言,震感早已不再是附属功能,而是衡量手机「是否顺手」的标准。对厂商而言,一颗优秀的马达,也直接提升产品的「完成度」。

震感是手机「感官体验」的最后一环

从结构来看,自诞生以来,线性马达的硬件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品牌和消费者的重视,马达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产业升级。

以大家熟悉的瑞声科技为例,凭借在磁体、震动块、封装工艺和振动算法方面的进步,线性振动马达早已甩掉了过去「徒增功耗」的骂名。部分厂商也尝试在线性振动马达中引入多轴设计,将震动控制扩展到更复杂的方向,实现类似「3D触感」的反馈。

图片来源:Apple

从产业角度看,线性马达已经从「是否有」的差异,演变为「好不好」的竞争。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 AR 交互的畅想下,能将虚拟世界转换为现实触感的线性振动马达,还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而从用户的角度看,从最早的转子马达到如今的 X 轴线性马达,震感的进化其实也是手机体验不断进化的代表。毕竟和要长期使用才能感知到的性能、续航表现相比,每次开机、解锁时的振动,才是奠定手机体验好坏的「第一交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作者: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