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博士,创下最大融资纪录:14.4亿
我就想知道,手术机器人,最近为什么这么火。昨天,康诺思腾获得2亿美元融资(14亿元),港投公司领投。
据铅笔道DATA统计,该金额是今年国内手术机器人最大融资(已公开)。
这种火爆,还不是孤例。
今年11月,敏捷医疗融资了数亿元;9月,昂泰微精融资数亿,深度医疗获A轮融资......你别不信,统计起来,自今年以来,国内有31起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
咋滴,未来几年,机器人也要渗透进医院,给老百姓做手术了吗?今天,借着康诺思腾的融资事件,我们好好来探讨下:手术机器人赛道,到底怎么了?
- 01 -
康诺思腾2019年创立的,创始人叫欧国威,之前在麻省(MIT)机械工程学院读博,研究机械脚踝义肢等项目。
毕业后,他曾加入全球知名手术机器人公司——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操盘过单孔手术机器人、肺活检手术机器人等相关项目。
它的核心产品是:Sentire® 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
图源/康诺思腾公众号
这是个啥?一套“用操纵杆遥控机械手臂”的机器人,可用来做微创手术。
医生坐在一个控制台前,用手柄、脚踏等控制装置操作。机器人的机械臂上装着手术器械和摄像头,会在病人身体的小切口中工作。
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各种微创手术(如下表)。
它速度还挺快。公司2019年9月成立的,次年8月就完成了概念验证原型。
截至2023年11月,它的机器人就开始动临床手术了: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完成超100例多学科人体临床试验。
今年7月,它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医院,完成了3例结直肠(临床)手术;
8月,它在澳门宣布一项临床验证: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中实现自主/具身智能平台。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器人在医生的监控下,自动执行部分动作或判断。这至少说明:它到了商业化前的验证阶段。
那有人会问:这还不能商业化吗?差哪些条件?至少差2个环节:1、部分监管认证;2、规模化生产。
那么问题来了。康诺思腾的机器人,为什么会被医院或者医生需要?
首先是手术精度与视野。传统的腹腔手术,医生就像拿着两根又长又硬的筷子,在狭小的骨盆里做精细工作,而且还只能通过二维平面屏幕看手术区,手的动作受限制。
而康诺思腾这类机器人,像人的手腕一样能弯折、旋转,能在很窄的空间里自由转动;同时配合立体3D高清视野,医生能像“亲眼”看到体内结构,有空间感。
不信,你可以看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医院团队的反馈:“在这些狭小空间内能稳定地完成剥离和缝合,三台手术都顺利完成,没有一台需要改回开刀。”
其次是价格:它不仅好用,还便宜。
据《南华早报》报道,Sentire® 定位为“中价位国产替代”,整机价格预计为达芬奇的 40–60%。
这里多说一句,达芬奇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手术机器人系统,部分垄断了高端手术机器人市场。
- 02 -
通过康诺思腾这个案例,我们应该有了初步认知:手术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差异非常大,比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大家关注什么?关注类人智慧,想要它能走、能对话、能端水、能搬运,目标是替代人类的劳动。
工业机器人呢?大家对它的聪明要求没那么高,但需要快、准、稳、累不死。
而医疗机器人,它的进化目标是:是放大医生的能力、降低风险。比如在体内“剪”出1毫米的安全边界,缝合3毫米的血管,不碰到任何神经。
用一句粗糙的话来总结就是:工业机器人替代人,人形机器人模仿人,医疗机器人放大人。
不同的进化目标,导致医疗机器人的独树一帜。
比如在形态上,多数手术机器人不追求人形,而是机械臂结构,外观像多个独立“手臂”围绕手术台工作。它不像其他机器人一样,追求通用性与灵活性,而是极致精度与安全。
也正是如此,在新技术应用上,手术机器人没有那么的前沿,甚至有些技术25年前就有了(Da Vinci 系统,2000年推出)。它受到极高安全性与监督的限制。
当然,进步还是很大的。
现在的手术机器人,和25年前的产品相比,最大的进步是:之前它是一只医生的“延长手”(100%人控),而现在是一个“AI助手”,能半自主地完成部分辅助任务,如缝合。
传统手术机器人与新一代机器人对比
- 03 -
前文说了,投资机构这么关注手术机器人,是因为现在到了爆发时刻吗?它的应用阶段成熟了吗?答案是:应用早期,现在是布局的好时候。
先看传统手术机器人,比如Da Vinci系统,在中国覆盖300余家医院、装机数约380台左右。
而中国有约3.7万家医院(含公立、私立),其中,三级医院约2500家,二级医院约1万家(卫健委数据,2024年)。
这数据说明什么?即便是发展了20年的传统手术机器人,普及率都不太高——在三甲医院或大型私立医院中,手术机器人是一种选配,而非标配。
那有会问了:手术机器人都进化20年了,渗透率还这么低,是不是需求有问题?
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太贵了。一套Da Vinci系统,价格150–250万美元,年度维护、耗材成本可达数百万元。正是因为贵,所以国产新玩家才有机会。
再看新一代机器人。以康诺思腾为代表的新玩家,目前临近商业化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国产新玩家”。
它们的总安装量低,但增长快。为啥国产新玩家渗透率低?有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它们本身就起步晚。多数新产品2023年后才陆续拿到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另一个原因是此前该市场已经被传统巨头垄断。
那么未来会怎样?给大家放一组数据。资料显示,国内国产手术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 Sentire®)在县级/中型医院市场正在“从0起步”,并迅速增长。
国内县级医院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渗透率预计从 2023年的约6.5%增长至2030年约25%。
所以VC为啥敢这时候重仓?因为从过去20年,不仅能看清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还能看清发展路径,从三级医院到二/县级医院,从国内到国际市场。
康诺思腾预测,到2030年,对于国内手术机器人而言,微创手术新增机会约3423万例。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春天,现在才刚刚开始。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不说谎的,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