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医疗生态?跨国力量与本土智慧共筑高分答案
由于行业的严肃性和复杂性,长久以来,医疗健康始终被视为新兴技术应用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但现在,AI的崛起正在彻底改写这一局面。由于“天花板”足够高,医疗正在成为AI最有前景的核心赛道之一。
从AI制药、医疗影像诊断、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过去几年,“AI+医疗”的技术迭代层出不穷。国内医疗机构纷纷接入大模型,科技大厂也在积极布局AI医疗赛道,国家层面“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政策的相继出台也在推动医疗生态的智能转型。
在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的变革之中,全球领先的瑞士制药巨头罗氏,正在成为医疗生态转型的重要推动者。2025年11月,一年一度的上海进博会,除了发布40余款全产品矩阵和多元创新解决方案之外,罗氏制药中国还展示了它的另一重身份——AI的积极拥抱者。
“在AI技术浪潮与患者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学创新不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需要科研者、技术方和产业方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罗氏中国医学事务副总裁李滨博士说。
未来医疗的第一步,从“解放医生”开始
AI正加速重构医疗行业的运转方式。而这场变革的最佳切入点,或许是解放医生的时间。
2021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一份医师调研报告显示,医师平均每天出诊时间约为7.77小时、科研时间约为1.47小时。与此同时,近七成医生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在工作、科研的双重压力之下,医生作为“临床打工人”的职业倦怠常年处于较高水平。
如何将医生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成了医疗体系效率提升的关键命题。
科研难题往往不在于缺乏想法,而在于缺乏时间和工具。此次发布会上重磅推出的AI科研工具“小罗智多星”,正是基于这一洞察而诞生。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医生、医学生每年要面对的文献、案例数量在成倍增长。另一方面,面对疑难杂症、探索前沿理论时,医生也需要快速查阅文献资料,以支持临床决策。基于生成式技术,以及罗氏多年在医学科研领域的实践和方法学沉淀,“小罗智多星”能够在文献解读、方案生成、统计图表等方向,为科研工作流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最终的目的,是将医生们从繁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达成“既要柳叶刀,又要《柳叶刀》”的理想状态。
从目前的效果上来看,“小罗智多星”已覆盖全国90个城市、700家三甲医院,帮助4000余名医生落地科研项目600余项,累计节约科研工时超过2万小时。
“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医生,但是会用人工智能的医生将取代不会用人工智能的医生。”商汤医疗CEO张少霆说。作为罗氏的密切合作伙伴,商汤医疗也参与了“小罗智多星”的开发。当时间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医生的思考方式、与患者的互动方式也将被影响和改变。
这也正是美国学者埃里克·托普在《深度医疗》一书中提到的未来医疗路径,即一种由机器支持的更为人性化的医学。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的最大机遇并非避免犯错,而是重建医患之间长久且有人情味的宝贵联结与信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教授看来,AI无法取代人类医生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此。当医生能够借助AI工具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给予患者更多的倾听、理解与陪伴。让医疗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
从治愈到“智”愈,AI如何重塑医疗体系的底层效率
数据壁垒,往往被视为智慧医疗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例如,在公立医院之间,不同医院的数据采集框架和信息管理系统,往往因为标准不一、格式各异,导致院间的互联互通出现障碍。实际上,在患者端,尤其是对疑难杂症患者而言,由于诊疗历程复杂,往往需要辗转多家医疗机构。由此产生的病历资料,也像是分散多地的“信息孤岛”,呈现出多来源、多模态且结构化程度低的特点。
这些碎片化数据,不仅加重了医生在病历追溯与资料整理上的负担,也阻碍了精准医疗的效率提升。因此,临床文档的智能化往往被视为AI医疗最具突破潜力的环节之一。硅谷风投机构Menlo Ventures近期发布的一份AI医疗现状调研报告明确指出,临床文档是医疗系统在AI投资的两个“高ROI”场景之一,仅在美国,其市场规模就已经高达6亿美元。
而在中国,这一需求更为迫切。患者数量庞大、医疗体系庞杂,从问诊到后期的治疗方案、查房、手术等环节,病历信息的复杂程度更甚,临床医生面临的整理与分析压力也更为沉重。针对这一痛点,罗氏的生态伙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研发了MDT(多学科会诊)智能体。这是“小罗智多星”之外,罗氏在进博会上分享的另一重磅AI工具。
以往,医生团队需要数小时才能手动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患者病史。但现在,MDT智能体不仅能直观生成“患者旅程概览”和核心指标趋势图,病历梳理的过程能被大幅缩短至20分钟以内。此外,它还能够有效规避人工整理中难以避免的遗漏与偏差,为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精准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人工智能是医生的助手不错,但如果仅仅定位于‘助手’,这个角色还太小了。”樊嘉院士在进博会现场如是谈道。他指出,AI工具不应只是单点辅助,而应该成为赋能整个体系和平台的力量。“我们要不断积累更复杂、更全面的数据,让人工智能在学习和分析中不断进化,形成真正能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工具。这才是它在医疗领域的价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MDT智能体不只是针对具体的治疗场景,随着持续的数据积累和反馈优化,模型也能够不断进化,最终反哺到临床与科研创新,从底层推动医疗体系迈向智能化。
从临床出发,共建“AI医疗+科研”新生态
在年初的一份医疗行业报告中,方舟投资创始人“木头姐”凯西·伍德曾大胆论断,医疗保健是当下最被低估的AI应用领域。行业内,也有不少观点认为“AI的尽头是医疗”。
一个人人都能享受精准诊疗服务的未来固然美好,但现实远比愿景复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医疗体系的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三级医院数量仅占全国医院的10%,却承担了全国62%的医院门诊量。与此同时,个体化、多元化与多层次的医疗需求正在迅速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仍然存在。
要真正实现医疗平权,AI必须深入一线的临床应用场景,理解医生的真实痛点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连续第八年参展的罗氏而言,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不仅在于让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到更广阔的市场,还在于整合各方优势,从临床实践出发,同医院、医生及科技伙伴共同协作,将尖端AI技术与医学科研洞察深度融合。
深耕中国市场三十余年,罗氏已在智慧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除了在本届进博会亮相的MDT智能体和小罗智多星AI科研解决方案,罗氏还通过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知行研究院”,以及连接临床洞察与产品研发的“数智医疗孵化器2.0”等一系列赋能项目,持续构建起一个开放、共创的医学创新生态体系。
医疗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探索。而当AI与医疗相结合,这场探索将变得更快、更精准。正如樊嘉院士所说,“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包括对疾病、对人体生理结构的了解——到现在甚至不到5%。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极大加速人类对人体、疾病、生物的了解进程。而且这个速度不再像过去一样以百年、千年计,而是以月、以日为单位在推进。”
以AI为翼、科研为笔,罗氏制药中国正以“生态连接者”的角色,联动产学研企多方力量,推动着医学创新不断拓展生命认知的边界,并试图让医疗创新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