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不再写代码,而是靠“感觉”,年度热词Vibe Coding背后的编程革命
从「敲代码」到「聊代码」,AI不只是重塑生产力,也在改写语言本身。「vibe coding」被《柯林斯词典》评为2025年度词汇,我们似乎正见证一种新的编程方式:逻辑让位于语感,理性与浪漫开始共存。从键盘到语气,从逻辑到氛围,我们正学着和AI「同频」。它改变了代码,也悄悄改变了人。
当「靠感觉写代码(氛围编程)」从一句玩笑变成年度热词,这个世界大概也变了。
就在最近,《柯林斯词典》宣布,「vibe coding」成为2025年度词汇。
它诞生于一条推文,却火遍全世界。有人用它调侃AI太强,有人用它实现高效编码,和模型同频共振。
如今,这个词被词典正式定义为「用自然语言提示,让AI协助编写计算机代码」。
理性与浪漫,逻辑和直觉,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X到柯林斯:vibe coding进化史
今年二月,OpenAI联合创始人、前特斯拉AI负责人Andrej Karpathy在X上发了一句玩笑话:
有一种新的编程方式,我叫它vibe coding。你完全交给感觉,拥抱指数增长,忘记代码本身的存在。
他说这话的时候,用AI写代码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
GitHub Copilot、Cursor Composer、Replit Ghostwriter ……越来越多程序员发现,自己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想法,AI就能补全逻辑、修正语法、调优性能。
Karpathy只是为这种转变命了名。却没想到,「vibe coding」这个词像是戳中了时代的笑点。
这条帖子很快在Hacker News、Reddit的r/ProgrammerHumor区域刷屏。
有人晒出自己「靠vibe通过代码审查」的截图,也有人调侃「AI是新的pair programmer」。
还有人直接做了个开源工具,叫「VibeComposer」,用来生成带背景音乐的编程页面。
就这样,一个技术段子成了网络迷因。
「vibe coding」不只是调侃,更是一种身份标签。它让人们以轻松的方式承认,AI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工作逻辑。
技术论坛、表情包、开发者群纷纷用它自嘲:我们不写代码,我们vibe。
九个月后,这个词出现在《柯林斯词典》的官网上,被正式定义为:
用自然语言提示,让人工智能协助编写计算机代码的行为。
它被标注为名词,也被归为俚语。一个源自程序员的段子,成了人类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AI正在改写编程
过去,编程是理性的象征:变量、循环、逻辑判断,一个标点错了整个程序都运行不起来。
但AI把这种精密的秩序,变成了一种模糊的协作。
在新的开发环境里,人类的输入越来越像日常语言。
程序员只要描述「我想要一个能自动整理文件的工具,界面干净一点」,AI就能自动生成结构、补全逻辑、调优性能。
这就是「vibe coding」的现实形态。程序员不再纠结语法,而是调AI的「感觉」:要更快生成、界面更简洁、或者「像人写的一样」。
像Cursor这样的AI编程环境,正成为这股浪潮的代表。它的目标不是教你敲命令,而是帮你在自然语言里思考逻辑。
同类工具层出不穷,从GitHub的Copilot到Replit的Ghostwriter,再到Vercel的集成式AI框架,整个行业都在默契地往「AI协作开发」迁移。
媒体甚至给这股潮流起了正式的名字。Visual Studio Magazine称它为「AI’s takeover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软件开发的接管已经开始,而「vibe coding」正是其中的文化符号。
在Reddit的开发者社区,有人贴出截图说:「We don’t write code anymore, we vibe.」
也有人认真地讨论,AI协作开发究竟是创造力的释放,还是新的依赖。
资本也在跟进。AI编码平台Lovable、Replit、Vercel的融资消息屡上头条。
对投资人来说,这不只是下一个工具浪潮,而是一次开发范式的改写。
在氛围编程的世界里,程序员更像导演,AI是演员。
他们不再操控每一行代码,而是在设置语气、意图、方向,让模型自己去「演」出逻辑。
理性让位给语感,这也许是编程史上最反直觉的一次革命。
当AI开始改写我们的语言
编程只是个开始。当AI帮人写代码写得越来越顺,它也在悄悄改变人类的说话方式。
从提示词到聊天,我们和AI的交流越来越像人与人的沟通。
那些曾经属于技术领域的表达,如逻辑、参数、语法正在被更模糊、更具情绪色彩的语言取代。
vibe coding登上《柯林斯词典》,其实就是这种转变的象征:人类第一次,用情绪去命名一次技术革命。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背后那种语言转变。我们开始用更温柔、更直觉的词汇与机器共处。
过去,编程语言讲究精确;现在,我们对AI说话的方式更像在「与人交流」。
研究发现,像ChatGPT这样的模型,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语言的习惯。
人们的写作和表达,正趋向使用模型偏好的句式与语气,让文字听起来更「AI化」。
剑桥词典团队也指出,新技术的扩散速度正直接塑造英语生态。
AI不仅催生了「prompt engineer」「AI hallucination」这样的专业术语,也让「vibe coding」这类半玩笑的词,迅速获得社会认同。
语言总是比技术更诚实。
当我们用「vibe」来谈逻辑,用「气氛」来形容算法,也许说明一件事——AI不只在学习像人说话,而是我们也在学习像AI思考。
AI让机器有了温度,人类多了几分算法感
在传统逻辑里,机器象征理性,人类象征情绪。可AI越进步,这条分界线越模糊。
研究发现,人类在与AI长时间互动后,情绪表达和判断方式都会发生轻微变化——我们更容易迎合机器的语言模式,语气更完整、更礼貌,甚至更克制。
与此同时,AI也在「学习情绪」。所谓的「Emotion AI」能识别人类语气、表情、用词背后的心理信号,但它并不真正理解感受,它只是模仿。
更复杂的是,当我们给生成式模型加入「情绪提示」时,性能确实会提升,但也可能引发「情绪攻击」。
如果机器被过度情绪化地引导,极有可能输出偏激或不稳定的结果。
人教AI去「感受」,AI又在反向塑造人的表达。这一往一返之间,理性的机器被赋予了温度,而人类在情绪化中学会像算法那样思考。
机器开始模仿人的感觉,人类也在学习机器的思考方式。
这种变化已经悄悄潜入日常。我们和AI聊天时,语气比对人更温柔;我们写提示词时,开始像写信,而不是下命令。
理性和感性在这一往一返之间,重新混合
「氛围编程」只是个起点,它让我们意识到,理性与感性不再分属人和机器。
未来的创造,可能既像计算,也像共鸣。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vibe-coding-dictionary-2025-11
https://blog.collinsdictionary.com/language-lovers/collins-word-of-the-year-2025-ai-meets-authenticity-as-society-shifts/?utm_sour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