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拳绣腿还是真实用?别被小鹏机器人给骗了

新芒X·2025年11月10日 11:02
小心,别被小鹏机器人表象给骗了!

确认了,没有任何悬念了。小鹏机器人确实是真的,不是里面藏了个大活人扮演的。

说实话,和大家一样,第一次刷到那个机器人猫步翩翩的出场视频时,高低是有些怀疑的。 直到何小鹏同志干脆来了个一镜到底的揭幕,甚至后来现场剪掉机器人腿肚子上的皮肤,才彻底打消了这个质疑。

但是问题来了,就这么一个带来泼天关注度,能走优雅猫步,但看上去弱不禁风、花拳绣腿的人形机器人,即便亮相了,套用小学生统一口头禅来问一句:那咋了?然后呢?

没错,然后呢?

何小鹏先生亲自下场“打假”,又是“一镜到底”又是“现场扒皮”,证明了机器人的“真身”,这个态度和勇气,是值得点赞的。这至少说明,我们不是在看CG,不是在看特效,而是实打实的一个工程实体。

但问题是,“真”不等于“有用”,“会走”也不等于“会干活”

这波流量确实是“泼天”的,全网都在讨论这个“会走猫步”的机器人。但作为看客,咱们不能光顾着叫好称赞,也得扒开这层华丽的“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未来”,还是“夸夸其谈”。

说实话,我看到的“疑问”,还真不少。

“首个量产”还是“仍在科研”?这顶帽子戴得太“飘”

咱们先把 IRON机器人那些惊艳的动作放一边,先聊聊它的“名分”问题。

小鹏官方给出的宣传定位,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中国首个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好家伙,“中国首个”、“量产”、“高阶”,这几个词叠在一起,简直是“王炸”。

“量产”这个词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实验室里、造价几百万美金、摔一下就破产的“独苗”,而是已经搞定了供应链、控制了成本、明确了品控、可以“复制粘贴”推向市场的产品。

这给人的感觉是,明天我们就能在小鹏的工厂里,看到成百上千的同款机器人在流水线上拧螺丝了。

但吊诡的地方来了。何小鹏先生自己在演讲中,以及在后续的表述里,都非常坦诚(或者说,是无意中)透露出,这个机器人其实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科研状态下”。

这就……非常尴尬了。

一边是使劲往前冲,恨不得把“史上最牛”的标签全贴上;一边是CEO(研发的头儿)在往后拽,告诉大家“别急,这玩意儿还在实验室搞呢”。

请问,一个“仍在科研状态”的东西,怎么就敢叫“首个量产”?

你不能拿着一份刚在实验室里调配出来的“新配方”(科研样品),然后扭头就跟市场说,这是“全球首款可量产的神仙水”(量产商品)。

我完全理解现在科技圈“内卷”严重,都想抢“首发”、抢“第一”。但为了这个“名头”,把一个还在“读博”的“科研项目”,硬生生包装成一个“即将毕业”的“量产产品”,这就不是“宣传”,而是“宣传过度”了。

这种“自相矛盾”的宣传,只会让人觉得,小鹏是不是太急于“秀肌肉”,以至于帽子戴得太高,风一吹,就“飘”了?

最“实用”的场景:在X9里当“最贵摆件”?

好,我们退一步讲。就算它真的能量产,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你拿它来干嘛?

一个产品,尤其是“高阶”产品,总得有“应用场景”吧?

在整场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IRON机器人唯一的、官方展示的“应用场景”——作为“小鹏X9超级增程全球科技向导”。

这个头衔听着比“量产”还唬人。但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IRON机器人,以一个不太自然的姿势,“坐”在了小鹏X9的驾驶室里。

然后呢?

它是在开车吗?不是。(法律法规也不允许)

它是在帮忙导航吗?没看出来。

它是在跟乘客聊天互动,介绍风土人情吗?也没有演示。

它就是……“坐”在那儿

我请问,这个“科技向导”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如果只是为了“陪伴”,为了“智能交互”,那现在车里自带的智能语音助手(比如小P),无论在成本、效率还是安全性上,都比放一个实体机器人在驾驶室里强一万倍。

这个机器人“坐”在那,既不能转动方向盘,也不能踩刹车;它占了一个座位,增加了车的能耗;它在发生碰撞时,会不会对真人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这哪里是“应用场景”?这分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摆拍”。

我理解小鹏想把机器人和自己的“老本行”——汽车,做个“强关联”。但这个关联,未免也太“生硬”了。它没有展示出1+1>2的效果,反而让人觉得这个机器人更像一个“行为艺术品”,一个放在X9里用来炫耀的“最贵摆件”。

没有“活儿”干的机器人:就是“花拳绣腿”

这就引出了最核心的质疑:IRON机器人到底能干什么活儿?

发布会上,最出圈的动作,就是那段“猫步”。

不得不承认,能模仿人类,尤其是模特那种“扭胯”、“交叉步”的优雅步态,这在运动控制、平衡算法、柔性关节等方面,绝对是下了苦功夫的,技术难度很高。

但是!机器人走“猫步”的意义是啥?

我们放眼全球,看看别人家的人形机器人在“卷”什么:

1、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

马斯克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他演示的是什么?是在工厂里搬运重物,是在流水线上分拣零件,是拧螺丝,甚至是在办公室里叠衣服。

这些动作“不优雅”,甚至有点“笨拙”,但它们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

进工厂,替代人类去干那些“枯燥、重复、有危险”的活儿。

2、Figure的机器人(Figure 01):

拿了OpenAI、英伟达、宝马、微软一堆巨头的投资。它演示的是什么?是在模拟仓库里,从箱子里拿出杯子,端盘子洗碗;是在宝马的工厂里,学习怎么操作设备。它的目标同样清晰:当“工人”,进驻“制造业”和“物流业”。

3、国内的优必选机器人Walker S2:

中标“自贡数投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项目设备采购”,这是今年9月斩获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合同后,优必选再次中标大型订单。据统计,截至目前,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累计突破8亿元订单。

别人家的机器人在拼命地“学干活”,它们在练习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蓝领”。

而小鹏的 IRON在干嘛?它在练习“走秀”

我不是说“优雅”不好,但对于一个“高阶机器人”来说,“能干活”才是它的“本分”。你连“走稳”、“搬重”、“精准操作”这些基本功都还没展示利索,就开始“炫”猫步了。

这种没有明确“落地场景”作为支撑的“炫技”,无论技术多高深,都很难摆脱“花拳绣腿”的质疑。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为了“发布会”而生的“工程产品”,而不是一个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真正产品”。

结语:惊鸿一瞥之后:更得“脚踏实地”

话说回来,吐槽归吐槽,质疑归质疑。

我们必须承认,小鹏能把IRON做到这个程度,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一镜到底”地展示,这本身就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这条高难度赛道上,一次非常亮眼的“惊鸿一瞥”。

它至少证明了,在这条被全球科技巨头垄断的“硬核”赛道上,我们中国的“玩家”也正式入场了,而且在核心技术(比如伺服电机、运动控制)上,并没有被甩开“代差”。

这份勇气和投入,是绝对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但是,鼓励不等于“捧杀”。

我特别不希望,小鹏被这波“泼天流量”冲晕了头脑;更不希望我们自己的科技企业,也学着“夸夸其谈”,沉迷于开发布会、抢“首个”、用PPT和“猫步”来定义成功。更不希望像另外一个主打“真诚”的网红企业家现在日渐被流量反噬一样。

人形机器人,是“长坡厚雪”的赛道,是公认最难啃的“硬骨头”。能走“猫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你怎么让它从“T台”走向“产线”,从“摆件”变成“帮手”。

真正的挑战是,你怎么把它的成本从“天价”打到“白菜价”;你怎么让它在复杂的、非结构化的环境里,真正安全、稳定、高效地“干活儿”。

别总想着当“网红”,先学着当“工人”吧。

希望小鹏的IRON ,在下一次亮相时,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摆拍”和“猫步”,而是它在工厂里“拧螺丝”、在仓库里“搬箱子”,或者哪怕是在小鹏X9旁边“插上充电枪”的实干身影。

那,才是中国机器人该有的“硬气”和“未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被流量和虚名绑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芒xAI”,作者:格林,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粤港澳联动,湾区起宏图。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