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在日本发力,但逻辑变了
滴滴在日本的运营逻辑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出海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想要大举进攻,一口吃个胖子,粘贴复制,后来发现,行不通,回到老老实实找种子用户的阶段。
美团与滴滴在南美洲全面开战,前方相关战事的信息,正在用出口转内销的模式,源源不断传递给我们,这背后其实暴露的问题也很明显,海外增量市场,看起来很香,但是吃起来,并没有那么顺畅。
2025年,因为商务问题,我要多次往返日本,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滴滴早在2019年就进入了日本市场,当时跟软银合作,声势很大,感觉能成,但后来由于日本市场的特殊性,业务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不死不活,uber也一样。
但是今年,滴滴却猛然发力加速,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市场布局,甚至在仙台这种并不热门的城市,空港都出现了DIDI的广告。
尤其,今年十一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很多人都发现了,无论是北边的北海道,还是南边的四国,从札幌到东京到大阪再到福冈,印着DIDI广告的出租车,一下子变得满大街都是,跟当地原本的出租车叫车巨头GO形成了强烈的抗衡之势。
滴滴要干什么?
日本市场的困境
原本用户在海外使用滴滴需要下载滴滴国际版,现在两者已经打通,一个APP就可以搞定,这样起码确保了中国游客的使用便捷度。
但是,虽然大家都很努力,我为什么依旧说,出海这块蛋糕,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旧难以下咽,我们以DIDI的日本业务为例。
第一,商业逻辑无法正常复制。
第二,价格优势无法凸显出来。
第三,市场格局用户习惯差异。
先看第一点,如果网约车是建立在原有的出租车基础之上,那就是出租车叫车系统,网约车之所以可以在很多国家成功,包括中国,是因为打掉了原有的出租车体系,让门槛变低,更多的车辆变成运营车辆,这一点目前来看,在日本无法复制,本地出租车保护体系很顽固,无人能够撼动,所以滴滴在日本很难复制国内的运营理念,经验带不过去。
再看第二点,新事物代替老旧事物,要不就是更方便,要不就是更便宜,如果你生活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出租车到处都是,你站在路边打车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网上叫车,而且你无论怎么叫,价格都是一样的,线上和线下,都是按照打表价格来,举例,我从札幌市区去新千岁机场,滴滴显示预估价880元,我叫车到达机场后还是最终按照打表价格980元给我结算,让我补齐100元,那么我为什么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除非遇到极端天气,我打不到车,否则没有必要。
再看第三点,日本属于典型的轨道交通国家,打车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大部分的用户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且日本的出租车司机从业者一般年纪偏大,你基本看不到60岁以下的司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别说接入线上叫车系统,甚至很多车只有刷卡和现金两种支付模式,较为流行的suica或者paypay都不支持。
运营思路的转变
但是,目前APP的打通,其实已经解决了第一步,那就是海量的中国游客,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本旅游人数约79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60%,成为日本入境游最大客源国,这部分人在日本,可以成为种子用户,在本地人使用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底作用。
而且,目前来看,利用好国内的用户出国旅游这件事,是目前滴滴的一个主要解题思路。
滴滴海外出行目前,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共 12 个国家超 1000 个城市上线,并且重点做了语言匹配,要知道,咱们的游客海外出行,语言不通是第一大难题,滴滴海外出行支持使用中英文输入起终点,还可以和司机直接用中文聊天,系统会自动翻译成司机看得懂的语言。
同时,其支持用支付宝、微信预付车费,且能够自动计算汇率。另外,语言沟通不了,还可以用给司机发送照片来帮助用户定位,确保自己的位置可以被找到。
这本质上,都是运营理念的变化。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出海,其实相较家电、汽车出海,更难,产品可以根据市场去调整形态,但是服务根据各个市场去调整的话,整个运营逻辑都会发生变化,比如Grab在东南亚,就可以做到外卖+网约车的二合一,这本质上是因为东南亚是强大的两轮车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外卖小哥可以拉人,也可以拉货。
而提供平台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运营,运营就是产品。
找到种子用户
其实,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一开始也是想要复制美国公司,每一个都粘贴复制,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功,拿到本地市场,但是折戟也是必然,因一套运营理念没办法通用,所以又得回到创业状态,重新找最小的可执行程序以及种子用户。
互联网创业,讲究最多的就是种子用户,找到种子用户,有了正向循环,才是根本。滴滴在日本目前似乎找到了解题思路,每年大几百万人的入境,哪怕一个人使用一次滴滴,也是接近一千万的订单,这足以让市场有所反应。
我们今天看到的滴滴与美团,在南美洲的业务冲突,其实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业的冲突,两家公司在中国可以相安无事,但是换一个市场,业务立刻就有了交集,因为在很多市场,外卖和网约车,不分家。
前些年,拼多多在北美推出temu的时候,最早也是北美的华人群体开始使用,然后慢慢扩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发现,想要粘贴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照抄到国外,是完全走不通的路,甚至想一开始就做本地人的生意,都是一种奢望。
我们将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但是出海后,他们提供的服务,大概率会让我觉得陌生。我们会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滴滴、美团、拼多多。
唯一可以一个产品打天下的,唯有抖音的变种tiktok,贩卖流量的,和贩卖产品服务的,区别就在那里。
所以,腾讯和字节,拿的依旧是中国互联网最好的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三角momo”,作者:Mona,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