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时间表公开:2026-2028,打法彻底换了
2025 年 10 月 28 日,Sam Altman 和 OpenAI 首席科学家 Jakub Pachocki 一起做了一场罕见的路线图直播。
他们公开了一张明确的时间表:
2026 年 9 月前,AI 研究实习生上线
2028 年 3 月前,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研究人员
这不是喊口号,而是配套出了全套工程路径:
基础设施层,Altman 提出每周 1 吉瓦的算力工厂;
安全机制上,Jakub 公布价值对齐的五层结构;
产品层,ChatGPT 要从对话工具进化为“AI 平台”;
组织层,OpenAI 完成改组,新架构背后,是 250 亿美元的新任务和微软 1350 亿美元的绑定。
Altman 说:“我们不只再靠发布新模型来推动未来,而是要让世界基于平台创造更多东西。”
OpenAI 的打法,确实换了。
这一次,他们不再试图定义“什么是 AGI”,而是画出清晰的里程碑,并告诉所有人:未来不是突然到来,而是一个可以提前构建的系统过程。
第一节|目标明确:2028年,AI 研究员上岗
“我们正试图打造一个能自主完成研究项目的系统。” Jakub Pachocki 的开场白很直接。
OpenAI 给出的时间表也相当具体:我们计划在 2026 年 9 月前,让 AI 达到实习生级别的研究助理能力;到 2028 年 3 月,诞生一个真正能完成独立科研项目的 AI 研究人员。
这已经不是模型会不会写论文的问题,而是:AI 什么时候能成为实验室正式员工。
在 Jakub 看来,整个路径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认为,深度学习系统有可能在不到十年内达到超级智能水平,在很多关键领域,表现优于人类。
为什么他们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判断?
Jakub 给出了一个非常朴素但高效的衡量标准:
一个很好的判断方式,是看模型能解决多复杂的任务,能持续工作多长时间。
GPT-3 时代,模型只能处理几十秒内的任务;
GPT-4 时代,已经能应对 几分钟甚至五小时级别的复杂任务;
现在,他们正朝着一种新能力进化:可以调动整个数据中心、连续思考数天。
也就是说,AI 正在从解题机器,变成真正的科研系统。
Altman 补充说了一句话:我们以前总以为 AGI 会在未来某个神奇的时刻突然出现,但现在我们发现,它更像是一个过程,你已经走在这个过程里了。
这种判断正在改变他们对模型训练的方式。
过去是按参数规模提升模型,如今他们更关注两个变量:
训练期间的“上下文计算”时间(即让模型多花点时间“想”)
训练完成后的“推理时间”是否足够长
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希望 AI 真的帮人类完成重大发现,我们就必须给它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计算资源来思考,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难题,值得让整个数据中心来只做这一件事。
同时,这还意味着组织工作方式的重构。
OpenAI 已经开始将模型作为内部研究“实习生”使用,目标是:让它能扩展研究人员的计算能力,帮他们更快推进研究,并最终形成真正能自己提问题、找路径、执行实验的系统。
这会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谁最早用 AI 做研究,谁就率先进入新的科研周期。
其次是 AI 公司:产品设计不能再只围绕“输出文本”,而要思考让 AI 解决任务。
对普通人来说,使用 AI 的方式也在转变:从提问转向“任务交付”。你给模型什么任务,决定了它能替你创造什么未来。
第二节|不再只做 ChatGPT,而是建 AI 云平台
Altman 在这次直播里,提到了比尔·盖茨对“平台”的定义:
当人们在平台之上创造的价值多于平台自身时,说明你真的构建了一个平台。
这句话不是在讲未来,而是在讲 OpenAI 正在做什么。
他们不再把 ChatGPT 当作一个“超级助手”,而是明确提出:ChatGPT 正在变成一个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 AI 服务。
具体怎么做?
Altman 画出了一张完整的产品蓝图。
最底层,是数据中心、电力和计算芯片; 往上,是训练好的模型; 再上,是 ChatGPT、Sora、Atlas 等第一方应用; 最顶层,才是他最兴奋的部分:用户可以在 AI 之上创造新的服务。
这意味着:
企业可以通过 API 接入 OpenAI 技术,构建自己的应用
开发者可以在 ChatGPT 插件平台里创建“应用型智能体”
未来还会有全新的硬件设备形态,让 AI 不再只活在网页里,而是随时随地为你服务
Altman 表示:我们希望 OpenAI 变成一个‘AI 云平台’,不只是我们发布的产品,而是其他人可以构建未来的地方。
ChatGPT 是“起点”,不是“终点”。
为了支撑这个平台,他们正在构建一整套 AI 交互系统:网页、浏览器Atlas、移动设备、应用市场、插件生态、企业平台。这些环节都在逐步开放接口,可供他人接入与开发。
比如 Atlas 浏览器,可以理解为 AI 版 Chrome,让你边上网边被 AI 实时辅助;Sora 不仅能生成视频,更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内容传播入口。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判断:
传统产品是你告诉它做什么;AI 平台,是它提前帮你想到你没想到的事。
过去你买一台电脑,装上软件,用完关机;
未来你拥有一个 AI,它主动学习你的偏好、理解你的任务,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不再只是产品演进,而是使用关系的彻底变化。
第三节|五层安全架构:让 AI 思考可追溯
AI 越来越强,“它会不会失控”成了所有人绕不开的问题。
Jakub 在这次发布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相信,AI 的长期安全问题,最核心的是价值对齐。
也就是说,AI 真正在乎什么?当目标冲突时,它会如何选择? 这些问题决定了 AI 能否真正融入人类社会。
OpenAI 公布了一套内部使用的安全框架,分成五层:
价值对齐:AI 的价值观从何而来?它能否理解人类的高层目标?
目标对齐:给定具体任务时,AI 能否准确理解并执行?
可靠性:在简单任务上能否稳定输出?遇到复杂问题会不会坦承不确定性?
对抗鲁棒性:面对恶意攻击,模型能否保持稳定?
系统安全:在整个系统层面,AI 的数据访问和设备控制有没有明确边界?
这五层,层层递进:从模型“内部思维”到“与人交互”,再到“抗攻击能力”,最后到“整个系统边界”。
这些安全机制不是事后修补,而是从设计之初就嵌入其中。 而在所有这些层级中,最核心也最有挑战的,是第一层:价值对齐。
其中最特别的一点,是他们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一个新研究方向: 叫 “思维链保真度(Chain of Thought Faithfulness)”。
简单来说:让模型在解决问题时,不只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展示它是怎么一步步思考的。
Jakub 用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解释这个思路:不是让 AI 想出好点子,而是让它忠实地记录它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其实就像我们写草稿,不是写出完美答案,而是保留整个思考过程。
OpenAI 想让模型内部的“草稿纸”也变得可读、可分析、可理解。
他们还提到了一点非常真实的挑战:如果你把模型的“思维过程”随时都公开,它反而可能会开始迎合你,久而久之,它就不再是在“真思考”,而是为了表现得好而思考。
所以他们采用了一种“克制设计”方式:
不强迫模型给出“完美思路”,而是让它先自己推,再审查
在产品设计上,用“摘要器”来间接展示思维链,而不是全裸暴露
这样既能读懂它在想什么,又不干扰它怎么想
Jakub 说:
我们相信,保留模型思维链的隐私,反而是理解它最好的方法之一。
这整套设计,其实有一个根本理念:AI 的能力越强,它所做的每个判断、每次行动,都要能追溯、能解释、能约束。
这不是管控,而是共存前提。
这次 OpenAI 第一次把安全变成了可实施的架构,而不只是抽象的伦理原则。这才是他们所说的为超级智能做准备。
因为当系统变得足够聪明、运行时间足够长时,完整的指令将不再可靠,原则才是唯一能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第四节|1.4万亿美元,建每周1吉瓦的AI工厂
Altman 在这次发布中,给出了一个最具体的目标:们正在建设一个可以每周产出1吉瓦算力的工厂。
不是虚拟平台,而是真正的基础设施:有土地、工人、能源和冷却系统。
这就是他们口中的“Stargate”(星门)数据中心。第一座正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动工,每天有上千人施工。
如果 AI 未来真的要推进科学、治病、写代码、做助手,我们需要的不是几台显卡,而是一整套能源与计算的工业体系。
所以,OpenAI 已经锁定了一个目标:五年之内,每吉瓦算力的成本降到200亿美元。
这句话看似是工程预算,其实是 Altman 对“AI普及”的设想:让算力像电一样被大规模生产和调度。谁能大幅降低成本,谁就能让 AGI 成为大众工具,而不是精英玩具。
是一整套合作网络:
“我们正与 AMD、Broadcom、Google、Microsoft、Nvidia、Oracle 等多方合作,覆盖芯片制造、数据中心建设、土地采购、能源获取等各个环节。”
这场合作牵涉到数千亿美元合同、十年以上建设周期的跨行业供应链联动。
OpenAI 自己测算了一下,目前他们已经承诺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度是:总计超过 30 吉瓦(即 300 亿瓦)算力,财务义务接近 1.4 万亿美元。
Altman 表示:
如果我们真的能以足够低的成本提供这一切,我们就能支持整个社会对 AI 的使用需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OpenAI 还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让机器人参与数据中心建设。
我们要重新思考机器人应该做什么,它们不该只做演示视频,而要真正参与建造数据中心。这为人形机器人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工业应用场景:不是陪聊,也不是送快递,而是成为AI工厂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这已经写入了他们的五年成本计划。
但这一切不只是为了服务 OpenAI 自己。
OpenAI 希望构建的不是自己的帝国,而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在其上建设、使用、创造 AI 应用的平台。
正如 Altman 反复强调的:我们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人,用我们的平台创造出比我们更有价值的东西。
这是平台战略的终极愿景。
第五节|组织重构:非营利基金会+公益公司的双层结构
Sam Altman 在直播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
OpenAI 的结构,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了。
他展示的新架构图,比之前简化了很多,但意图更清晰。
结构被重新划分成两层:
✅ 第一层|OpenAI Foundation:控制权归“非营利”
这是整个组织的控制中枢。
Altman 说:我们希望 OpenAI 基金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非营利组织。
它负责控制董事会、制定研究方向和确保使命不偏离。
基金会最初持有PBC(公益公司)约26%的股权,未来可随着公司表现进一步提升占比。
这个结构确保了长期使命不会被商业利益绑架。
✅ 第二层|OpenAI Group PBC:执行商业与基建任务
这是大家熟悉的 OpenAI"公司",但它不是纯粹的营利性企业,而是PBC(公益公司)。
Altman 给它的定位是:它会像一家正常公司那样运转,能筹钱、能做产品、能推进建设,但必须遵守由基金会定义的使命和安全约束。
它负责推动:
模型开发与产品发布(如 ChatGPT、GPT API、Sora 等)
筹资并建造算力基础设施
与 Microsoft、Broadcom 等进行长期战略合作
投入巨资推进 AI 医疗、科研、韧性等计划
在这个结构中,Microsoft 持有PBC约 27% 的股份,估值约 1350 亿美元,并锁定合作至 2032 年。 这为 OpenAI 提供了稳定的云服务、资金和技术支持。
✅ 基金会的初始任务:250亿美元启动“AI医疗”和“AI韧性”
Altman 说:
“我们不希望基金会只讲方向,而是真金白银地支持重大任务。”
因此,第一阶段基金会直接拨出250亿美元资金,用于两件事:
1. AI医疗:用AI发现疾病疗法
这不是生成医学论文,而是实打实地推动:
AI辅助生成训练数据
自动研究系统加速临床前研究
快速构建药物筛选与优化模型
Jakub 提到:AI 有望比人类更快找到治疗路径。我们甚至相信,这可能是 AI 最重要的长期影响之一。
2. AI韧性:构建社会级“防御层”
Altman 的联合创始人 Wojciech Zaremba 解释了这个概念:AI韧性,比传统的AI安全更广泛。它不是只靠模型自己规避风险,而是当风险发生时,整个社会有没有能力迅速响应。
他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都相信,AI 会在生物学上取得突破。但也意味着,有人可能用它制造人工病毒。
如果只靠模型“禁止搜索病毒配方”,是不够的。所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类似“网络安全”的社会机制,不只是模型层面的阻止,而是整个社会层面的监测、响应和防御能力。
就像今天的网络安全体系保护着银行、电网和医疗系统,未来也需要一整套AI韧性基础设施。
这一整套双层结构,是OpenAI对“科技、资本、责任”三者关系的新安排。
不是靠一个 CEO 做选择题,也不是靠一纸非营利协议挡风险,而是通过结构分工,让不同目标、资源、合作方式都有清晰边界与协作方式。
Altman 总结: 我们希望让 AI 能力真正落地之前,就先把支持它的'社会结构'建好。
这背后意味着:
“大型 AI 企业的竞争不只看模型多强,更看能否建立一个平衡科研、商业与公益的自洽结构。”
换句话说:一个真要服务全人类的 AI 公司,必须学会不光造东西,还能承接它带来的影响。
结语|不是看 AI 多强,而是看你准备好了没
这一次,OpenAI 没有发布新模型。
Sam Altman 和 Jakub Pachocki 公布的是路线、时间表和结构。 核心信息只有一个:AI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但也更系统化。
从研究到产品、从安全到基础设施,每一层都不再是内部规划,而是公开的社会承诺。
时间点已经明确:
2026年,AI 研究实习生;
2028年,自动化 AI 研究员。
Altman 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世界,一个数据中心正在治癌,一个在拍电影,一个帮你规划人生。如果我们现在准备好了,也许我们能一起决定这个未来长什么样。
你不是在等 AGI。你已经站在它的中间。
原文链接:
https://openai.com/live/
https://vimeo.com/event/5481433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28/sam-altman-says-openai-will-have-a-legitimate-ai-researcher-by-2028/
https://x.com/kimmonismus/status/1983240872113394048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编辑:深思,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