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火了,上百家投资机构抢份额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10月27日 16:10
朝圣者追逐“能源圣杯”。

令人意外的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在2025年成为众多投资人“补课”的对象。

虽然三年前是这个赛道的“投资元年”,但真正看好并入局的投资机构相当少,当时不少投资人甚至对创业公司做“人造太阳”都持怀疑态度。

不久前,获得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下,投资人对可控核聚变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从将信将疑,到系统研究。传递出来的信号也很明确:这个赛道不能错过,而且必须要出手了。

10月21日,安东聚变正式宣布完成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投资的近亿元首轮融资。此外,他们马上也要开展第二轮融资。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国内至少还有两家可控核聚变赛道的创业公司,在2025年已经或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不过融资消息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

经过长时间的蛰伏后,可控核聚变赛道的创业公司正在获得资本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有偏好低风险的PE开始下场布局,甚至还出现了投资机构抢份额的情况。

二级市场的反应也够快,近日多家可控核聚变概念股便出现连续涨停。如果拉长时间线,能发现2025年至今,不少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明显上涨,已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从“氢弹”到“人造太阳”

这个令众人着迷的“能源圣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们便掌握了核聚变原理。

简单来说,当较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时,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比如氘和氚结合成氦。随着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引爆,也意味着人类首次实现了核聚变反应,同时也是不可控的核聚变。

如果要把这股巨大的能量作为能够利用起来的能源,那么就需要对剧烈的聚变核反应进行控制。具备原料充足、安全环保等优点,同时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由此成为众人追逐的终极能源。

不过要想建造像太阳那样进行可控核聚变反应的装置,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托卡马克装置的诞生,最终将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的等离子体温度、密度及约束时间,变成了约束性能、磁场强度和装置尺寸等工程问题。

换言之,在理论上已证明可行的情况下,通过革命性地改进材料、结构和工艺,那么实现“人造太阳”便不再遥不可及。

除了以托卡马克为代表的磁约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线还有激光、Z箍缩等在内的惯性约束,以及磁惯性约束等。目前,磁约束占据主流地位,聚变装置还包括仿星器、直线型场反位形等。

虽然实现可控核聚变不再遥不可及,但在国际局势、技术发展、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下,“人造太阳”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哪怕是1985年多国提出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在预算一超再超的情况下,完工时间目前仍难以确定。

于是,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永远有50年的“梗”流传开来——你在任何时间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得到的回答永远都是50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类追逐“人造太阳”之路的艰难程度。

到了2010年左右,AI、高温超导等技术开始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但考虑到巨大的投入成本及漫长的回报周期等因素,全球范围内选择入局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在数量上仍属于极少数。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可控核聚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再加上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资本逐渐加大了在这个赛道的布局力度。

投资人盯上“人造太阳”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两笔巨额融资的出现,加速了可控核聚变赛道的创业和投资。

那年6月,Helion Energy宣布把等离子体加热到超过1亿℃。5个月后,这家创业公司便拿到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等投资的5亿美元。

没过多久,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又于2021年12月完成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投资的18亿美元融资,一举刷新了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融资记录。

虽然早在2017年民营企业新奥集团便开始布局可控核聚变,但直到2021年国内才出现最早一批涉足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6月,能量奇点在上海成立;10月,星环聚能在西安诞生。

其中,能量奇点由多名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高温超导领域的海外归国专家联合创办。至于星环聚能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近二十年,同时运行国内首个球形托卡马克装置(中国联合球形托卡马克SUNIST)超过二十年。

事实上,能量奇点和星环聚能的创始团队更早便有了创业的想法,不过都在等一个合适的入局时机。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他们在2020年甚至更早就讨论过创业,但直到美国的同行们宣布拿到巨额融资,才去写商业计划书和推进融资。

成立8个月后,能量奇点完成近4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为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当时,在红杉中国看来,近期相关关键技术、材料等较大的难题得到突破与验证,及全球活跃度的提升,使可控核聚变不再是遥远的话题。

2022年6月,星环聚能宣布完成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天使基金、元禾原点、华方资本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的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除了星环聚能,中科创星还投资了星能玄光、翌曦科技、甚磁科技、曦合超导、曦融兆波、锂燃炬薪等产业链相关企业。早在六七年前,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便开始关注可控核聚变领域。在他看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使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对算力与能源的巨大需求也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

到了2022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工程专家彭先觉及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刘程联合创立的安东聚变在北京诞生,成为国内首家Z箍缩聚变商业化公司。一个月后,瀚海聚能由具有二十余年可控核聚变各主流技术方向研究和工作经验的项江在成都创立,是中国首家选择直线型场反位形(FRC)技术路线的可控核聚变商业公司。

获得轻舟资本的种子轮投资后,瀚海聚能又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映资本、奇绩创坛、轻舟资本、厚实资本。瀚海聚能副总经理陶凯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目前已获得部分投资机构的支持。

与发展初期相比,这家创业公司在2025年明显感受到融资风向发生了变化。“之前还需要花大力气去主动寻找投资人,同时告诉对方什么是可控核聚变。”据陶凯透露,他们今年已经接触了上百家投资机构,其中主动找过来的投资人便有不少。

这股兴起的融资热潮,早在2025年初便有迹可循。那个时候,Helion Energy完成光速创投、软银愿景基金2期、山姆·奥特曼、秘银资本、摩羯投资集团等投资的4.25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达到54.25亿美元。

到了2025年4月,诺瓦聚变在上海成立。三个月后,这家公司就完成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临港科创投、阿里等投资的5亿元天使轮融资,刷新了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记录。

没过多久,安东聚变于10月21日正式宣布完成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投资的近亿元首轮融资。此外,他们马上也要开展第二轮融资。

不只是他们,更多的创业公司在融资方面也有新进展。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国内至少还有两家可控核聚变赛道的创业公司,在2025年已经或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不过融资消息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

与此同时,国家队也在加速入局,让可控核聚变赛道获得更多关注。

2025年7月,背靠中核集团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获得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四川聚变共同出资114.92亿元,与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且获得安徽国资、中国石油昆仑资本、蔚来与蔚来资本等投资的聚变新能,并称为中国核聚变研发的两大国家队。

“开始抢份额了”

一时之间,可控核聚变赛道变得热闹起来。

细究背后原因,政策支持是重要助力。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均发布政策支持核聚变行业发展。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意味着“聚变”首次被写入法律,也表明国内可控核聚变赛道将迎来巨大机遇。

在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看来,可控核聚变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布局,其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深受重视,政策端更是不断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核聚变领域。

上海、合肥、成都等城市早已大力布局,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发展可控核聚变,不仅快速吸引了包括国家队和创业公司等一批玩家落地,同时也成为有意入局的投资人经常出现的目的地。

技术的突破,也给玩家们提供了更多信心。从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等离子体稳态运行上千秒,到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双亿度”运行,还有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也于近日传来好消息。

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极大地点燃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在山姆·奥特曼看来,未来最重要的资源是算力和能源,并对核聚变青睐有加。

从能源发展的物理路径来看,一方面,能量释放的化学反应正从依赖碳,转向依赖氢。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层面(化学能)的能量利用在能量密度上正逐渐接近理论极限,突破方向必然指向原子核层面(核能)的能量释放。

因此,可控核聚变被广泛认为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米磊很早就将其列为中科创星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之一,“作为硬科技投资人,如果不布局可控核聚变,很可能错过下一代科技革命中最关键的能源变革机遇。”

数据带来的感受更为直观。《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新增26亿美元。同时,核聚变企业数量达到53家,相比2021年增加143%。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投资人对可控核聚变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在2023年上半年,华映资本便将可控核聚变作为颠覆式前沿科技进行重点关注,但他们发现关注这个赛道的投资机构并不多,更不要说坚定看好了。

这样的情况直到2025年才有所改变。不管是头部机构,亦或是产业资本,不少投资人都主动找到章高男探讨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情况,同时开始系统研究这个赛道,“他们认为这个方向不能miss了,而且必须要出手了。”

放眼望去,投资可控核聚变的基金正在快速增加。除了国家能源局设立200亿元 “聚变产业基金”,不久前,上海国投公司旗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而他们首个直投项目便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有长期关注可控核聚变赛道的投资人告诉我,2022年关注这个赛道的投资机构非常少,大部分投资人都是将信将疑;到了2025年,不仅有偏好低风险的PE开始投可控核聚变,甚至还出现了投资机构抢份额的情况。

虽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但创业的热情与投资的催化,还是显著加速了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

在调查了45家受访公司后,聚变工业协会(FIA)给出的答案是,在2040年之前实现并网发电,已成为绝大多数商业聚变公司的共识,其中28家公司预计将在2030-2035年实现并网。

或许用不了太久,人类将亲眼见证“人造太阳”的诞生。

参考资料:

1.《可控核聚变:离风投更近、离现实多远......还不好说》,晚点LatePost

2.《人类终极能源的决赛前夜,我们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险峰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鲁智高,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