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万充电桩布局启动,谁能分得万亿蛋糕?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的停车场里,等待充电的新能源车队从充电桩一直排到了服务区入口,足足有百米长。车主李先生坐在驾驶座上,手指不停刷新着导航APP,眼神时不时瞟向前面的车流,语气里满是无奈:“充满电得一小时,我前面还有四辆车,算下来这半天假期,全耗在等充电上了。”
这只是众多新能源车主出行困境的一个缩影。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但充电设施的建设进度却没能跟上车辆增长的脚步。“车多桩少”“补能不便”的矛盾,渐渐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拦路虎”。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发布重磅政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这份文件中,一个宏大的目标格外醒目:到2027年底,全国要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这一规划能真正化解车主们的焦虑吗?它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四招并行,直击行业痛点
和以往一些偏向宏观方向的政策不同,这次的《方案》把“解决问题”放在了首位——目标具体、路径清晰,每一条都精准戳中当前充电行业的痛点。
在补短板方面,《方案》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对于社区充电难题,要求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针对高速公路充电瓶颈,规定到2027年底在服务区新建或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确保除特殊地区外所有服务区都具备充电能力;为解决农村地区充电覆盖不足的问题,承诺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
除了补短板,《方案》还在“技术升级”上花了大功夫,着力推动“快慢结合”的充电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的平均功率为45.5千瓦,尚满足不了快速补能的需求。针对这一痛点,《方案》把大功率充电设施作为重点,计划到2027年底,全国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包括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按照这一规划,未来充电时间会从现在的“小时级”缩短到“一刻钟级”,车主们再也不用在充电桩旁长时间等待。当然,慢充的需求也没被忽略,《方案》提出要建设“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补充”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不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时间停放,都能找到合适的充电方式。
在运营层面,《方案》瞄准了当前充电服务的“痛点”——平台不互通、运维跟不上。很多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里装着多个充电APP,到了一个充电桩前,却发现需重新注册登录才能用;有时候遇到故障桩,反馈后很长时间没人处理。这次《方案》明确要求,要完善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加强服务质量评价,推动互联互通和智能运维。简言之,以后车主可能只用一个APP,就能查到全国的充电桩位置、使用状态,故障桩也能更快被修复,充电会越来越省心。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方案》重点部署了车网互动(V2G)试点推广工作。这种模式让电动汽车在电网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段向电网送电,使车主能够通过电价差获得收益。这一创新不仅将电动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储能单元,也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商业空间,同时有助于优化电网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万亿投资,产业生态面临重构
“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的出台,拉开了充电网络建设的新序幕。这项涉及万亿投资的项目,正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生深刻变化。
充电设备制造商和运营服务商首当其冲迎来发展机遇。充电模块、充电枪、液冷系统等核心硬件需求预计将显著增长,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主要运营商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业内分析认为,在政策推动下,充电运营行业将进入加速整合期,一些小而散的企业会被淘汰,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电网企业将参与配套的电网升级,宁德时代等企业涉及的储能、换电业务,也有望与新建的充电网络实现更深入的融合。
尽管前景可观,但大规模充电设施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长期受制于电力容量不足、场地有限等难题。国家电网专业人士指出,城区充电桩建设涉及的电路改造和社区协调,其复杂程度往往超过高速公路等开放区域。
在商业运营层面,充电桩使用率不均、服务费收入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是运营商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此外,实现不同运营商平台之间的真正互联互通,不仅需要统一支付接口,更涉及底层通信协议和数据标准的协调,这需要车企和充电企业共同努力。
随着《方案》的推进,不难想象,未来几年里,充电设施建设会慢慢改变新能源车的使用环境:城区里的充电桩会更密集,高速上的超快充会更普遍,农村地区也不会再是“充电盲区”。更重要的是,随着“车网互动”技术的试点和推广,电动汽车将与电网系统形成更深层次的融合。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推动电动车超越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使其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能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变革。对于广大新能源车主而言,这意味着困扰多时的“充电焦虑”将得到缓解。而他们的车辆,也将从纯粹的消耗品转变为可能创造价值的移动资产。这场由国家推动、全产业链参与的充电设施建设,正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增长铺平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观察Autoobserver”,作者:陈秀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