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被曝将卸任苹果CEO,谁能执掌3.77万亿美元的帝国成悬念
当蒂姆・库克(Tim Cook)在2011年8月接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执掌苹果帅印时,外界多将其视为过渡型领导者,担忧这家刚推出iPad的企业会因“失去灵魂”走向平庸。
如今十四年过去,库克不仅稳住苹果,更将其推向科技史巅峰: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现金储备超1600亿美元,全球活跃设备逾25亿台。眼下,即将年满65岁的库克退休计划渐显,市场正等待这家科技巨头开启新时代。
01.库克时代渐近尾声,苹果进入“继任者时刻”
2025年10月初,长期跟踪苹果内部动态的彭博社记者马克・古曼(Mark Gurman)在报道中指出,苹果正经历“静悄悄但深刻的权力转移”,库克可能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卸任,公司内部已将目光聚焦于任职超二十年的工程师约翰・特纳斯(John Ternus)。
这一传闻迅速引发热议,毕竟过去十四年,库克几乎重塑了苹果的基因——从设计导向转向运营驱动,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生态,从文化偶像转向资本巨擘。他的卸任不仅是个人时代的终结,更意味着苹果需再次面临“灵魂重塑”。
库克任内以惊人的管理效率著称,他将苹果全球供应链延伸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搭建起业界典范的生产体系;主导推出AirPods、Apple Watch、Apple Pay、M系列芯片与Vision Pro等产品;见证苹果市值从接手时的3470亿美元飙升至约3.77万亿美元,增长逾10倍。财务数据更显亮眼,2024财年苹果营收约3910亿美元,净利润达937亿美元,毛利率接近45%,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之一。
然而,在这些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苹果创新节奏放缓的隐忧正逐渐浮现。当微软、谷歌、OpenAI和Anthropic等巨头正在以颠覆性的速度共同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人工智能(AI)浪潮时,苹果的态度却显得格外谨慎和滞后。即便苹果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 ,但由于其功能有限且仅覆盖部分设备,被业内普遍视为是一种“被迫应对”而非真正的战略性技术突破。
市场对这种保守战略的反应直接体现在股价上——今年以来,苹果股价累计涨幅仅为1.4%,表现远逊于标普500指数的涨幅。正因如此,当有关库克可能退休的消息传出时,市场非但没有出现惊慌,反而充满了对公司战略重启和产品创新的强烈期待。
02.乔布斯与库克:苹果的两种传奇时代
库克与史蒂夫·乔布斯的合影
若说乔布斯塑造了苹果的灵魂,库克则打造了苹果的躯体。两人各掌公司14年,核心逻辑却截然不同。
乔布斯时代(1997–2011)是创新驱动的复兴期。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公司濒临破产,市值仅25亿美元。此后十四年,苹果凭借iMac、iPod、iPhone和iPad等创新性产品彻底改变消费电子格局:1998 年iMac定义“家用电脑也能是艺术品”;2001年iPod开启数字音乐时代;2007年iPhone重新定义手机;2010年iPad开创移动计算新形态。
这些产品不仅带来巨额利润,更让苹果成为文化符号。2004年至2011年间,苹果市值增长139倍至3445亿美元。乔布斯的战略以产品为中心、以设计为语言、以用户体验为信仰,苹果每一次发布会都是“文化事件”,但他也留下未解挑战:供应链高度依赖亚洲制造、产品更新节奏过快、生态尚未封闭、利润结构脆弱。
库克时代(2011–2025)则是秩序与效率的黄金年代。库克上任首要任务是让苹果“稳定下来”,他从优化供应链入手,推动生产多元化,将中国、印度、越南与马来西亚纳入战略布局。产品层面,他延续乔布斯的产品线并新增关键品类:2015年推出的Apple Watch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智能手表品牌;2016年AirPods引领无线耳机时代;2020年Apple Silicon标志着自研芯片战略成功;2024年Vision Pro开辟混合现实新领域。
更关键的是,苹果在库克任内完成史无前例的商业转型,收入结构从“硬件主导”转向“服务驱动”。苹果2024财年的财报显示,服务板块营收突破961.7亿美元,占总收入近24.6%。苹果不再只是“卖设备的公司”,而是构建起覆盖通信、娱乐、支付与健康的庞大生态。
不过,稳定的体系也让苹果逐渐失去“惊喜感”。当OpenAI推出ChatGPT、谷歌发布Gemini、特斯拉展示Dojo芯片时,苹果更像一家金融机构而非创新先锋,库克以纪律赢得市场,却让创新成为苹果最稀缺的资源。
03.接班版图:谁能执掌3.77万亿美元的帝国?
库克的继任计划一直是硅谷最大悬念,尽管苹果从未正式确认人选,但业内普遍认为公司已进入继任布局关键阶段,几位潜在候选人各有优劣。
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约翰・特纳斯(John Ternus)
目前,最被看好的是现任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特纳斯。他于2001年加入苹果,参与iMac、iPad、iPhone与AirPods等核心产品的工程设计,2013年升任副总裁后主导苹果硬件架构重塑,2020年推动公司从英特尔芯片全面转向自研Apple Silicon。
特纳斯是典型的“工程师型领导者”,低调、理性、注重细节,虽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却在内部被视为“新一代乔纳森・艾夫”(Jony Ive,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其在产品制造、材料学、散热设计和能效控制上的技术造诣,让他成为推动苹果回归创新的理想人选。今年iPhone 17发布会上,苹果首次让特纳斯作为主要发言人登台,并安排他在伦敦摄政街旗舰店迎接首批用户,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公司为领导交接铺设的象征性信号。
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
另一位潜在人选是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他在苹果的公众形象几乎与库克并肩,是公司最具亲和力的高管之一。费德里吉从2009年起掌管macOS与iOS系统开发,推动苹果生态系统深度整合。他的优势在于理解用户体验和软件创新,但弱点也很明显:苹果硬件仍是利润核心,若下一阶段重点回归“产品工程”,他的竞争力或将下降。
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格雷格・乔斯维亚克(Greg Joswiak)
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格雷格・乔斯维亚克(Greg Joswiak)是苹果“老臣”,任职近四十年,经历从乔布斯复出任期到库克时代的完整变迁。他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叙事上经验丰富,主导过iPhone与iPad的市场推广,但因缺乏工程与技术背景,外界普遍将他视为“稳健但非颠覆”的候选人。
苹果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
还有两位“外来变量”与AI、混合现实领域相关。前谷歌AI主管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2018年加入苹果,领导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原本被视为苹果AI战略关键人物,但Apple Intelligence发布后反响平平,使其在高层权力结构中地位不稳。
Vision Pro项目负责人迈克・洛克威尔(Mike Rockwell)
相较之下,Vision Pro项目负责人迈克・洛克威尔(Mike Rockwell)因在混合现实技术上的突破成为潜在“黑马”。他主导VisionOS系统研发,深受库克信任,不过“年仅”50岁的他资历尚浅,接任首席执行官的可能性较低。
综合来看,市场与分析师普遍认为特纳斯胜算最高。彭博社在最新报道中指出:“苹果正在培养一位具备工程理性与品牌直觉的新领导者:他很可能是约翰・特纳斯。”
04.苹果的未来:在纪律与好奇间寻找平衡
库克的时代定义了“稳定的苹果”,而下一个时代,苹果需要重新定义“惊艳的苹果”。库克让苹果成为全球最健康的企业:无债务压力、毛利率高企、现金流稳健,但这种“财务完美”也削弱了公司的冒险精神。
未来,苹果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AI、混合现实与可穿戴技术交织的新时代,它的核心身份是什么?是坚持以隐私与安全为标志的设备公司?是转型以生态与服务为中心的平台?还是重拾“想象力”,成为引领人机交互未来的创新者?
当前苹果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是AI革命的落后感,微软与OpenAI的联盟改写操作系统生态,谷歌与Anthropic在生成式AI上攻势猛烈,苹果的谨慎态度已引发投资者担忧;另一方面是硬件增长瓶颈,iPhone 占总收入近52%,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趋缓,除中国市场外,多个成熟市场的换机周期延长至4年以上。
为应对挑战,苹果正加快两大方向布局:一是可穿戴与空间计算,Vision Pro、智能眼镜和健康监测设备被视为未来增长引擎;二是自研AI与边缘计算,公司正将AI能力嵌入芯片层级,以实现“端侧智能”,这意味着苹果不再追求“与他人竞争的AI”,而是打造“融入设备体验的AI”。
品牌哲学的回归也至关重要。苹果自诞生起便承载“Think Different”的精神,乔布斯时代是“反主流文化”的象征,库克时代则是“全球标准化”的代表,未来若要继续主导科技叙事,苹果必须在两者间找到平衡。
库克的离任,不仅是个人篇章的落幕,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的重新定位。当下一任苹果首席执行官走上舞台时,全世界都将注视:苹果能否创造出“下一件大事”。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无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