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式文档服务,或将重塑企业服务新业态
当一家中小企业需要一份融资计划书,或是一名职场新人要优化简历时,他们往往会打开淘宝搜索“代写”——这个看似零散的需求背后,正藏着一个超10亿元的C端商务服务市场。但长期以来,赛道高度碎片化、服务质量不稳定、AI技术难以落地的痛点,让这个新兴领域始终缺少一个整合者。
如今,主打“一站式商务文档服务与交易平台”的只猫工场,正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项目创始人张俊立带着多年FA、品牌策划经验入局,从个人工作室起步,如今已完成数百家企业级文档订单,更计划通过“业务→平台→AI”的三步走路径,从C端切入,最终打开百亿级B端“外包市场部”空间。
从咨询衍生到碎片化,AI成新变量却陷变现困局
商务文档服务并非全新赛道,而是从传统咨询、广告行业中逐渐剥离的“细分分支”。2016年之前,企业的商业计划书、招商方案等文档,多是咨询公司与甲方深度合作的“附属品”和“落地成果”——收费高昂且门槛高,仅服务大中型企业。但随着咨询行业成熟、高技能从业者增多,单独的文档制作需求开始释放:中小企业不需要全套咨询服务,而只想要一份能用的融资计划书;职场人没时间打磨汇报PPT,需要专业人士优化排版逻辑。
这种需求在2020年左右迎来爆发,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平台上迅速涌现出数千家个体代写店铺,业务涵盖商业计划书、标书、简历等。但赛道的“碎片化”问题也随之凸显:CR30(行业前30名企业市场份额)极低,店铺多为1-2人的小团队,客单价从50元到5000元不等,服务质量严重依赖个人能力,用户的复购率不足10%。
更关键的是,AI技术的兴起给赛道带来了新变量,却也埋下了“变现陷阱”。当前多数通用AI模型虽能生成基础文档,但整体缺乏行业深度——比如一份符合实际要求的项目计划书,需要技术参数、商业逻辑、行业政策等的复合分析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完善,通用AI大模型能够提供工具化、模块化的文本格式,但也往往会缺乏与现实情况综合分析解读的能力;同时大部分的AI项目,因缺乏实际业务数据和用户沉淀,陷入“看上去挺好,但出来的东西没用”的困境。
这个赛道的核心矛盾,是‘碎片化供给’与‘专业化需求’的不匹配,也是‘AI技术’与‘实际工作场景’的脱节。这正是只猫工场从2023年以个人工作室形式起步时,就想解决的问题。
三类核心群体的真实需求拆解,不只是“买一份文档”
在只猫工场的实践中,三类核心用户的需求画像逐渐清晰——他们要的不只是“一份文档”,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
第一类是中小企业负责人,这也是当前订单占比最高的群体(约60%)。这类用户的核心诉求是“降本增效”:一家环保创业公司要做招商,既不想花数万元找乙方公司,也没时间培养专职文案,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份符合行业规范、能打动加盟者的招商方案。而一个医药代理商想要向厂家申请代理某种药品本地渠道,他们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份能说明双方合作优势的合作文档。
第二类是大中型企业中高管,他们的需求关键词是“效率与专业度”。某物业集团旗下电商平台的类目运营管理者,制作“平台规划方案”,内部团队虽能完成,但需协调市场、运营多部门,耗时1个月;而只猫工场的专职团队配合该熟悉物业电商平台的行业逻辑,不到一周就交付了方案。这类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低,更在意“按时交付”和“符合企业调性”,客单价普遍较高。
第三类是初入职场者,占比约20%,需求集中在简历优化、工作汇报等基础文档。他们的特点是“价格敏感但有学习需求”:一名应届生愿意花200元优化简历,同时会询问“HR更关注哪些模块”;一名职场新人买汇报PPT服务时,会要求标注“汇报逻辑是什么”或“需要突出讲哪些要点”。这类用户客单价虽低,却是未来C端市场的“种子用户”——随着职业晋升,他们可能转化为企业级需求方。
“业务先行+双轨供给”破局,把AI埋进“有血有肉”的场景里
面对赛道痛点和用户需求,只猫工场的破局思路显得格外“务实”:不先烧钱做平台,而是从实际业务起步,用“自有团队+签约创作者”的双轨模式整合供给,再逐步推进平台化和AI落地——这与多数“先技术后业务”的项目形成鲜明反差。
在供给端,只猫工场构建了“双端并行式”服务体系:一端是自有创作团队,负责高客单价、高复杂度的企业级订单(如融资计划书等),保证服务质量和复购;中层是签约创作者,通过“基础工资+提成”模式管控产能;最后,随着平台的扩张,未来的平台入驻创作者,形成类似“滴滴”的匹配机制——需求方发布文档类型、行业、预算,平台自动匹配合适的创作者,只猫工场从中收取的佣金。
这种“业务先行”的策略,不仅让项目快速实现了盈利,更解决了AI落地的核心难题:通过实际订单沉淀了大量“高价值行业数据”——比如融资计划书、市场与行业实际应用方案的关键指标,是通用AI模型不具备的。
“我们真正想要做的,是一个能让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真正可用的有价值的,而不是一个悬在半空中,好看但没办法用的东西”。在未来,当用户需要一份项目融资计划书时,AI不仅能生成框架,还能依据我们所沉淀的真实行业数据支撑,进行符合真实情况的分析论证,最后在一键完成需求文档。这种“先有业务数据,再做AI工具”的路径,规避了多数AI项目“变现难”的陷阱。
三阶段推进,B端“外包市场部”打开百亿空间
按照只猫工场的规划,项目将分三阶段推进,从C端单点突破,最终切入B端百亿市场。
第一阶段 :核心是搭建稳定的业务体系。团队计划通过12个月的整合,实现项目的基础业务体系的建设,让团队能实现稳定的造血循环,在此基础上,团队将重点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与风险管控机制,确保业务高效运转。同时,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持续迭代产品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为后续规模化扩张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 :启动平台化开发和B端拓展。一方面,上线PC端和微信小程序,开放创作者入驻,实现“需求自动匹配+服务标准化”;另一方面,推出“外包市场部”概念——针对中小企业没有专职市场部的痛点,提供“文档制作+市场策略建议”的打包服务,比如为连锁门店提供“招商方案+宣传文案+活动策划案”的一站式支持。据项目测算,B端市场容量可超过100亿元,同时启动平台化发展的新一轮融资。
第三阶段:落地行业数据库与AI智能体。基于前两阶段积累的订单处理与客户数据,搭建商务文档行业数据库,再推出商务文档制作垂直领域的AI工具——比当前通用大模型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更精准且逻辑更符合真实需求。
“商务文档服务的终极形态,不是‘卖文档’,而是‘提供工作效率工具’。”张俊立认为,当平台沉淀足够多的创作者和企业用户,再叠加AI技术,项目能从“文档服务提供商”升级为“企业效率服务商”——这也是他眼中更具想象力的空间。
对于当下的融资,只猫工场计划用这笔资金完成团队搭建、业务体系建设和基础平台开发,“我们不追求快速扩张,而是先把‘业务闭环’跑通,让每一笔订单都能赚钱,再谈平台和AI。”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赛道上,这种“务实”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