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博士干出独角兽:卖卫星一把融10亿,冲刺科创板IPO
9月15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纳星空”)正式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拟科创板上市。
微纳星空是一家专业的商业航天企业,专注于卫星制造——提供从前期设计、中期生产,到后期组装与测试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微纳星空的卫星产品包括:
“太空摄影师” —— 遥感卫星:包括可拍摄高清地表照片的光学卫星,以及能够穿透云层、夜间工作的雷达卫星。这些影像可用于农作物监测、灾害评估、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
“太空路由器” —— 通信卫星:未来可用于构建全球无缝覆盖的物联网和互联网,例如为偏远地区、远洋船舶提供网络连接。
微纳星空擅长制造性能高、成本可控的卫星,并掌握了高分辨率遥感、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核心技术。
目前,微纳星空已成功研制与发射27颗卫星,并陆续推出多款标志性产品,包括国内首颗由民营企业研制的0.5米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泰景三号01星、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以及国内首颗商业Ku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资料显示,其成立至今已完成14轮融资,融资总额超20亿。去年6月,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70亿元,成为商业航空独角兽企业。今年8月,微纳星空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 01 -
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总部在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是国内最早一批以卫星制造为核心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其创始人高恩宇是一位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航天专家。
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的航天工程博士。在创立微纳星空之前,他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总体主管设计师、总体主任设计师等职。
2014年,国务院首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开启了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大门。
高恩宇意识到,随着商业航天政策的放开,以及全球卫星互联网计划(如SpaceX的星链)的兴起,中国商业卫星市场也将壮大。
在成立之初,团队甚至曾担忧是否有足够的卫星任务可做。但很快,市场需求证明了他们的判断。成立仅3个月,就通过销售卫星产品获得了超过百万元的收入。
2018年,他们接到了“海南一号”卫星项目两颗50公斤卫星的订单,此后又获得了数颗200公斤卫星的订单,合同额达数亿元。
微纳星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10月27日,其参与研制的“未来号”卫星因搭载的“朱雀一号”火箭三级姿态失稳而未能入轨。但这次经历也让团队得到了锻炼。
此后,其陆续成功完成了多次发射任务。截至2025年的信息显示,微纳星空已成功研制并发射27颗卫星,涵盖10kg—1000kg级卫星,其已构建起年产大于 60 颗卫星的研制能力,位居国内高端卫星制造头部企业。
其明星产品包含国内首颗由民企研制的0.5m分辨率遥感卫星泰景三号01星、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国内首颗商业Ku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目前,微纳星空已在北京、长春、无锡、成都等地构建起涵盖整星、载荷与部组件的 “研、产、试” 造星全闭环体系,形成年产超 60 颗卫星的研制能力。
资本市场的持续青睐为微纳星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根据公开信息,其至今已完成14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最近一轮融资发生于今年8月,投资方阵营多元,既涵盖国有资本,也汇聚了众多市场化投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微纳星空完成了一笔10亿元的C1轮融资,这是它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估值超过70亿元,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 02 -
微纳星空专注于卫星“整星”(即整颗卫星从设计到发射之后在轨运行阶段的全流程)研制,不仅制造卫星本体,也做地面站、控制系统、在轨管理(测控、通信、数据服务等)等“星地一体化”的服务。
具体产品包括:
不同类别的遥感卫星(如光学遥感、高分辨率、红外、高光谱、微波遥感等);
通信卫星(含宽带互联网通信、窄带/低功耗通信等);
地面产品:地面站、测控、数据终端等;
核心部组件:卫星平台、星载天线、姿控计算机等关键部件技术自主率较高。
其客户包括政府科研机构、电信公司、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新兴的商业应用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以及一些大型央企,也是它的合作方。
其在过去几年承接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配套任务。比如它曾参与过我国首颗商业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研制,这类卫星能在黑夜或多云的情况下成像,填补了商业卫星市场的一个空白。
此外,微纳星空在光学遥感小卫星方面也做到了“首发”,是国内最早交付整星并完成入轨运行的民营企业之一。
- 03 -
这几年,微纳星空的发展也踩准了几个关键节奏。
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国家在“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发展商业航天,支持卫星互联网、遥感应用等产业化落地,这让微纳星空这样的企业迎来了利好。
另一方面是下游需求的爆发。
比如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改造、海洋渔业的智能化升级、无人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都需要更多卫星支撑。
例如,微纳星空也是抓住了这些机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产品线,布局通信、遥感、导航等不同轨道的卫星。
如果把视野拉远,从整个行业来看,航天产业正处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拐点上。
过去几十年,航天大多是“国家队”的游戏,普通人很难切身感受到。但现在,商业航天正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卫星互联网的建设正在加快,未来无论你是在青藏高原还是远洋渔船上,都能和在城市一样顺畅地上网。
再比如,天气预报会越来越精准,不仅能告诉你明天会不会下雨,还能精确到某条高速路段会不会结冰,这背后都需要更多卫星提供实时数据。
农业领域的变化更直观,以前农民种田主要靠经验,现在通过卫星影像能知道哪块地需要施肥,哪块地缺水,做到“精确农业”。
还有一个正在发生的场景是“出行”。
未来几年,如果你开的是自动驾驶汽车,它很可能会依赖卫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这样在高速路口,车辆就不会因为GPS漂移而偏离车道。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更安全、更可靠的体验。
另外,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像山区孩子上网课、海上工人和家人视频通话,这些过去的“难题”,都会变得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在能源和环保领域,卫星也有巨大的用武之地。
比如通过遥感卫星,可以监测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河流污染情况、城市雾霾扩散路径。对政府来说,这些数据能帮助制定更科学的环保政策;对老百姓来说,空气质量改善、饮用水安全,都和这些技术息息相关。
未来,随着碳排放监测的需求增加,卫星还会承担“碳足迹监控员”的角色,帮助中国和全球实现““双碳”目标”。
从全球角度看,商业航天的规模也在快速膨胀。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将来自卫星制造和卫星互联网服务。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航天市场,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的推进,有望在未来几年形成数百颗甚至上千颗卫星的星座。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华泰诗,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