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5,“站岗”药捷安康

氨基观察·2025年09月17日 07:31
回不去的2600亿港币
药捷安康
已上市江苏省2014-04
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商
我要联系

谁在670港币以上追入药捷安康?

2025年,港股资本市场最刺激的投资标的,非药捷安康莫属。

  • 9月9日,药捷安康下跌6.93%,收盘价70.5港币;
  • 9月10日,大涨27.57%,收盘价90港币;
  • 9月11日,大涨20.78%,收盘价108.7港币;
  • 9月12日,大涨77.09%,收盘价192.5港币;
  • 9月15日,大涨115.58%,收盘价415港币;
  • 9月16日,盘中股价一度冲上679.5港币……

也就是说,短短5个交易日,药捷安康股价最高涨幅逼近9倍;更魔幻的是其市值,一度接近2700亿港币,直追百济神州。

只是,神话并没有在9月16日延续。截至收盘,药捷安康跌幅达到53.73%,股价为192港币。

换句话说,670港币以上追高的投资者,目前未卖出的情况下,亏损已经超过70%。由此,“谁在670港币以上追入药捷安康”成为今日港股大热话题。

而这些投资者,无疑是悲剧的。因为,药捷安康可能再也回不去679港币的巅峰了。

01 再也回不去的2600亿

药捷安康故事的前半段,是传奇。

9月16日,公司股价一度冲上679.5港币,港股市值高达2697亿港币,不仅直逼百济神州的3000亿港币,更远远甩开了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明星biopharma。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接近2700亿港币的市值,已经是对一家准中国MNC的定价。要知道,百济神州不仅手握BIC药物,还具备全球研发与商业化能力,今年上半年收入规模已达175亿元,市值也不过3000亿港币。

再看信达生物与康方生物,二者均手握IO 2.0时代的明星产品,且都已有不菲的收入,但信达生物最新市值仅1600亿港币,康方生物更是只有1200亿港币。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2700亿港币对于药捷安康来说,太不科学了。

首先,药捷安康尚未有任何管线成功获批,仍面临着成药的巨大不确定性。

药捷安康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一家差异化的小分子药企。目前,公司的研发布局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围绕肿瘤耐药市场展开。

肿瘤耐药市场虽属蓝海,但突围难度极大。针对耐药机制进行创新,不仅技术壁垒极高,研发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截至目前,药捷安康进展最快的核心管线MTK抑制剂Tinengotinib,也仅一个适应症进入3期临床阶段。再加上Tinengotinib是一款拥有全新靶点组合的分子,最终能否成功成药,仍是未知数,更不用说公司其他处于更早期阶段的管线了。

其次,是管线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

Tinengotinib的首发适应症,瞄准的是胆管癌耐药患者。在胆管癌治疗领域,一线方案为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对于携带FGFR2融合/重排的患者(约占总患者数的15%),二线治疗可使用FGFR抑制剂。即便将所有可能耐药的患者全部纳入,这一群体的占比也仅在15%左右。

换句话说,药捷安康要想撑起梦幻市值,需要Tinengotinib尽可能解锁更多适应症,同时公司其他早期管线也需要在加速研发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做一个成一个”。不仅如此,公司还需打造出自主的商业化能力,甚至具备走向全球市场的实力。上述要素只要缺失一个,药捷安康就再也回不到2700亿港币市值的高度。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九死一生”的创新药领域,要实现上述所有目标,不能说容易,只能说难如登天。客观来说,眼下的药捷安康,或许永远也回不到2700亿港币市值的巅峰了。

很显然,对于高位冲进去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是悲剧。

02 缺乏流通股的“资本局”

药捷安康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市场中极为特殊的存在,根源在于其流通股的极度稀缺。

截至目前,药捷安康总股本为3.97亿股,然而其中96.2%的股份由上市前投资者锁定,IPO全球仅发售1528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约为3.8%。

并且,IPO发售的1528万股并非全部流通。其中,基石投资者认购了约979万股,实际可流通股份仅余549万股,占总股本的比重约为1.38%。

很显然,在老股解禁之前,并不需要大量买盘,就能轻易撬动千亿市值,形成“非理性繁荣”。资本市场也确实如此运作,将这一特性充分利用。

只是,缺乏真实流动性支撑的市值,究竟是实打实的“硬肌肉”,还是虚胖的“脂肪”,答案不言而喻。在股价冲上679.5港币的巅峰后,药捷安康股价大幅跳水,截至收盘仅余192港币,上一秒致富、下一秒返贫,将资本市场的“刺激”诠释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药捷安康并非首个出现类似情况的药企。在港交所18A规则下,企业在解禁前利用流通盘小的特点拉升市值的现象,过去并不罕见,且剧情高度相似:解禁前股价大幅拉升,解禁后则应声暴跌,百心安、思路迪等企业均是如此。

只是,当前牛市的市场氛围,让药捷安康的股价波动显得更为夸张。从目前情况来看,它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出现此类情况的企业。药捷安康的例子,显然足够值得警示。

03 创新药需要领头羊,但不是这种

对创新药行业来说,资本的适度狂欢从来都不是坏事。

生物医药领域太需要“榜样”了。唯有这样的“榜样”做大做强,整个赛道里的众多参与者,才能更易获得资本的关注与青睐,进而催生出真正的行业风口,形成“资本涌入→支持研发→产出成果→吸引更多资本”的正向循环。

就像过去一年国内生物科技资产的回暖,并非凭空而来。正是一家家企业用实打实的临床进展、清晰的业绩预期,让市场重新看到了创新药的长期价值,推动估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最终形成了的良性正反馈。

但凡事过犹不及,“非理性繁荣”对生物科技行业来说,注定是百害而无一益。这种繁荣像一场来得迅猛的雷阵雨,起势快、退潮更快。

更重要的是,短暂的市值虚高褪去后,留下的可能是投资者信心受挫、市场对创新价值的判断失准,甚至引发“资本恐慌撤离→研发投入收缩→行业活力下降”的负反馈,最终受伤的是整个创新药生态。

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与其追逐短期的资本热度,不如沉下心“敬畏市场、做好自己”:用严谨的研发态度推进管线,用透明的信息传递价值,用稳健的节奏验证商业化能力——这才是穿越周期、赢得资本长期信任的根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生物医药新时代的商业智库和价值灯塔

报道的项目

药捷安康
我要联系
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