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京东出局,为什么星巴克中国要卖给他们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又有新进展了。
近日,茶咖观察了解到,星巴克已将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春华资本列为中国业务出售的最终候选方,这项收购案已在最后一轮谈判阶段,将在10月底前敲定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市场传言腾讯、京东等CVC(产业投资基金)机构也参与竞购,但“决赛圈”内的玩家没有他们,而全是PE(私募基金)机构。
一般来讲,PE机构通常通过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在几年后通过上市或出售实现退出。CVC机构一般带有战略协同目的,即让被投企业更好地服务于母公司的大生态。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曾明确表示,希望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市场普遍传言,星巴克计划保留的股份是30%。出售的70%股份由多个买家分摊,单一买方持股不会超过30%。这样的股份安排,既能获得资金和资源支持,又通过保留重要少数股权维持对中国业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未来的股权配置上也更加进退自如。
举例来说,如果星巴克全球持有30%股权,A公司持股25%、B公司持股25%,C公司持股20%,那么星巴克仍然拥有中国业务的控制权。待市场复苏或业绩恢复增长,星巴克还可灵活实施股权回购,重新全面收拢中国业务。
而PE机构通常更注重财务回报,对控股或获取更大话语权的需求相对较弱,CVC机构可能更倾向于寻求控股或更大的话语权,以便更好实现战略协同目标。对希望保持独立运营风格的星巴克来说,显然PE是更优选择。
同时,中国市场数字化程度极高,且由几大互联网平台主导。星巴克如果引入腾讯、京东等CVC机构作为重要股东,或被市场解读为“站队”,进而影响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意愿,甚至导致资源支持力度下降,从而带来潜在风险。
以腾讯为例,早在2020年就已投资Tims天好中国,并多次增持,至今仍是其重要股东。一方面,Tims天好中国是星巴克的直接竞争对手,腾讯的双重角色可能带来利益冲突;另一方面,Tims天好中国近年业绩并不理想: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7.14%,净亏损1.35亿元,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下降3.6%,平均单价下降6.9%。从战略协同或财务回报角度看,腾讯的加持对星巴克意义有限。
最为关键的是,麦当劳的案例为星巴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2017年,麦当劳全球以20.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约80%的麦当劳中国业务,交易完成后,中信方面、凯雷集团和麦当劳全球分别持有52%、28%和20%股权。
自引入中方资本后,麦当劳中国发展全面提速:此前花费18年才突破1000家门店,而在本土团队主导下,2023年一年即新开1000家店,成功实现低线市场下沉。
同时,通过门店焕新、强化麦咖啡业务、推进数字化以及推出符合本土口味的产品系列,麦当劳中国的品牌活力与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这一布局也为资本带来丰厚回报:2023年,凯雷将其所持28%的麦当劳中国股权以18亿美元的价格回售给麦当劳全球,净收益约12亿美元,实现约6.7倍的投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操作麦当劳交易的凯雷,此次也出现在星巴克的最终名单中。
而且其他候选PE也拥有丰富的餐饮投资履历。如春华资本,2016年曾联合蚂蚁集团投资百胜中国4.6亿美元,后者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春华在该项目中IRR约28%;2020年,春华又牵头以16亿美元私有化百胜中国外卖业务“宅急送”,18个月后以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团和KKR,实现1.7倍回报。
引入PE资本,星巴克有望在控制权不流失的前提下,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变迁、更坚决地推进下沉与数字化、更贴近地理解新一代消费者。
这条路,麦当劳走过并且成功了,如今,轮到了星巴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茶咖观察”,作者:蒙嘉怡,编辑:木鱼,36氪经授权发布。